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处秦巴山脉的十堰市张湾区,不仅是东风汽车的发源地,更是城乡融合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实践场。近年来,张湾区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着力培育品质农业、特色农业、富民产业。这里的土地,不再只生长庄稼,更孕育着希望。新芽破土的有机茶叶、吹弹可破的汉江樱桃、娇艳欲滴的
9月24日,湖北日报农村新报聚焦张湾区乡村振兴工作,刊发专题报道:十堰张湾:东风故里的幸福生活。
十堰张湾
东风故里的幸福生活
地处秦巴山脉的十堰市张湾区,不仅是东风汽车的发源地,更是城乡融合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实践场。近年来,张湾区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着力培育品质农业、特色农业、富民产业。这里的土地,不再只生长庄稼,更孕育着希望。新芽破土的有机茶叶、吹弹可破的汉江樱桃、娇艳欲滴的特色花卉等特色农业产业,编织起农户与市场的情感纽带;乡村的美,不仅在山水,更在焕发的容颜中绽放。“全国旅游百强区”“全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强县工程考核进步县(市区)”等荣誉,皆成为这片土地奋斗的注脚,也是时光为张湾乡村振兴书写的最美答卷。
从脱贫到脱单
紫藤花丛中的幸福时光
清晨,西沟乡过风村遇露紫藤园在朝霞中苏醒。鲍升海抱着快2岁的儿子和妻子张露一同查看紫藤长势。
鲍升海爱好种植紫藤花,但他缺乏技术,资金也捉襟见肘。2022年,帮扶政策为他送来了春风,3年贴息贷款和农业技术专家驻点指导,激活了紫藤园的发展潜力,吸引了姑娘张露一起并肩战斗。如今,园内三色紫藤缠绕成廊,月季丛、荷花池、茅草亭相映成趣,14路公交赏花专线直通园门,最高单日接待游客超千人,成为张湾区乡村庭院经济的一道靓丽风景。
每年花开时节,园内先后雇用20多名群众务工,带动周边农家乐年均增收3万余元。
从守着薄田到夫妻同岗
厨房烟火里的相守
上午九点半,张湾区柏林镇柏林村61岁的周学军已在知雨轩中央厨房的操作台前忙碌——清洗、切配、码放,手中的土豆块大小均匀,动作熟练得不像曾靠种玉米勉强糊口的农户;隔壁洗菜池边,老伴柯婷云正按标准分拣新鲜蔬菜,两人偶尔对视一笑。
“以前在山里种点地,一年到头剩不下5000块,现在我俩在知雨轩上班,每月能拿7300元,还管三餐,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周学军擦了擦额头的汗,语气里全是踏实与满足。这样的“夫妻档”务工场景,有效解决了农村“分散务工收入低、顾家就业难兼顾”的痛点,帮助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同时,知雨轩民宿集群吸纳8户脱贫家庭,从事客房服务与餐饮后勤,户均年增收超6万元;西沟乡西溪假日农场带动12户脱贫群众实现“务农+务工”。自2021年以来,全区已累计提供40余万个就业岗位。从中央厨房到客房服务,从农庄后勤到餐饮辅助,张湾区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更激活了脱贫家庭的增收潜力。
从穷坡到金窝
葡萄园中的幸福变迁
“葡萄一定要选颗粒饱满的。”西沟乡相公村驻村第一书记时永美反复叮嘱采摘群众。驻村11年,他既是33亩葡萄园从荒坡变“聚宝盆”的见证人,也是武昌首义学院全方位驻村帮扶的诠释者。
2019年土地流转时,村民质疑坡地种葡萄的可行性。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选定阳光玫瑰等8个葡萄品种,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建成全区首个高标准小水果示范基地。同时,武昌首义学院驻村工作队还为村庄做了乡村振兴建设规划,让村庄有序发展、变得更美。
63岁的脱贫户王家秀满脸笑意:“以前种红薯、玉米,一年卖不了多少钱;现在到葡萄园务工,一天120元,去年挣了2.1万元。娃子们还能跟着首义学院老师学知识,日子有盼头。”武昌首义学院还对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云支教,“稻田”支教队更到村口开设书法、红色教育课,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如今葡萄园进入丰产期,2025年产葡萄8万斤、收入35万元。时永美介绍:“最忙时一天请20名群众务工。”
从穷山到富乡
茶园里的财富密码
暮野四合,柏林镇秦家坪村的制茶工坊里,茶香氤氲。
周明朝正在直播平台展示刚采摘的天麻:“家人们看,这是我们高山生态天麻,煲汤养生首选……”
这位昔日身处贫困的90后,如今已是年收入30万元的致富带头人。在帮扶政策的支持下,他不仅扩大了农产品种植规模,还自学成了一名小有名气的电商主播。
“现在我的抖音号有2.8万粉丝。去年光卖天麻、蜂蜜、八月瓜就收了近30万元,还请了8个村民帮忙。能有今天,多亏了有个好政策、好书记。”周明朝说的好书记,就是全国劳动模范、村党支部书记余盛林。
2006年,余盛林放弃深圳的工作,回到家乡传承制茶技艺,2014年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带动64户农户和42户贫困户加入。
“刚回来时,家乡的生态好茶没有品牌卖不上价,一斤只能卖几十块,现在我们的‘老母荒’百年老茶,200克就能卖到600元。”余盛林在茶叶加工厂里介绍,我们研发出专利制茶技术,还申请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社采用“统一技术、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模式,鲜叶保底价加上分红每斤高达160元,远高于市场价。
如今的秦家坪村,从原来的落后村,蜕变为产业兴旺的示范村,2024年合作社收入达570万元,带动周边1000多人增收。“以前村里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现在突破2万元。”余盛林望着满山的茶园说,下一步,我们要发展茶旅融合森林康养,让更多城里人来体验乡村恬静生活。
专家点评
华中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王治
张湾区坚持整体统筹和系统思维,持续推动城乡融合,以工业化标准做实乡村建设,多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没有行政替代大包大揽,而是通过培育花卉、水果、茶叶等特色产业,让鲍升海等脱贫户从物质脱贫转变成精神脱贫。
张湾实践印证,乡村振兴可持续路径在于政策回归服务本质、产业扎根地域特色、人回归创造主体。乡村要在生态与发展间实现共生共荣,让城镇化成为城乡融合助推器,让乡村不止于“脱困”更走向“成长”,不止于“生存”更实现“生生不息”,让青山绿水变现为可持续发展的美丽经济。(来源:湖北日报农村新报)
来源:十堰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