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咏老见示》全诗赏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19:43 1

摘要:全诗以“咏老”为核心,却无丝毫衰颓之气,反而以豁达的哲思、昂扬的心境,重构了对“老”的认知,成为唐诗中“老而弥坚”的精神写照。

《酬乐天咏老见示》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晚年的代表作,是他对好友白居易《咏老》一诗的应答之作。

全诗以“咏老”为核心,却无丝毫衰颓之气,反而以豁达的哲思、昂扬的心境,重构了对“老”的认知,成为唐诗中“老而弥坚”的精神写照。

全诗原文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逐段解析与赏析

1. 首联与颔联:直面衰老,不避其状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前六句,刘禹锡并未回避“老”的生理变化,反而直白地描绘了衰老的常态:人人都怕老,老了却少有人怜惜;身体消瘦,衣带频频收紧;头发稀疏,帽子自然歪斜;因爱惜眼睛而放下书本,因年事已高而频繁艾灸。

这部分看似写实,实则是诗人的“欲扬先抑”。他先承认衰老带来的身体衰退,甚至借用白居易《咏老》中“老色日上面,欢情日去心”的悲戚基调,却为后文的转折埋下伏笔——不回避“老之苦”,才能更有力地突破“老之悲”。

2. 颈联:由“老”得“智”,哲思升华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这两句是全诗的核心转折,也是诗人对“老”的全新解读。“经事还谙事”,意为经历的事情多了,就更通晓世事的规律;“阅人如阅川”,化用《论语》“逝者如斯夫”的意象,将“阅人无数”的阅历比作奔流的江河,既含时光流逝之慨,更强调岁月沉淀的智慧。

此处,刘禹锡跳出了对“老”的生理哀叹,转而挖掘其精神价值:衰老并非只有失去,更有“阅历”这一独特的财富——历经世事的通透、洞察人心的清醒,都是年轻人难以企及的“老之所得”。

3. 尾联:豁达收尾,千古励志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前两句是哲思后的心境升华:细细想来,能平安老去、拥有这般阅历,已是人生幸事,想通这一点,便觉心境洒脱(“翛然”)。诗人从“幸”字入手,将“老”从“不幸”转为“幸事”,完成了对衰老认知的彻底反转。

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全诗的“诗眼”,也是千古名句。“桑榆”代指晚年(古人以“桑榆”喻日落处,借指暮年),诗人以“夕阳晚霞”为喻,彻底打破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悲叹:不要说晚年如夕阳西下,它化作的晚霞,依然能铺满天空,绚烂夺目。

这两句不仅是对白居易“老期交至”悲叹的有力回应,更将全诗的意境推向高潮——衰老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另一种绚烂的开始,展现了刘禹锡“老而弥坚”的乐观与豪迈。

全诗主旨与价值

整首诗以“咏老”为题,却以“励志”为魂。刘禹锡没有像同时代诗人那样感叹“老之将至”的衰颓,而是从衰老中提炼出“阅历即智慧”的哲思,以“桑榆晚霞”的意象,传递出不服老、不悲老,珍惜当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为刘禹锡与白居易“诗友唱和”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二人深厚的友谊,更以其豁达的精神,成为后世面对衰老、困境时的精神慰藉——无论人生处于何种阶段,都能如晚霞般,活出属于自己的绚烂。

图文编辑:樊帅营

来源:昆阳书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