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发文悼念俞孔坚教授:愿您在为之热爱的地球上安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15:58 3

摘要:今天上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院院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杰出国际景观设计师、景观设计教育家俞孔坚,于当地时间2025年9月23日在巴西潘塔纳尔地区开展生态考察期间,因飞机失事不

巴西当地时间23日晚,一架小型飞机在阿基道阿纳市坠毁,机上四人全部遇难,其中一人是中国建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

今天上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院院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杰出国际景观设计师、景观设计教育家俞孔坚,于当地时间2025年9月23日在巴西潘塔纳尔地区开展生态考察期间,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享年62岁。

巴西总统卢拉24日在社交媒体发文悼念事故遇难者,表示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时代,俞孔坚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已成为全球典范,这种理念兼顾生活质量与环境保护,正是人类未来所追求和需要的。

据了解,俞孔坚教授正在当地潘塔纳尔湿地拍摄一部关于“海绵城市”的纪录片。24日当天,他在自己的个人微信视频号发布了一段影像,视频结尾,俞孔坚称,“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

俞孔坚教授在发布视频时配文:海绵地球之旅:潘塔纳尔(Pantanal)探密。这是巴西和南美的心脏,也是地球的心脏,我在飞行20多个小时、驱车6个小时之后,踏入这个被称为地球上最后的伊甸园!探索海绵地球的真谛。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

“海绵城市”的倡导者

一周以前,《福布斯》公布“2025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航者”榜单,表彰在气候行动和绿色转型中具有全球影响力的50位人物。俞孔坚教授入选,成为榜单上唯一的中国学者代表。

1963年,俞孔坚教授出生在浙江金华东俞村的农民家庭中。尽管耕种、放牛的劳作十分辛苦,但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以及宁静平和、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使东俞村成为他心目中的桃花源。流经村庄的白沙溪有“三十六堰”,大小不一的湖泊散落在农田旁,居民们自古以来就懂得开掘蓄水池,储存雨季充沛的水源,以供旱季饮用、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这种循环利用水资源的创造是高效、可持续的,充满美感和想象力,成为他多年后提出“海绵城市”概念的灵感。

所谓“海绵城市”指的就是让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净水。回顾俞孔坚教授的求学治学之路,他也如同一块海绵,吸纳不同的知识与学术,经过不断的思索与实践、在持续的创新和反思中,形成了自己的理念。

他反对过度化妆式、忽视生态功能的城市美化运动,提出了著名的“大脚美学”,倡导让景观回归一种富有生命力和生产性的、自然的“大脚”状态。他提出了“反规划”理论,即先规划和建设保障土地生命安全的生态基础设施(如湿地、绿地系统),再在此框架内进行城市开发,从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俞孔坚利用海绵理论所做的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

校园中的好老师

1997年,获得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的俞孔坚回国受聘成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投身祖国教育与科研事业。在北大, 他先后牵头创立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以毕生精力推动景观设计学科体系建设,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为了让新的思想理念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俞孔坚教授决定创办一本能开启景观设计学学术趋势与实践项目交流的先锋性刊物,要让中外学者、实践者云集在此,让各种不同的思想得以抒发。在出版了系列“景观设计”学术书籍后,2013年,中英文双语期刊《景观设计学》正式创办,俞孔坚担任主编。

惊闻空难噩耗后,许多北大师生、校友写下了纪念文字,追忆俞孔坚教授。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李迪华,耳畔似乎还回响着俞孔坚教授的声音。

和俞老师一起为发展中国的设计教育培养设计人才,克服了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才使得我们共同的事业一直向前进。每次取得一点点小的进展,都会对视一笑,相互鼓励继续下一件事情。我们之间没有太多语言就能几近完美沟通。这次,我仿佛听他说,“将‘生态智慧’融入中国城市的未来和生命地球,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使命,我们的庄严承诺。”“会的,一定会的!”希望您会听到我和老师、同学、校友,以及所有关心您、信任您的朋友们的声音。俞老师,我最挚爱的老师、同事、朋友和家人,您安息。

俞孔坚教授的学生、现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王志芳,铭记着老师的未竟追求。

俞老师以赤诚待土地,启迪后辈设计扎根;以敬畏护自然,引导工程顺应生态;以笃行赴理想,激励众人坚韧逐梦。他是传道授业的良师、并肩奋斗的益友,更是引领行业的明灯。其未竟的设计信念,我辈必将铭记、接续践行。 

已经毕业的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22届硕士研究生李彤回想读研时,在西溪南跟俞孔坚教授上乡村规划与设计田野课的场景。

俞老师一袭红衣带我们在田间地头穿梭,感受自然的风、雨、泥土,认识植物,与农人交流。俞老师一生都在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保护与设计,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人居环境建设 ”事业而奔走,就连逝世的路上也是在拍摄“海绵地球”纪录片的路上。

目前正在美国克莱姆森大学攻读博士的李复,是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19届的硕士毕业生。在他的记忆片段中,俞孔坚教授是总是严肃认真的:

跟着做美丽中国项目的时候被批判逻辑有问题,论文答辩的时候提出尖锐问题让我语塞,甚至我在景观新楼最后的时间,也曾听到他在为教室设计细节而争吵。

直到今年重回景观学院开始教课了,才突然意识到他和北大景观在我身上留下的深深烙印。即使是普普通通的设计课,我也学着他的样子,鼓励学生多出去实地调研,和真的地点和真的人接触,理解世界上发生真实的问题。我尝试让学生们理解景观不仅仅是一个设计或者一张平面图,它是人,是土地,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希望由此给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用景观的方式呵护地球之道,传递着俞老师的火炬。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长聘副教授李溪表示,俞老师的精神将长久地激励着我们。

深切怀念俞老师,您对土地的热爱,对教育的热忱,作为思想者的洞见、作为开拓者的勇气和作为实干家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学生和后来者。

对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汪芳而言,俞老师的告别是令她无比痛心的损失。俞老师的志业,必将被不断接续,生生不息。

创新求变的一生,猝不及防的告别,无比痛心的陨落。俞孔坚教授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化为脚踏实地的开创性实践,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留下宝贵的中国印记。他的事业必将被后来者接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美好体验的缔造者

在研究和教学之外,俞孔坚教授也在身体力行地改善身边的世界。他主持的“土人设计”团队在全国及全球200多个城市完成了1000多个项目,涉及100多条河流,获100多个国际奖项。俞孔坚说,他家中箱子里还存放着一包采自家乡村口林子中的黄土,“我叫自己土人,我的团队也叫土人。我这个土,是家乡的土。”

2001年,俞孔坚的“土人设计”团队建成的第一个项目——广东中山岐江公园,将一个破旧的废船厂改造为主题公园,为国内首个工业遗产项目。

2002年建成的浙江台州永宁公园,则首次践行“反规划”的理念,将原有水泥防洪堤砸掉,引入野草,恢复河漫滩的生态。

2005年的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项目,则是“生产型景观”的一次实验。

2007年建成的红飘带-秦皇岛汤河公园,则体现了“最低干预”的设计理念。

这些代表不同设计思想的项目,无不获得国际大奖,成为景观规划领域的某种模式与样板。

在北大的校园中,俞孔坚教授也留下了自己理念。他曾在一场校园讲座中指出,北大可在校园尺度内融入中水利用、雨水集蓄、生态修复、海绵系统等机制,将“海绵校园”构想逐步落地。在位于昌平的北大新燕园校区,他倡导为水留足流域与生长空间,让植物、昆虫、鸟类在校园肌理里自由繁衍。

雪后的北京大学新燕园新校区

槐荫寂寂,故园犹暖;先生已逝,精神长存。

此次在巴西与俞孔坚教授同行的工作伙伴,还有巴西电影导演路易斯·费尔南多·费雷斯·达库尼亚·费拉兹,纪录片导演鲁本斯·克里斯皮姆·Jr,以及飞行员马塞洛·佩雷拉·德巴罗斯,同机人员无人生还。在此,谨向遇难者及其家属表示诚挚的哀悼!

愿这些为壮丽自然探索到最后一刻的生命,在为之热爱的地球上安息!

来源:红星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