摘要:“人造太阳”真不是画饼了!2025年9月,注册资本150亿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刚挂牌俩月就放大招,在工博会上明确要建“中国环流四号”实验装置,瞄准2050年商用目标。这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全球核聚变投资额5年里从19亿美元飙到97亿美元,2030年代就是
“人造太阳”真不是画饼了!2025年9月,注册资本150亿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刚挂牌俩月就放大招,在工博会上明确要建“中国环流四号”实验装置,瞄准2050年商用目标。这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全球核聚变投资额5年里从19亿美元飙到97亿美元,2030年代就是示范堆建设的“黄金期”。A股里中核科技、上海电气这些公司早早就扎了进去,但到底谁是真有料、谁只是蹭热度?今天用数据和业务实底,把这四家的潜力说透。
先搞懂:核聚变的钱,先给谁赚?
判断公司潜力,得先摸准产业链的“钱脉”。一个核聚变装置的成本大头就三块,谁占的份额高、技术壁垒硬,谁就先吃到红利:
1. 超导磁体系统(占成本40%):这是“人造太阳”的核心,要靠强磁场把上亿度的等离子体“捆住”,缺了它根本玩不转;
2. 核心设备制造(占成本30%+):像真空室、偏滤器这些部件,得扛住高温、高压和强辐射,普通工厂造不出来;
3. 配套系统(占成本20%):比如低温冷却、电源控制,虽不是核心但缺一不可。
现在行业正从“实验堆”往“示范堆”跳级,“中国环流三号”已经实现双亿度运行,合肥BEST装置2027年还要搞首次发电演示。这个阶段,能拿到“国家队”订单、有实际产品落地的公司,比光喊口号的靠谱10倍。
四家公司挨个盘:优势、短板、潜力值全拆解
1. 中核科技:“国家队亲儿子”,政策饭吃得最稳
中核科技的最大底气是“出身”——背靠中核集团,而中核集团正是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的母公司,也是“中国环流四号”的主导建设方。这种“亲爹带飞”的优势,在重资产、强政策的核聚变领域里,比啥都管用。
核心业务实底:它的主打产品是“核级阀门”,这东西是聚变装置里的“开关”,从真空室到冷却系统都得用,而且必须是“核安全级”的,技术标准卡得极严。2025年中报显示,核级阀门业务营收12.8亿元,占总营收的38%,其中22%的订单直接来自中核集团的聚变相关项目,比如“中国环流三号”的配套阀门就是它供的。
优势与短板:优势是“订单稳”,只要国家队搞聚变项目,它大概率能分一杯羹;短板是“业务太窄”,主要靠阀门吃饭,没涉及超导磁体这种高毛利核心环节。
潜力评分:★★★★☆(稳扎稳打型,适合求安全的长期布局)
2. 上海电气:“全产业链玩家”,设备硬实力最强
上海电气是国内少有的“核聚变设备全能选手”,从核心部件到整体工程都能做,有点“基建狂魔”在聚变领域的影子。它的客户不只是国内,连国际核聚变项目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都找它下单。
核心业务实底:2025年中报里明确写了,聚变相关业务营收28.6亿元,占总营收的7%,看着占比不高但体量不小。具体能造啥?ITER项目的“真空室模块”“偏滤器支撑结构”都是它造的,国内“东方超环”装置的低温冷却系统也是它的手笔。更关键的是,它还和中科院合作研发“高温超导磁体”,已经造出了原型件,这可是占成本40%的核心环节。
优势与短板:优势是“技术全、订单广”,既能吃国内示范堆的红利,又能赚国际项目的钱;短板是“摊子太大”,新能源、火电业务都做,聚变业务暂时还不是主业,资源倾斜可能不够集中。
潜力评分:★★★★★(全能型选手,长期成长空间最大)
3. 兰石重装:“设备专精工”,聚焦高温高压部件
兰石重装的标签是“高端压力容器专家”,核聚变装置里那些要扛住极端环境的“大家伙”,正好是它的拿手好戏。它不像上海电气啥都做,只盯着自己最擅长的“硬核部件”发力。
核心业务实底:它的核心产品是“聚变堆用压力容器”,这东西得在1亿度高温、几百个大气压下保持稳定,技术壁垒极高。2025年中报显示,高端压力容器业务营收9.3亿元,占总营收的29%,其中聚变相关订单占比15%,主要来自“中国环流四号”的前期配套项目。另外,它还拿到了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的“偏滤器外壳”订单,金额虽不算大(1.2亿元),但标志着技术被认可了。
优势与短板:优势是“专业度高”,在高温高压部件领域有不可替代性;短板是“业务太专”,对聚变项目的依赖度高,一旦项目进度慢,业绩就容易波动。
潜力评分:★★★☆☆(专业型选手,适合赌示范堆建设加速的机会)
4. 应流股份:“精密零件黑马”,吃磁体系统红利
应流股份是这四家里面最“低调”的,但踩的赛道很关键——超导磁体的“精密零部件”。磁体系统是聚变成本的大头,而它造的部件就是磁体的“骨架”和“关节”,缺了它磁体根本装不起来。
核心业务实底:它的主打是“超导磁体用精密锻件”和“冷却通道部件”,2025年中报里,高端精密部件营收15.2亿元,占总营收的41%。其中,给国内超导磁体厂商供的部件占比达30%,间接进入了“东方超环”“中国环流四号”的供应链。更值得提的是,它还进入了美国聚变公司Helion的供应链,拿到了2.3亿元的长期订单,算是少数能赚海外聚变钱的A股公司。
优势与短板:优势是“赛道准”,卡在了磁体系统的关键环节,毛利能到35%(比兰石重装高10个点);短板是“存在感弱”,属于“二级供应商”,不如上海电气、中核科技直接对接终端项目,名气小导致估值没起来。
潜力评分:★★★★☆(精准卡位型,性价比隐藏选手)
关键对比:用数据看谁更能打?
光说业务不够,直接上数据对比,好坏一眼看穿:
公司 2025中报聚变相关营收(亿元) 核心产品对应产业链环节 关键客户/合作方 毛利率 潜力核心逻辑
中核科技 2.8(核级阀门占比) 配套系统(阀门) 中核集团、中国聚变能源 28% 政策红利+订单确定性
上海电气 28.6 核心设备+配套系统 ITER、中科院、中核集团 32% 全产业链+国内外订单
兰石重装 1.4(聚变部件占比) 核心设备(压力容器) 中科院等离子体所 25% 专业部件+国产替代
应流股份 4.6(磁体部件占比) 核心环节(磁体零件) 国内磁体厂商、Helion(美国) 35% 高毛利赛道+海外突破
从数据能看出,上海电气的营收体量、客户广度都是第一;应流股份的毛利率最高,赛道最精准;中核科技胜在稳;兰石重装则需要等项目放量。
避坑提醒:核聚变投资别踩这3个雷
不管是了解行业还是做投资,这3个坑一定要避开,不然很容易被套:
1. 别信“短期爆发”:核聚变商用要到2050年,现在最多是“示范堆建设期”,公司业绩不会突然暴涨,想赚快钱的别来;
2. 远离“纯概念股”:有些公司只是在公告里提了“关注核聚变领域”,没实际订单、没研发投入,这种票涨得快跌得更快。怎么查?看财报里的“研发费用”和“经营评论”,有没有提聚变相关的具体产品;
3. 别单吊“小公司”:核聚变设备研发要砸大钱,2025年上海电气在聚变领域的研发费花了3.2亿元,兰石重装才花0.8亿元,小公司很难扛住技术迭代的成本,容易被淘汰。
最后给普通人的3点实在建议
1. 想长期布局?盯紧上海电气:它是唯一能覆盖“核心设备+磁体研发+国际订单”的公司,不管是国内示范堆还是国际项目,都能吃到红利,适合拿2-3年以上;
2. 想找性价比?看看应流股份:它卡在磁体这个高毛利环节,还拿到了海外订单,现在估值比上海电气低不少,一旦磁体系统需求爆发,弹性很大;
3. 想求稳?中核科技可以备选:背靠中核集团,订单不会差,虽然成长空间不如前两者,但跌起来也相对抗跌,适合保守型选手。
最后再强调一句:核聚变是未来30年的大赛道,但不是现在就能兑现业绩的“现金牛”。投资这事儿,得赚自己能看懂的钱——要是连公司造啥、靠啥赚钱都搞不懂,再热的风口也别碰。
要是想深入了解某家公司,我可以帮你扒一扒它最新的财报细节和订单动态,需要吗?
来源:神牛讲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