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传承弘扬民族精神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24 09:18 2

摘要:作者:赵剑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显著精神标识。文化要繁荣、国家要强盛、民族要复兴,都离不开阅读带来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D:css-press

···作者:赵剑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显著精神标识。文化要繁荣、国家要强盛、民族要复兴,都离不开阅读带来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通过阅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民族复兴注入精神动力。阅读可以传承文化基因,赓续历史文脉,汲取人生和治国理政智慧。图书典籍承载着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遗产和文化基因,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治国理政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阅读《尚书》《论语》《礼记》《左传》等传统典籍,有助于我们更好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文化基因,汲取其中值得珍视的人生智慧。读史明智,鉴往知来。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同时还有深厚的修史传统,产生了汗牛充栋的历史典籍。阅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史书,可以更深刻体会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阅读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趣味。阅读是一种思维锻炼,奠定人的精神底色。中国人自古崇尚读书,认为读书“可变化气质”,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人常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中华文明史上,涌现了灿若星辰的先贤巨匠,其思想和创造的精华,凝练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为我们提供了丰厚滋养。如中国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气象雄浑,境界超然,不仅是汉语言艺术的典范,更塑造了“天人合一”“山水渔樵”等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范式。中国源远流长的诗学发展史中孕育出的美学特征,包括言志、缘情、性灵、神韵、风骨、格调等,在《诗品》《文心雕龙》《沧浪诗话》《人间词话》等文论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再如《周易》《老子》《孟子》《庄子》等中国古典名著中承载的对人精神的探索,凝聚特定时代的哲学思考与人性追问。在当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如火如荼的情况下,技术异化、价值虚无等副产品也日益滋生,坚持阅读,在精神原野上播种美的种子,唤醒对生命、自然、道德的鲜活感受,守护中国人的审美灵光。阅读可以涵养人格、砥砺气节,振奋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的力量之源,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从屈原《离骚》到文天祥《过零丁洋》,从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到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到鲁迅的“中国人的脊梁”,超越时空的界限与先贤对话,深刻涵养君子人格和民族气节。从方志敏《可爱的中国》到《红岩》中的江姐,从《红星照耀中国》到《林海雪原》和《谁是最可爱的人》,以阅读熔铸信仰,淬炼精神,体悟革命先辈的“为有牺牲多壮志”,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从巴金的《家》《春》《秋》到老舍的《四世同堂》,从柳青的《创业史》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照见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在求索、抗争中成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中砥砺奋进的伟大民族精神。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202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就“书香校园”“书香社会”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深刻指出:“书香是一种氛围。”不仅要有书香世家,也要建设书香校园、书香社会,把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结合起来。从个人情操的陶冶到文化基因的传承,从历史智慧的积淀到时代精神的迸发,阅读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成长的不竭动力。当前新科技革命加速发展,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阅读产品的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产品越来越多样化。我们要积极推动产品创新,引导读者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结合起来,让我们的阅读和学习更有效率、更有效能。“全民阅读”已经连续十余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通过持续推进“全民阅读”实践,不断引领书香校园、书香社会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在阅读中传承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End-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