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国际安全》(IS), Vol. 50, No. 1, Summer 2025 | 国政学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19:57 1

摘要:《国际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表有关当代安全问题的文章。文章涉及传统的战争与和平主题,以及安全层面最新的问题,包括环境、人口、人道主义问题、跨国网络和新兴技术。40多年来,《国际安全》为美国国家安全政策

期刊简介

《国际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表有关当代安全问题的文章。文章涉及传统的战争与和平主题,以及安全层面最新的问题,包括环境、人口、人道主义问题、跨国网络和新兴技术。40多年来,《国际安全》为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辩论和国际安全事务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该期刊重视挑战传统智慧、研究政策、参与理论、阐明历史和发现新趋势的学术研究。2023年该期刊的影响因子为4.8。

期刊目录

1

关于“伊斯兰国”的“有所不知”:恐怖主义研究与公开秘密

Knowing What Not to Know About Islamic State: Terrorism Studies and Public Secrecy

2 中国想要什么?

What Does China Want?

3 与时俱进:中国的军控传统、新挑战与核学习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China's Arms Control Tradition, New Challenges, and Nuclear Learning

4 拒止?中美在亚洲的军事主导权之争

Access Denied? The Sino-American Contest for Military Primacy in Asia

5 中美稳定-不稳定悖论:东亚地区的有限战争

The U.S.-China Stability-Instability Paradox: Limited War in East Asia

内容摘要

关于“伊斯兰国”的“有所不知”:恐怖主义研究与公开秘密

题目:Knowing What Not to Know About Islamic State: Terrorism Studies and Public Secrecy

作者:Sarah G. Phillips,悉尼大学政府与国际关系学科全球冲突与发展教授;Daniel J. Tower,英国及爱尔兰皇家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简介:为何学界普遍忽视了在伊拉克广为流传的观点,即ISIS被视为不及其后的局势危险?文章采用谱系学分析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指出,主流话语多将ISIS描绘为因国家软弱而崛起的极端威胁,强调该组织的军事与意识形态优势,而伊拉克在地观点则强调国家与暴力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并认为国家往往有意促成或默许其存在。这种“公开秘密”(public secrecy)不仅影响了学界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也掩盖了国家与恐怖主义之间的联系,从而延续对暴力根源的忽视,并使得制造恐怖的权力结构得以维系。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62/ISEC.a.4

中国想要什么?

题目:What Does China Want?

作者:David C. Kang(康灿雄),南加州大学玛丽亚·克鲁彻(Maria Crutcher)国际关系学教授;Jackie S. H. Wong,沙迦美国大学国际研究系助理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博士后研究员;Zenobia T. Chan(陈天恩),乔治城大学政府系助理教授、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政治学奖研究员。

简介:如何界定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目标与意图?美国对中国意图的主流认知是否准确?文章采用计算机辅助文本分析与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官方文件、相关学术讨论及外交实践进行分析,梳理中国在安全、经济与全球治理等方面的核心诉求。作者认为,中国的核心关切在于政权稳定、国家主权与经济发展,而非彻底推翻既有体系;其战略诉求具有深刻的历史延续性,更强调国内治理与区域合作。这一认识有助于澄清外界对中国战略的误读,为政策制定提供更为理性的判断,并为中美合作提供空间。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62/ISEC.a.5

与时俱进:中国的军控传统、新挑战与核学习

题目: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China's Arms Control Tradition, New Challenges, and Nuclear Learning

作者:吴日强,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国关系教授。

简介:为什么在美苏冷战期间尚能进行的核风险对话,如今中美之间却困难重重?文章通过梳理冷战以来的军控经验、文本资料与专家访谈,结合“核学习”(nuclear learning)理论分析中国的战略思维与政策演变。作者指出,中国视军控为超级大国制约其发展的工具,因此优先保障国防现代化与能力建设,而非风险管控;但随着中国核力量增强,这一传统路径面临新挑战:危机升级与军备竞赛的风险已取代生存能力成为主要矛盾。因此,中国有必要与时俱进,更新核军控理念,将风险管控与互信视为核大国间的共同利益,以维护战略稳定。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62/ISEC.a.6

拒止?中美在亚洲的军事主导权之争

题目:Access Denied? The Sino-American Contest for Military Primacy in Asia Free

作者:Nicholas D. Anderson,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学和国际事务助理教授;Daryl G. Press,戴维森研究所所长、达特茅斯学院政府学教授。

简介:美国能否在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anti-access/area denial capabilities, A2/AD capabilities)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维持在西太平洋的空中优势?文章采用军事战役模拟的方法,评估美军在台海冲突中依赖战区空军力量的可行性,并通过模型测试中美在空中作战、导弹打击及基地防护等多重变量下的战力消耗。作者指出,美军现有“敏捷作战运用”(Agile Combat Employment, ACE)难以有效降低损失,反而可能加剧风险并导致灾难性损失;相比之下,加固地区空军基地、加强防御措施与区域合作更具可行性。这一研究凸显了美国在东亚战略抉择的紧迫性及其对地区安全格局的深远影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62/ISEC.a.7

中美稳定-不稳定悖论:东亚地区的有限战争

题目:The U.S.-China Stability-Instability Paradox: Limited War in East Asia

作者:Henrik Stålhane Hiim,挪威国防研究所战略研究项目教授兼主任;Øystein Tunsjø,挪威国防研究所亚洲项目教授兼主任。

简介:中美在东亚地区爆发有限战争的风险是否高于冷战时期美苏在欧洲的风险?文章通过运用理论分析与历史案例研究的方法比较冷战时期欧洲与当代东亚的地缘格局和军事技术,探讨“稳定-不稳定悖论”(stability-instability paradox)的适用性。作者指出,冷战时期欧洲的陆地战场因地理与人口密集度,有限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较低;而当下美中竞争主要发生在海上,地理隔离与精确打击、无人系统和网络战等技术进步,反而增加了有限常规战争甚至有限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62/ISEC.a.8

译者:崔馨月,国政学人编译员,俄罗斯国家研究型高等经济大学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

审校 | 赖永祯 张潇文

排版 | 王楮文

本文源于《国际安全》(IS), Vol. 50, No. 1, Summer 2025,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