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原本是自然灾害中一个略显荒诞的小插曲,就像交响乐里不小心蹦出的一个滑稽音符。可谁曾想,这枚音符掉进了流量的海洋,瞬间被放大成了震耳欲聋的主旋律。各路自媒体如同闻到了花香(或者说,是铜钱草香)的蜜蜂,一拥而上,镜头对准的不是台风的全貌与危害,而是那块孤零零的、
台风“桦加沙”来了,它像一个脾气暴躁的艺术家,把天空当画布,把城市当舞台,随手一挥,就把平日里安分守己的床垫请到了马路中央,上演了一出“床垫流浪记”。
这原本是自然灾害中一个略显荒诞的小插曲,就像交响乐里不小心蹦出的一个滑稽音符。可谁曾想,这枚音符掉进了流量的海洋,瞬间被放大成了震耳欲聋的主旋律。各路自媒体如同闻到了花香(或者说,是铜钱草香)的蜜蜂,一拥而上,镜头对准的不是台风的全貌与危害,而是那块孤零零的、或许来自某家店铺门口、或许来自某个露天院落的床垫。
一时间,“台风把床垫吹上马路”竟成了头条热榜的座上宾,风头几乎要盖过台风本身。
这不禁让人挠头:是我们的生活太过平淡,以至于一块被风吹跑的床垫都成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还是我们的关注点,在流量的裹挟下,已经变得如此……别致?这床垫仿佛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象征意义,它不再是一块普通的填充物,它成了“风很大”的终极证明,成了吸引眼球的绝佳道具。有人对着它直播,语气欢快得像在介绍一场嘉年华,仿佛那被掀翻的屋顶、积水的街道、人们脸上的愁容,都成了这场“狂欢”无关紧要的背景板。
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与不便,在某种程度上被这种轻佻的“围观”消解了,变成了供人消费的奇观。我们当然提倡在灾难面前保持积极乐观,但当这种“乐观”演变成对他人苦难的漠视和对灾难本身的戏谑时,它就已经变了味,成了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流量利己主义。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这场“床垫狂欢”上演的舞台——今日头条平台,不久前才刚因为“未落实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在热搜榜单主榜呈现不良信息内容”、“破坏网络生态”而被网信部门依法查处,吃了约谈、警告、责令整改的“套餐”。
这边厢官方刚强调要“聚焦破坏网络生态违法违规突出问题”,要“发挥网络执法‘利剑’作用”,那边厢热榜上最“热”的新闻,却是一块被台风吹上马路的床垫。这就像一位刚因迟到被老师批评的学生,转身就在课堂上津津有味地研究起了橡皮屑的飞行轨迹。你很难评价这床垫新闻本身是“不良信息”,但它所折射出的内容生态的肤浅化、猎奇化倾向,确实与“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愿景相去甚远。
看来,这“利剑”的锋芒,还需要更精准地指向那些驱动流量至上逻辑的深层机制,平台的“主体责任”这堂课,还得继续深化学习。
说到底,网络空间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它的“风清气正”,不能只依赖网信部门的“利剑”和平台的后知后觉(或“罚”后整改)。我们每一个点击、每一条评论、每一次转发的用户,又何尝不是这个生态的参与者和塑造者?当我们热衷于围观一块床垫,而忽略了台风背后真正的民生关切与防灾减灾知识时,我们其实也在用自己的选择为这种内容倾向投票。提
升网络素质,或许就从下一次滑动屏幕、决定点开什么内容之前,多一份思考开始:我们关注的,究竟是灾难中的噱头,还是灾难本身以及身处其中的人?毕竟,台风终会过去,床垫也会被清理,但一个健康、理性、充满人文关怀的网络生态,才是我们更长久的需要。别让我们的好奇心,最后只吹起了一堆“床垫”般的浮沫,而错过了真正值得关注的海洋。
图片为AI生成
来源:陈先生和大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