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6月的泰国帕登国家公园,本是中国游客王暖暖与丈夫俞某的一次寻常旅行,却成为她终生难忘的噩梦。那天,俞某以看风景为由,将王暖暖引至34米高的悬崖边缘,毫无征兆地将她推下。坠落过程中,王暖暖身体与岩石剧烈碰撞,全身骨骼如碎裂的瓷器般崩开——事后诊断显示她
泰国悬崖推妻案震惊中泰
2019年6月的泰国帕登国家公园,本是中国游客王暖暖与丈夫俞某的一次寻常旅行,却成为她终生难忘的噩梦。那天,俞某以看风景为由,将王暖暖引至34米高的悬崖边缘,毫无征兆地将她推下。坠落过程中,王暖暖身体与岩石剧烈碰撞,全身骨骼如碎裂的瓷器般崩开——事后诊断显示她全身17处骨折,伤口缝合超200针。坠落并非终结,俞某为确认她死亡,在悬崖上停留50分钟,直到确定“没有生还迹象”才离开。幸运的是,王暖暖凭借顽强意志奇迹生还,昏迷50多分钟后恢复意识,在荒野中挣扎求救,最终被救援人员发现。这起恶性事件瞬间引爆中泰舆论,成为当年最受关注的跨国刑事案件之一,也让“泰国旅游安全”“亲密关系暴力”等话题持续发酵。
跨国服刑下的离婚案难题
俞某在泰国因故意杀人(未遂)获刑后,王暖暖的离婚诉求面临司法困境。由于俞某在泰国监狱服刑,中国法院要审理离婚案,需解决“跨国出庭”“司法管辖权衔接”等难题。泰国监狱无法将服刑人员移交至中国开庭,中国法官也不能赴泰审理,这种跨国司法空白在国内无先例可循。为推进离婚案,外交部门与司法部门联动协调,最终确定“视频出庭”方案——俞某通过远程视频参与南京秦淮区法院的离婚庭审,这一安排既保障司法程序合法性,又突破跨国服刑人员参与民事案件的实践壁垒,为类似跨国婚姻家事案件提供了操作范本。
受害者的创伤与重生
从坠崖到离婚案开庭,六年时间里王暖暖经历了生理与心理的双重重建。身体上,她无数次接受骨折修复手术,每一次康复训练都要承受骨骼错位般的剧痛;心理上,亲密关系背叛带来的信任崩塌,让她长期陷入“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听到重物坠落声会惊跳,看到类似悬崖的地形会呼吸急促。但她始终没有放弃维权与自我救赎:公开讲述经历警示他人、参与反家暴公益活动、用文字记录康复历程。这场离婚案对她而言,不仅是法律关系的切割,更是与过去创伤彻底告别的仪式,庭审结果将成为她“重生”路上的关键里程碑。
惩罚与救赎的边界在哪?
离婚案开庭在即,舆论场却掀起争议:有人认为俞某已在泰国受刑,国内离婚案应“速审速判”,让受害者尽早解脱;也有人提出“跨国服刑人员民事权利如何平衡”——俞某在刑事判决后,是否仍需在离婚案中保障其辩论权?还有声音聚焦“原型事件与影视传播”,电影《消失的她》让案件二次发酵后,公众对“家暴零容忍”达成共识,但也有人担忧“舆论审判”会影响司法独立性。争议的核心,是“惩罚犯罪”与“保障程序正义”的天平如何校准:当受害者渴求情感切割时,司法是否要为“程序合法性”放慢脚步?当恶性案件成为社会议题,公众情绪与法律理性怎样共容?这些问题,在王暖暖离婚案的庭审钟声里,仍待更深度的讨论与解答
来源:聪聪那年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