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阿里云2025年二季度财报上“AI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三位数增长”的数字跳出来时,整个科技圈都在问:那个曾在张勇时代增速滑落到3%、上市计划折戟的阿里云,怎么突然成了中国AI云服务的“增长引擎”?更让人意外的是,带领这场逆袭的吴泳铭,两年间鲜少公开露面,却用一场
当阿里云2025年二季度财报上“AI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三位数增长”的数字跳出来时,整个科技圈都在问:那个曾在张勇时代增速滑落到3%、上市计划折戟的阿里云,怎么突然成了中国AI云服务的“增长引擎”?更让人意外的是,带领这场逆袭的吴泳铭,两年间鲜少公开露面,却用一场从战略到架构的“静默革命”,让阿里云从传统云服务商蜕变为“AI驱动的全栈智能云提供商”。这不是简单的战术调整,而是一场关乎中国科技企业在AI时代能否走通“技术-商业-全球化”闭环的关键实验——吴泳铭的每一步棋,都在重新定义“中国云”的天花板。
2023年的阿里云,正经历一场“中年危机”。张勇主导的“1+6+N”改革将阿里云推向独立上市前台,却遭遇市场冷遇:千亿投入只换来2000亿估值,营收增速从巅峰时的84%暴跌至3%,大客户流失、利润空间被挤压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彼时的阿里云,像一头被传统云业务拖累的大象,困在IaaS层的价格战泥潭里——标准化的服务器租赁、存储服务虽然撑起了规模,却难以抵御字节、华为等对手的降维打击。
吴泳铭接手后的第一个动作,不是“止血”,而是“换引擎”。他在内部会议上提出:“云服务的本质是‘算力的民主化’,但AI时代,这个定义要升级为‘智能的民主化’。”这句话背后,是一场从“卖算力”到“卖智能”的战略大转移。
全栈战略的“三驾马车”:不同于百度智能云聚焦PaaS层、火山引擎押注MaaS层的单点突破,吴泳铭选择了IaaS(基础设施)、PaaS(平台)、MaaS(模型)三层协同的“全栈进攻”。在IaaS层,阿里云全球29个地域的89个可用区,2025年新增8个数据中心,构建起“算力护城河”;在PaaS层,通过人工智能平台PAI打通数据处理、模型训练到部署的全链路;在MaaS层,百炼平台集成通义千问、DeepSeek等10万+衍生模型,让企业能像搭积木一样开发AI应用。这种“三层咬合”的架构,让阿里云既能为科研机构提供超算级算力,也能为中小企业输出开箱即用的AI工具——就像同时造好了高速公路、加油站和自动驾驶系统,用户只需要决定“去哪里”。
利润与增长的“双轮驱动”:这场转型的效果立竿见影。2023年三季度至2025年二季度,阿里云经调整EBITA利润从14.09亿元跃升至29.95亿元,AI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三位数增长。更关键的是,客户结构发生质变:过去依赖互联网大客户,如今政企客户占比提升至58%,其中制造业、金融机构的AI定制化项目贡献了60%的增长。这意味着阿里云不再是“流量生意”,而是真正切入了产业数字化的深水区。
吴泳铭在2025年云栖大会上抛出“三年3800亿AI基建投入计划”时,台下的投资人并不意外——过去四个季度,阿里在AI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已超1000亿元。但这笔钱要怎么花?又能否撑过这场“生死战”?
自研芯片的“两难困境”:平头哥的PPU AI芯片登上《新闻联播》,被视作中国科技企业突破“卡脖子”的里程碑。这款芯片在部分指标上比肩英伟达H20,但背后是天文数字的投入:仅流片成本就高达数亿美元,且需面对“台积电依赖症”的风险。为降低对海外供应链的依赖,阿里云正将芯片制造转向国内代工厂,却不得不接受良品率低、产能有限的现实。这种“既要自主可控,又要商业回报”的平衡术,堪称科技企业的“极限挑战”。
算力混战中的“差异化生存”:当字节火山引擎靠囤积的英伟达GPU拿下49.2%的大模型公有云市场份额时,阿里云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自研芯片+国产替代。这意味着短期内要承受性能差距和成本压力,但吴泳铭的逻辑很清晰:“算力是AI时代的水电,不能总买别人的电,得自己建电站。”目前,阿里云通过“通义千问开源生态”绑定了80%的中国科技企业,用生态粘性对冲算力短板——就像当年安卓靠开源打败塞班,这种“以生态换时间”的策略,正在为自研芯片争取迭代空间。
出海的“合规与本土化”命题:阿里云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仅3.1%,远低于AWS的42.1%,但吴泳铭将出海定义为“破釜沉舟”。秘诀是什么?不是复制国内的低价策略,而是“合规优先+技术适配”。在欧洲,阿里云通过GDPR合规认证后,为车企提供AI训练平台;在东南亚,针对热带气候优化服务器散热技术,降低客户运维成本。这种“技术本土化”而非“产品本土化”的打法,正在慢慢撕开市场缺口。
两年前,张勇推动“1+6+N”改革时,外界以为阿里会走向“去中心化”的分裂;两年后,吴泳铭和蒋凡这两位“低调少壮派”却用“静默革命”重塑了阿里——阿里云AI化、电商即时零售化,两大业务引擎重新咬合,市值重回3万亿港元。
战略定力:不追风口,等风来:张勇时代的阿里云,曾试图在“互联网云”和“政企云”之间摇摆,结果两边不讨好。吴泳铭上任后,砍掉20%非核心业务,将资源全部压向AI。当时很多人质疑“投入太大”,但他的回应是:“AI不是风口,是基础设施,现在不投,五年后连入场资格都没有。”这种“延迟满足”的战略定力,让阿里云在AI爆发期抢占了先机。
组织进化:从“集团管控”到“生态协同”:吴泳铭很少公开露面,但他建立的“AI委员会”机制却在默默发挥作用:平头哥的芯片、达摩院的模型、阿里云的算力,不再各自为战,而是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形成合力。比如,通义千问大模型的训练,直接调用平头哥芯片的底层优化指令,算力效率提升30%。这种“技术中台化”的协同,正是阿里对抗字节、华为等对手的核心优势。
商业文明:从“颠覆者”到“赋能者”:过去的阿里,总被贴上“颠覆传统行业”的标签;如今的阿里云,却在强调“做AI时代的水电工”。通义千问开源后,衍生出10万个模型,覆盖60%的A股公司,甚至竞争对手也在使用其算力。这种“开放生态”的思路,跳出了零和博弈的陷阱——就像当年微软靠Windows生态称霸,阿里云正试图用“AI基础设施生态”构建更高的竞争壁垒。
当吴泳铭说出“AGI只是起点,终极目标是ASI”时,很多人觉得这是“科技狂想”。但回望阿里云这两年的逆袭,你会发现:中国科技企业的“远征之路”,从来不是靠口号,而是靠“3800亿投入背后的战略清晰、自研芯片困境中的坚持、出海征程里的本土化智慧”。阿里云的每一步,都是在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当全球科技竞争进入“深水区”,中国企业如何既守住商业底线,又扛起技术突围的大旗?
或许,答案就藏在吴泳铭那句“以创业心态,不沉溺过去”里——不沉溺于传统云服务的舒适区,不畏惧自研芯片的巨额投入,不纠结于短期利润的波动。这种“技术商业主义”的平衡术,正在让阿里云从“中国云”变成“世界云”,更在为中国科技企业探索一条“自主可控”的突围样本。这条路很难,但走通了,就是星辰大海。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