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开始大扫除!出手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挑起网络暴力戾气!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02:40 1

摘要:为什么要如此紧迫?过去一年,热门短剧和带货直播频繁把“冲突”当爆点,打装在算法里的情绪牌:婆媳互怼、原配痛揍情人、街头以暴制暴……剧情越极端,弹幕越火爆。

不用再忍受屏幕另一端的戾气了——中央网信办已启动为期两个月的专项整治,直指煽动情绪、制造对立、贩卖焦虑的网络乱象。

这次行动覆盖社交、短视频、直播等主流平台,话题榜单、推荐算法、弹幕评论都在排查清单里。平台方若“视而不见”,将被问责,甚至暂停变现渠道。

为什么要如此紧迫?过去一年,热门短剧和带货直播频繁把“冲突”当爆点,打装在算法里的情绪牌:婆媳互怼、原配痛揍情人、街头以暴制暴……剧情越极端,弹幕越火爆。

有短剧主创私下透露,他们写剧本的第一条标准是“30秒必须有矛盾爆点”,否则数据下滑。内容真假并不重要,观众情绪被点燃才是唯一指标。

情绪被点燃,还能顺手带货。某平台近期流行的“婚姻恐惧”短片,结尾总会出现299元的“挽回情感秘籍”。购买后得到的却是拼凑的鸡汤文档,连退费通道都难找。

虚假人设也是流量利器。“隔壁老王逆袭成基金大神”“95后宝妈三月赚够首付”这样的剧本,每天刷屏。人设崩塌时,账号早已完成割韭菜,留下满屏骂声。

更隐蔽的是焦虑生意。所谓“国学弟子”教你3天修炼演讲口才、“成功学导师”承诺7天年薪翻倍,这些课程常被包装成“限时团购”,催促秒付。完成收款后,讲师账号一夜蒸发。

算法的推波助澜不可忽视。前字节跳动工程师透露,系统更偏好能引发争议的内容,因为用户停留时间长、互动频次高。于是,极端案例层层叠加,良性讨论被挤到角落。

受害者里,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最无防备。看到“假专家”宣称“补课立刻提分”“银发族理财保本10%”,他们往往抱着试一试心态转账,损失却难以追回。

有中学班主任坦言,班里部分学生的世界观正被“爽剧逻辑”塑形:遇事先开骂,矛盾靠拳头。家长发现时,孩子已经把“以暴制暴”当作日常选项。

负面情绪也会外溢到现实社区。四川某小区因网红直播挑动“二手烟冲突”话题,居民线下对骂差点升级肢体冲突。后经警方调查,主播实际上租房摆拍,事件纯属剧本。

往深处追问,为什么网络戾气屡禁不止?一是低成本高回报:一支手机、一张嘴,就可能滚出百万播放;二是监管与算法的博弈尚未同步,灰色地带可乘之机太多。

专项行动的“药方”比以往更细。除了清理存量内容,还提出“算法透明申报”,要求平台提交推荐逻辑的核心参数,防止以技术机密为由逃避责任。

网信部门将公布典型案例。业内消息称,首批名单锁定了利用自残挑战引流、虚假身份带货以及组织线上约架的头部账号,处罚将包括封禁、冻结收益。

对创作者而言,风向已变。多家MCN公司正紧急下架血腥、挑衅脚本,转而储备纪录片、科普短片。有人抱怨“正能量不好卖”,但也有人看到了内容升级的窗口。

家长和教育者也需要补位。与孩子共同观看、讨论视频背后的真实逻辑,比简单禁止更有效。让青少年熟悉“情绪操纵”套路,才是免疫之道。

消费者若想避坑,可以记住三步:先查账号背景,真身份通常可在企业信息平台核验;再看评论区,一致好评往往是刷出来的;最后冷静期,任何课程都不该催你三分钟下单。

长期看,所有人都是网络环境的共建者。点击、点赞就是投票。如果我们对低俗内容视而不见,它就会被算法放大;反之,拒绝围观也是一种“投票”。

专项行动只有两个月,但治理绝非一锤子买卖。业内呼声是设置常态化黑名单,让失信账号在所有平台同步“拉闸”,避免换壳复活。

更深一层的挑战在于重塑平台的盈利模型。只要“情绪+冲突”带来的广告收入遥遥领先,负面内容就会层出不穷。技术、监管与商业利益的再平衡,才是长效解药。

小结一句:网络不是法外地,情绪也不是免死金牌。整治风暴来了,别再把戾气当生意,别把焦虑当商品。让屏幕恢复正常亮度,是每个点击者共同的责任。

来源:大事说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