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亿人吃不饱饭!印度为啥还疯狂出口粮食,成全球粮食出口大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9:21 1

摘要:自2008年始,印度已连续15年稳坐全球最大粮食出口国之位,2022年,其大米出口量逾2200万吨,占全球市场份额达40%,中东与非洲的餐桌之上,印度大米随处可见。

自2008年始,印度已连续15年稳坐全球最大粮食出口国之位,2022年,其大米出口量逾2200万吨,占全球市场份额达40%,中东与非洲的餐桌之上,印度大米随处可见。

令人忧虑的是,国内竟有2亿人处于粮食不安全之境,16.3%的人饱受营养不良之苦,更有甚者,约20%的儿童正面临饥饿的威胁。

一边是“全球粮仓”的光环,一边是“重度饥饿”的现实,这矛盾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猫腻?

印度全国51.61%的土地是耕地,比中国的16.13%高出3倍多,而且大部分是平原,没有复杂山地阻隔耕种。

气候更不用说,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年平均降雨量能达到1200毫米,印度官方甚至把年降雨低于750毫米的地方归为“干旱区”。

中国“鱼米之乡”湖广地区,年降雨也就800毫米左右,按印度标准,顶多算刚脱离“干旱”的水平。

理论上,这样的条件能支撑“一年三熟”,可实际产量却差得让人咋舌。

2021年数据显示,印度粮食总产量约3亿吨,而中国是6.8亿吨,几乎是它的两倍多;人均粮食产量更扎心,印度220公斤,中国则是470公斤。

中国1961年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时,人均粮食产量都有207公斤,也就是说,印度现在的人均水平,还不如中国当年灾年;就连常被西方炒作“饥荒”的朝鲜,人均粮食产量也有280公斤,比印度高不少。

明明条件好,产量为啥上不去?核心问题就一个:靠天吃饭,不愿花钱搞基建。

印度的降雨看着多,可90%集中在6-9月的雨季,这时候容易发洪水;剩下的月份几乎没雨,又会闹旱灾。

解决这问题其实不难——修水库、建灌溉渠,把雨季的水存起来供旱季用,可印度偏偏不这么干。

中国从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大规模修水利,仅“十三五”期间就新建了近万座小型水库,现在大部分农田都能保证灌溉;可印度政府觉得修水利“不划算”,投入大、回报慢,宁愿把钱花在其他“撑面子”的项目上。

那些掌握大量土地的地主更精明,觉得投资水利不如直接卖粮赚钱,干脆不投。

结果就是,印度只有少数有水利设施的地区能实现“一年三熟”,大部分地区因为缺水,连“一年两熟”都做不到——全国平均降雨比中国长三角还多,却因为缺水拖了农业后腿,说出来都让人觉得魔幻。

地主赚钱,政府换“大国面子”产量低就算了,好不容易种出来的粮食,还大多被拉到国外卖,国内穷人连边都摸不到。

198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印度1.3%的大农场主掌握着14%的耕地,而50%的小农只能分摊1%的土地,还有35%的农民压根没地。

这些大农场主手里握着大量粮食,想的不是“让国人吃饱”,而是“怎么赚更多钱”。

国际粮价哪怕比国内高一点,他们也会把粮食装船出口——毕竟国内穷人就算想买,也掏不出钱,与其低价卖给穷人,不如卖给国外能付高价的客户。

更关键的是,这些地主的话语权大到离谱。

印度搞“民主选举”,地主们能靠选票左右地方甚至中央政策,政府根本不敢得罪他们。

2015年莫迪曾想搞土地改革,让农民能更公平地分到土地,结果刚提出来就被地主们集体反对,最后只能妥协,让各邦自己决定是否执行,改革彻底沦为“空架子”。

说白了,印度的粮食分配规则是“谁有地谁说了算”,穷人只能靠边站,这也是国际上把印度出口叫“饥饿出口”的原因。

除了地主逐利,印度政府的“大国梦”也在推波助澜。

从尼赫鲁时代起,印度就想当南亚乃至全球的“大哥”,而粮食就是它拉拢小国、刷存在感的“筹码”——你跟着我,我给你粮食;国际上有危机,我站出来“救场”,换个好名声。

2022年俄乌冲突引发全球粮食危机,俄罗斯、阿根廷等出口国都限制粮食出口,怕国内不够吃;可印度却反其道而行,莫迪公开表示“只要世贸组织许可,印度随时能提供粮食储备”,一下子赢得西方和23个依赖国(这些国家对印度粮食依赖度超50%,孟加拉国、尼泊尔更是超90%)的好评。

但这“慷慨”背后,是印度国内的粮价被推高8%-10%,本就吃不起饭的穷人,日子更难了。

2022年印度外汇储备减少了830亿美元,卢比汇率创下2013年以来的最差表现,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

粮食出口成了“救命稻草”——2024年4月,印度大米价格达到383-389美元/吨,贸易商签订的十万吨大订单,离岸价也有300美元/吨左右。

这些钱能用来进口石油、机械设备,让经济数据好看点,可政府宁愿用粮食换外汇,也不愿低价把粮食卖给国内穷人,说到底还是没把民生放在第一位。

中印对比

一个为“吃饱吃好”,一个为“数据面子”同样是14亿人口大国,中国和印度的选择截然相反:中国2024年进口1.58亿吨粮食,印度却出口2200万吨大米、1300万吨小麦。

但这背后的逻辑天差地别——中国进口是“主动调余缺”,印度出口是“被动换利益”。

中国的粮食政策,核心就一个:先保证14亿人吃饱吃好。

现在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0%,从播种到收割都靠机器提效率;国家还给农民发补贴,比如小麦收购价1.4元/斤,比2018年俄罗斯优质小麦(0.75元/斤)贵近一倍,就是怕农民“种粮不赚钱”。

中国进口粮食,不是因为国内不够吃,而是为了“吃得更好”——比如进口1亿多吨大豆做饲料,让大家能吃到更多肉;进口优质小麦、大米,满足多样化需求。

哪怕遇到风险,国内还有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18亿亩耕地红线更是底线,就是为了不让“饿肚子”的历史重演。

可印度呢?粮食政策完全是“本末倒置”。

它有全球最好的农业条件,却因为地主逐利、政府短视,把粮食变成“赚钱工具”“外交筹码”,牺牲了2亿人的温饱。

全球饥饿指数里,印度排107位,比苏丹、马里这些公认的穷国还落后;而中国的粮食安全指数稳居全球前列,超市里来自世界各地的粮食应有尽有,老百姓不仅吃得饱,还能挑着吃。

粮食安全,从来不是“出口量”说了算印度的矛盾其实很简单:不是没能力让国人吃饱,而是没把“让国人吃饱”当成优先项。

它握着农业“王炸”,却因为制度缺陷、发展理念偏差,把好牌打烂;明明能靠修水利、改制度提高产量,却宁愿让粮食出口换外汇、换名声,看着国内穷人挨饿。

反观中国,从“解决温饱”到“吃得健康”,每一步都围绕“民生”展开。

进口粮食不是“缺粮”,而是全球化下的智慧选择;守着18亿亩耕地红线,不是“保守”,而是居安思危。

毕竟,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从来不是看出口了多少粮食,而是看老百姓的饭碗稳不稳、餐桌丰不丰——这一点,印度或许真该好好学学。

来源:进击的鸡博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