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核心区房价是每平米12万出头,而上海福寿园的墓穴均价曾达到12.12万元每平米,没有想到现在阴间与阳间的“房价”,竟快要齐平了。
上海核心区房价是每平米12万出头,而上海福寿园的墓穴均价曾达到12.12万元每平米,没有想到现在阴间与阳间的“房价”,竟快要齐平了。
可就是这个号称“坟地产茅台”的殡葬行业龙头,最近交出了上市11年来的首份亏损预警,2025年上半年亏掉近2.5亿元。
这让不少人费解,殡葬行业号称“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中国平均每天有2.8万人离世,60岁以上老人已超3.1亿,2035年预计突破4亿,照理说该赚得盆满钵满才对。
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在殡葬行业里,福寿园曾是“爱马仕级”的存在,它的墓穴从不是和别的一样按“个”售卖,而是按“平米”计价,价格常年领跑行业。
有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其墓穴平均单价从10.25万元涨至11.95万元,2024年更是突破12.12万元。这还只是均价,高端墓穴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堪称“天价”。
支撑福寿园高定价的,是它“土地银行”式的商业模式,早年低价圈地,慢慢开发成高端墓园,附加情感价值与殡葬服务后高价卖出。
这种模式的利润有多惊人?2023年,福寿园仅墓穴销售的利润率就超过60%。
要知道,当年所有实体上市公司的平均利润率仅5.06%,换句话说,它卖墓地的利润是普通行业的12倍。
正因为如此,过去10年,投资者始终把福寿园奉为“抗周期典范”。
毕竟“生老病死”是比衣食住行更基础的刚需,没人能避开“身后事”,可谁也没想到,这门看似稳赚不赔的生意,2025年突然“失灵”了。
据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堪称福寿园的墓穴销量仅6253个,较去年同期减少6.7%,价格跌幅更刺眼,均价从12.12万元骤跌至6.42万元,相当于直接打了六折。
连带殡仪服务也遇冷,人均消费从去年的5300元降至4700元,其中大本营上海受创最严重,收益从5.26亿元腰斩至2.41亿元,暴跌54%,其他省市也全线下跌30%至50%。
最终,上半年总营收从10.9亿元跌至不足6亿元,半年收入还不如2023年一个季度。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是因为这三个方面。
首先就是经济问题。
对普通人来说,房贷、车贷、孩子教育、父母养老,每一项都是压在肩上的“大头”。
2024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仅增长5.3%,较2023年下滑3.9个百分点,可支配收入缩水后,首当其冲被砍掉的,就是动辄十几万的“非必要支出”。
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家庭想明白了:“与其死后风光大葬,不如让活着的人过得更踏实,”这种务实的选择,直接冲击了高端墓穴的需求。
其次就是“死要面子”的丧葬攀比正在消失,“厚养薄葬”成为了新的共识。
以上海为例,海葬人数从1991年的200多具,增长到如今每年近万具,累计已有超8万位逝者长眠大海。
不只是上海,全国的生态安葬都在加速普及,北京的长青园里,树葬区的松柏下埋着逝者的骨灰盒,墓碑是一块刻着名字的小铜牌,与绿树融为一体.
杭州的龙居寺陵园推出 “花坛葬”,骨灰装入可降解容器埋入花坛,次年便会开出新的花卉。
武汉甚至出现了 “江葬”“壁葬” 等多元形式,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仅为高端墓穴的零头。
这些安葬方式因为价格亲民、环保低碳等原因越来越受青睐。
甚至VR扫墓等数字化纪念方式也在兴起,打破了时空限制。
人们也逐渐意识到,花十几万买一块墓碑,不如选择更有意义的告别,对亲人最好的告慰,从不是葬礼的排场,而是生前的陪伴。
我们终于从 “为别人看” 的攀比中走出,开始 “为自己活”“为逝者真”。
以前办丧事,讲究 “越隆重越孝顺”,背后藏着的是面子与人情的绑架;如今选择简约,是明白 “孝顺” 从不是做给外人看的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关爱。
生命的重量从不在墓碑的鎏金大字里,而在父母递来的一碗热汤里,在亲友相聚的笑声里,在那些被认真珍惜的日常时光里。
当我们把 “死后的排场” 换成 “生前的陪伴”,才真正读懂了 “生命” 二字的含义。
最后就是政策原因,这几年,国家一直在推动殡葬行业回归公益本质。
民政部多次发文推广绿色安葬,2025年4月发布的《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表示,2024年10月起,更是启动了为期一年的殡葬腐败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剑指高价墓穴、捆绑消费等问题。
一些公益性墓地的加速建设,也给福寿园这类高端墓园带来了直接竞争。
当老百姓有了性价比更高的选择,自然不会再为“情感溢价”买单。
其实福寿园的亏损,从来不是殡葬行业的衰退,而是社会进步的信号,我们终于从“死要面子”的攀比中走出,开始“死得明白”,认真思考生命的真正价值
从“为逝者讲排场”到“为生者减负担”,这种死亡观的现代化,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毕竟,生命的重量从不在墓碑的价格里,而在那些相处的温暖时光中。
来源:鳄娱海棠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