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消化道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但因其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消化酶分泌不足、肠屏障功能较弱,营养支持对此类患儿的恢复及生长发育起着关键作用。目前,肠内营养(EN)被推荐为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1],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依据患儿具体疾病类型筛选适配的营养配方,仍存在诸多需深入探讨的细节与实践要点。基于此,“医学界”平台特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唐都医院)江逊教授(图1),围绕儿童消化道疾病的营养支持策略、配方选择及临床应用要点,分享专业观点与实践经验。摘要:儿童消化道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但因其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消化酶分泌不足、肠屏障功能较弱,营养支持对此类患儿的恢复及生长发育起着关键作用。目前,
图1:江逊教授
儿童消化道疾病与营养不良的作用机制、交互影响及远期危害
患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消化系统的发育随年龄增长逐步成熟,其消化酶分泌功能、肠道粘膜屏障功能、抗病能力及免疫功能均在不断发育及完善。江逊教授表示,在此过程中,患儿易受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过敏等因素影响,引发慢性腹泻、急慢性胰腺炎、消化吸收不良、反复呕吐等消化道问题,这些恰是导致患儿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
从作用机制看,消化道疾病一方面直接导致患儿短期营养摄入不足,如呕吐、腹泻致食物消化与吸收障碍;另一方面干扰营养物质的代谢与利用,例如急性胰腺炎致胰酶分泌减少,即便摄入食物,蛋白质、脂肪也难以充分消化[2]。反之,营养不良会进一步加剧消化道疾病的发生——营养匮乏会削弱肠道粘膜的修复能力,使肠道粘膜屏障功能进一步受损,更易受病原体侵袭;同时引发免疫功能失衡,继而加剧疾病迁延,最终形成“疾病影响营养摄入→营养不良加重疾病”的恶性循环[3,4]江逊教授强调,若上述恶性循环长期延续,将对患儿产生以下远期危害[5-8]:体格发育:患儿出现生长落后,严重时电解质紊乱、菌群失衡会影响骨骼发育,进而累及终身高;
神经认知发育:长期营养不良可延缓患儿神经系统发育,易出现认知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表现,对后续的学习、生活影响显著;
心理层面:反复疾病困扰与躯体不适会增加抑郁、焦虑风险,此影响虽易被忽视,却较常见于临床;
免疫与代谢:营养不良致免疫功能失衡,增加感染性疾病、成年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发生风险。
因此,消化道疾病患儿的营养管理尤为关键,一旦经口喂养无法满足营养需求,需及时开展EN支持,避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智力发育及心理健康。
肠内营养支持在儿童消化道疾病中的优势与个体化方案
江逊教授指出,EN契合患儿正常生理需求,经胃肠道摄入时,可直接维护肠粘膜结构稳定与功能完整。若长期依赖肠外营养(PN)的静脉供给,肠粘膜会因“用进废退”出现功能紊乱,甚至屏障受损。此外,EN能够保障肠道菌群平衡、激活肠道局部免疫功能,此为PN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SPEN)、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协会(ESPEN)、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SPEN)等权威机构,均明确推荐EN为患儿营养支持首选(图2)。
图2:多个营养学会推荐EN为患儿营养支持首选
江逊教授着重强调,为不同消化道疾病患儿制定EN方案,核心是依据疾病对肠道功能的影响,调整制剂类型、供给方式与剂量[9-12]:慢性腹泻患儿:优先补充液体,选用无乳糖配方;保证热量的同时,避免食用油腻、生冷、辛辣等食物,选择易消化和吸收的食物,并注重微量元素的补充,其中锌元素能够促进肠道黏膜功能恢复,减少腹泻量,缩短病程;
炎症性肠病(IBD)患儿:肠道仍有功能即需EN支持。活动期推荐全肠内营养(EEN)作为诱导缓解一线治疗方案。供给优先口服,口服不达标则改用鼻胃管或配方奶粉喂养;制剂首选整蛋白配方,不耐受则结合肠道吸收、损害程度及是否牛奶蛋白过敏,选用短肽类配方或氨基酸类配方;
急性胰腺炎患儿:轻症可首先尝试经口进食,不耐受可改为管饲喂养;重症无法经口或不耐受时,建议早期肠内/管饲喂养。制剂优选短肽类配方,同时减少脂肪摄入;这类配方常以高含量中链甘油三酯(MCT)(40%~70%)为脂肪来源;发病后3~7天内则采用“中等脂肪含量的饮食”,恢复后逐步过渡至常规饮食,促进快速康复。
EN是患儿消化道疾病营养支持的首选,优势明确,且需按疾病个体化调整方案,为患儿康复提供精准支持。
短肽配方特性与富含中链甘油三酯高能量短肽配方的循证价值
小儿消化道疾病常呈现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能量需求增加却营养摄入不足、肠道黏膜损伤致耐受性差、胰腺或消化功能减弱、微量元素缺乏风险高等特点,这提示肠内营养配方需同时满足“快速缓解症状、提供高能量密度与优质蛋白、保障营养易吸收利用、补充优质脂肪、兼顾全面维生素供给”等核心需求“其中,短肽配方可针对性解决消化道疾病患儿肠道耐受性差、消化酶不足、吸收障碍等核心问题。”江逊教授总结道。
从吸收角度看,人体蛋白质主要以短肽形式吸收,其双通道吸收特性使吸收效率较氨基酸高2~2.5倍,改善负氮平衡速度为游离氨基酸制剂的9倍、整蛋白的1.6倍,可有效弥补患儿吸收障碍,改善营养状况;在肠道耐受性方面,短肽配方渗透压低于氨基酸配方,能够避免高渗液体损伤肠粘膜免疫与屏障功能,减少腹痛、腹泻等不耐受症状;且短肽较整蛋白更易被胃肠吸收,既可减轻胃肠负担,还能增强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促进肠粘膜下层免疫细胞分化,进一步降低不耐受风险。此外,短肽作为蛋白质水解产物,无需充足消化酶即可被肠粘膜吸收,尤其适合胃肠粘膜损伤、胰腺功能受损致消化酶不足的患儿,辅助其摄取营养[13,14](图3)。图3:短肽配方的优势
针对消化道疾病患儿可能存在的消化吸收障碍、能量需求增加等问题,富含MCT的高能量短肽配方通过特殊成分设计提供安心支持。MCT无需胰酶消化且耐受性佳,可快速补充机体营养;既适用于胰腺外分泌不足的患儿,改善胰腺炎引发的吸收不良综合征,也能在患儿能量需求升高时,作为优质快速供能来源,满足其能量需求(图4)。
图4:MCT的高能量短肽配方优势
循证医学证据多维度证实了富含MCT的高能量短肽配方的有效性,且与不同消化道疾病的特点精准契合:在克罗恩病(CD)领域,前瞻性研究纳入活动期患儿后发现,高能量短肽配方(1kal/mL,58%MCT)联合药物治疗6个月,能够降低患儿的儿童CD活动指数(PCDAI)评分,同时有效改善其体格生长指标与营养状况[15],对应“能量需求高、吸收障碍”的疾病需求;针对急性胰腺炎,随机对照研究显示,该配方可促进患儿血淀粉酶恢复,缩短血脂酶、C反应蛋白(CRP)的恢复时间,且干预后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流质饮食组[16,17],匹配“胰腺功能损伤、消化功能弱”的特点;对于慢性胰腺炎,研究表明富含MCT的高能量短肽配方能通过抑制胆囊收缩素(CCK)释放,使75%的患者疼痛得到改善,有效减轻餐后疼痛,助力患者症状缓解[18],进一步验证了其对胰腺功能相关症状的改善效果。短肽配方在吸收、耐受性及低酶依赖上优势显著,富含MCT的高能量短肽配方可解决患儿消化吸收障碍与能量需求,循证证据证实其在CD、胰腺炎等消化道疾病中疗效明确。
小结
消化道疾病患儿的营养管理,核心是打破“疾病”与“营养”的恶性循环以实现精准守护。EN是达成此目标的关键路径,其中短肽配方及富含MCT的高能量短肽配方(1kal/mL,58%MCT),可精准匹配患儿不同病理状态下的营养需求,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临床优选方案。该营养支持方案不仅能够阻断远期健康风险、保障生长关键期健康、夯实儿童生长代谢健康基础,亦可为儿科消化道疾病营养与治疗协同路径提供可行的实践方向,最终为患儿带来促进病情恢复、保障生长发育、维护远期健康等多维度获益。
专家简介
江逊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唐都医院)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第十九届消化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世界华人医师协会儿科协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小儿消化微创学组委员
中华消化内镜学分会儿科协作组委员
中初保儿童消化病学专委会委员
陕西省医学会儿科分会第十届副主任委员
陕西省医师协会儿科重症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10项
参考文献:
[1]汤庆娅,等. 中华儿科杂志, 2010, 48(6) : 436-441.
[2]何颜霞.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7,24(4):260-263.
[3]许明霞,等. 中国现代医生, 2020, 58(22): 74-7.
[4]Giannattasio A, et al. F1000Res. 2016 Feb 23;5:F1000 Faculty Rev-206.
[5]Sawyer SM, et al. Lancet . 2020 Nov 7;396(10261)_1465-1467.
[6]Daniel AI, et al. Malawi Med J. 2024 Jul 30;36(2):73-79.
[7]张霆.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2, 20(5): 388-390.
[8]李智英,等. 新医学, 2018, 49(9): 648-650.
[9]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儿科杂志.2019;57(7):501-507.
[10]Braegger C, et al.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10 Jul;51(1):110-22.
[1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胰腺疾病学组,等.中华消化杂志,2019;39(11):721-730.
[12]Abu-El-Haija M, et al.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18 Jul;67(1):131-143.
[13]Zaloga GP,et al. Nutri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1990;5:231-237.
[14]唐少冉,等.药学研究,2023,42(1):39-43,58.
[15]杨敏,等.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4,26(9):933-939.
[16]孙月榴. 罕少疾病杂志,2022,29(10):62-63.
[17]郑双利,等. 浙江实用医学,2018,23(6):458-460.
[18]Shea JC, et al. Pancreatology. 2003;3(1):36-40.
医学界儿科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学习更多临床技巧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