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今年以来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工作情况专题新闻发布会实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15:53 3

摘要: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副司长孙延峰: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场监管总局专题新闻发布会,本次发布会将向大家介绍一段时间以来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工作。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是:市场监管总局质量监督司司长王胜利先生,认证监管司一级巡视员李春江

9月25日上午,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今年以来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工作情况专题新闻发布会。以下为发布会文字实录:

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副司长孙延峰: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场监管总局专题新闻发布会,本次发布会将向大家介绍一段时间以来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工作。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是:市场监管总局质量监督司司长王胜利先生,认证监管司一级巡视员李春江先生,执法稽查局副局长彭增田先生,质量发展局副局长雷光程先生,以及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许泽楠先生。

首先,请王胜利先生介绍整体工作情况。

市场监管总局质量监督司司长王胜利: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产品质量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今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践行“监管为民”理念,聚焦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问题、重点区域,进一步强化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深入开展重点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守稳守牢产品质量安全底线,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供给水平,以高水平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

一是严把源头准入。加快修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通则》和建筑用钢筋等24个产品实施细则,研究建立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产品目录动态调整评估机制。严格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批管理和证后监管,对获证企业生产能力进行监督检查。严格CCC认证管理,加强强制性认证目录产品的证后监督。今年以来,共对4071家企业发放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4216张,不予许可216张。CCC指定认证机构共撤销不能持续符合认证要求的CCC证书3.3万张。

二是严查风险隐患。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安全生产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的部署要求,印发《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市场监管系统建筑保温材料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等隐患排查治理方案,聚焦消防产品、电线电缆、燃气用具、建筑保温材料等23类84种高风险产品及重点儿童学生用品,针对关键质量问题,突出重点区域和对象,部署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

三是严抽重点产品。围绕儿童学生用品、燃气用具、移动电源、农资产品、车辆相关产品等重点领域,部署开展164类产品、1.6万余批次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目前已完成抽样工作。为遏制部分行业非理性竞争态势,防范可能出现的低价低质风险,首次开展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整车等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同时,全面加大网售产品国家监督抽查力度,抽查批次较2024年增加70%,也将重点针对低价产品开展抽查。

四是严打违法行为。针对问题突出的电动自行车、建筑保温材料、充电宝、羽绒服等重点产品,开展专项和集中整治,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今年以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共立案查办电动自行车违法案件10912件,移送司法机关50件,曝光典型案例834起,罚没金额9083.96万元;立案查办建筑保温材料违法案件229起、不合格产品6215.2立方米,罚没金额45.4万元。另外,对上述重点产品专项整治效果开展明察暗访。

五是推进赋码核验。以涉及安全的产品为重点,推进开展燃气灶具、电磁灶、童鞋等10种重点产品赋码核验试点工作,构建生产源头赋码、平台验码亮码、消费者识码用码机制,着力解决“货不对板”、假冒伪劣等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消费权益。淘天、快手、拼多多等10家平台企业已联合发起倡议,带头强化赋码产品入驻核验,自觉售卖赋码产品,并在商品界面持续亮码,共同推动赋码核验试点工作落实。

六是提升产品质量。通过“巡回问诊”“质量会诊”“你点我帮”等方式开展质量技术帮扶,今年以来累计帮扶企业10.3万家,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助力企业增加工业产值118.8亿元,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加大缺陷产品召回监管力度,确认存在缺陷的,依法督促生产企业实施召回。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决策部署,严查风险隐患、压实各方责任、严格监管执法,持续保持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向好态势,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副司长孙延峰:谢谢王胜利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媒体朋友先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新网记者提问:安全帽等劳动防护用品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最近,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三部门印发了专项整治方案,请介绍一下整治行动的特点和主要措施。

市场监管总局质量监督司司长王胜利:感谢您的提问。此次专项整治是三部门首次针对安全帽、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等21种重点劳动防护用品及其安全性能开展的联合行动。将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实行从产品准入到生产流通和使用管理全链条治理,重点整治生产领域存在的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等问题;流通领域存在的销售无证、假冒伪劣产品,以及部分电商平台在入驻商家审核和商品质量管控方面存在漏洞等问题;使用领域存在的采购单位知假买假,使用单位不履行劳动防护用品安全生产管理职责、使用过期或不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等问题。因此,专项整治行动提出了以下重要举措。

一是强化产品监管。坚持严管源头准入,强化监督检查,在供给端拧紧质量阀门。严格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批管理,加强对重点劳动防护用品生产、销售企业的监督检查和监督抽查,压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严格网络销售行为监管,指导平台企业加强对平台内销售重点劳动防护用品的销售合规管理。

二是加强综合施策。坚持严控进场验收,健全追溯体系,在需求端构建监管闭环。应急管理、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将加强采购、验收和作业现场管控,督促指导使用单位按照“逢买必查”原则,建立劳动防护用品收货验收制度;加强作业现场监督和检查,指导使用单位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确保员工正确使用重点劳动防护用品。三部门建立重点劳动防护用品全链条质量溯源管理机制,在生产、销售环节发现不合格产品涉嫌流向使用单位的,或者在使用环节发现不合格产品的,及时通报相关部门进行溯源处置。市场监管部门将开展重点劳动防护用品检验检测机构检查抽查,重点检查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是否出具虚假、不实检验检测报告。

三是强化事故调查。对因重点劳动防护用品质量问题导致伤亡事故的,实行“一案多查”,即各地应急管理部门依法开展事故调查,追究事故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市场监管部门严格查处质量违法行为,对大案要案进行挂牌督办、提级调查,坚决斩断非法生产、销售链条。同时加强“行刑衔接”,涉嫌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

四是加强社会共治。相关执法查处信息记入信用记录,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信用中国”网站依法公示。用好安全生产领域“吹哨人”制度,鼓励重点劳动防护用品生产、销售、使用单位内部人员报告产品质量问题,畅通举报渠道,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指导各级市场监管部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急管理部门按照三部门印发的方案积极稳妥有序开展安全隐患专项整治行动,推动重点劳动防护用品行业高质量发展。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提问:执法办案是市场监管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震慑违法行为的重要手段,请问今年以来市场监管部门在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办案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典型案例?

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副局长彭增田:感谢您的提问。2025年,市场监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总局党组工作要求,扎实开展重点工业产品质量专项整治,依法严厉打击产品质量领域违法行为,曝光典型案例,强化警示震慑,着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方面措施。

第一,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一是聚焦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部署开展2025年“守护消费”铁拳行动。大力推进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三年行动,针对重点产品,突出生产销售重点区域,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产品质量水平提升。二是联合国家消防救援局部署开展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等消防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累计关停网络链接2400余条,下架问题产品2793批次,检查生产、销售、使用单位6.24万家次,查处违法案件377起,督促更换不合格产品4.2万件。三是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开展劣质拖拉机等农机产品专项整治,综合治理生产、销售及违法违规使用国Ⅱ发动机、劣质“三无”拖拉机等乱象问题,净化拖拉机等农机产品市场环境,保障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二,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今年以来,全国市场监管系统聚焦电动自行车、燃气灶具、建筑材料、消防产品、农资产品以及涉及安全的消费类重点产品,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执法,依法严厉打击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以及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等质量违法行为。同时,针对网络平台销售伪劣产品问题,多次对头部网络交易平台企业开展约谈,发出行政指令,督促网络交易平台依法履行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的公示审核机制,定期开展核验与更新,对问题产品立即采取清理、屏蔽、下架等管控措施,规范平台经营行为。2025年以来,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共查处各类产品质量违法案件5.32万件,移送公安机关107件。其中,查处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案件4752件,燃气灶具质量违法案件1370件,建筑材料质量违法案件1026件,农业生产资料违法案件1795件。

第三,持续曝光典型案例。全系统坚持执法普法并重,持续曝光典型案例,以案释法,以案示警。今年以来,总局和各省级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曝光平台向社会公布质量安全违法典型案例35批次,涉及电动自行车、燃气器具、农资、建材、电线电缆、汽车配件等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产品,形成有力警示和震慑。

下一步,市场监管部门将针对产品质量突出问题持续开展整治,继续曝光典型案例,希望媒体朋友持续关注支持。

新华社记者提问:今年上半年充电宝发生多起自燃事故,市场监管总局在充电宝产品召回监管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有哪些具体措施?下一步有哪些考虑?

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副局长雷光程:感谢您的提问。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充电宝产品安全问题。针对多起自燃事故,总局成立充电宝召回督导组赴广东、江苏等地进行督导,组织广东、湖南、北京等11个省(市)市场监管部门,开展线索排查、缺陷调查和召回工作。在市场监管部门调查影响下,深圳罗马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马仕公司”)、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克创新公司”),以及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米公司”)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充电宝产品实施召回,涉及数量共计135万余件。主要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一是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召回规定。截至目前,罗马仕公司累计召回充电宝16.7万件(占召回总量的34.1%),退款金额2283.7万元。安克创新公司累计召回56.5万件(占召回总量的78.7%),完成消费者退款8566.4万元。8月29日宣布召回的小米公司累计召回1.7万件(占召回总量的12%),完成消费者退款270万元。

二是加大线上召回监管力度。鉴于涉事充电宝产品销售渠道主要为电商平台,我们督促电子商务经营者、生产企业严格按照《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销售消费品召回监管的公告》规定要求履行线上召回主体责任,发挥网络召回方便、快捷的作用,召回从线下延伸到线上。

三是做好召回后续监督工作。我们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召回计划,畅通召回渠道,协调企业选择固定合作的快递公司,为退货渠道不畅的消费者提供上门收件服务。规范召回产品的无害化处理流程,建议企业指导消费者对移动电源无害化处理后直接退款、无需寄回。

四是帮扶企业保障消费者权益。针对罗马仕网店保证金不足导致消费者排队登记退款的情况,我们协调相关部门帮扶罗马仕公司积极应对。截至目前,罗马仕公司因资金短缺对消费者排队登记退款的现象已全部动态清零,切实保障了用户权益。

下一步,总局将根据充电宝质量安全集中整治要求,通过消费者投诉等渠道,对充电宝企业进行全覆盖缺陷线索信息排查。督促企业对确认存在缺陷的产品严格做到“应召尽召”,对违反《消费品召回管理暂行规定》要求、隐瞒缺陷、落实召回措施不力等行为的企业,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处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问:今年以来充电宝CCC认证问题广受关注,请问市场监管总局在加强充电宝认证监管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一级巡视员李春江:感谢您的提问。近期,充电宝质量安全事件连续发生,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市场监管总局对此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举措,不断完善CCC认证制度体系,全面强化充电宝质量安全监管。

一是完善制度体系。结合充电宝及其关键安全部件锂电池的生产过程和产品风险,印发《关于发布〈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试行)〉的公告》,在认证模式中增加获证前初始工厂检查和获证后“不预先通知”飞行检查频次,型式试验样品由企业送样调整为生产现场抽样,进一步加大CCC认证把关力度。

二是开展认证“回头看”。组织相关指定认证机构对已获得CCC认证的充电宝、锂电池产品深入排查。“回头看”期间,有关认证机构已暂停充电宝、锂电池企业CCC认证证书近9000张,撤销证书600余张。

三是强化机构监管。将充电宝等领域纳入CCC认证从业机构2025年“双随机、一公开”检查范围,目前已基本完成相关CCC认证机构和实验室全覆盖检查,将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研判处置。

四是加强信息共享。通过CCC认证联网核查机制向主要电商平台定期通报被撤销、暂停CCC认证证书的产品和企业信息,督促其立即下架涉事充电宝产品,并严禁售卖带有CCC认证字样的标志标识和贴纸。目前有关电商平台共拦截相关链接约8万个。

五是进行技术帮扶。组织有关认证检测、标准化机构在广东、江西等充电宝、锂电池产业聚集地开展认证政策和标准要求的宣贯解读工作,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服务,推动生产企业整体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的提升。

新京报记者提问:为提升网售产品质量安全穿透式监管能力,遏制假冒伪劣行为,市场监管总局加大网售产品监管力度,并组织开展了网售重点产品质量安全赋码核验试点工作,请问有关地方落实情况如何?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许泽楠:感谢您的提问。今年,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网售重点产品质量安全赋码核验试点工作,以电动自行车、移动电源等10种重点产品为突破口,构建生产源头赋码、平台验码亮码、消费者识码用码的全链条监管机制,为强化线上线下穿透式监管创造了有利条件。北京平台资源聚集,平台企业众多。作为地方市场监管部门,我们加强政企协同,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试点工作。

一是主动对接平台,提升服务质效。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我们积极指导辖区内平台企业制定赋码产品入驻核验规则,完善产品信息管理机制,加快推进赋码核验。京东平台开发赋码核验专用系统,从10种重点产品中筛选出31个品牌作为首批“亮码”试点,计划于10月份在其“安心品质”界面“亮码”展示产品信息;抖音平台召开赋码核验试点专项启动会,开展试点产品信息调研,优化技术核验流程;快手平台通过多种方式调研不同类别商家上传二维码能力,打牢赋码核验试点基础。

二是强化技术支撑,加强宣贯引导。我们积极对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等码制机构,借助专业力量面向本市10种重点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和平台企业加强宣传培训,帮助企业准确掌握网售产品数据管理、赋码操作流程、验码亮码规范等要点,确保试点工作落地落实。

三是聚焦民生关切,强化线上监管。为保障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我们持续加强网售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将“商品售卖类平台企业合规发展”纳入全市接诉即办“每月一题”,大幅加强网售产品监督抽查覆盖面和频次,较2024年同期抽查品类、抽查批次实现“双翻倍”,对不合格产品严格溯源追查、依法处置。今年以来,平台商品售卖类接诉即办诉求量同比下降15%,产品质量监管线上发力、惠及民生的成效初显。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总局部署,坚决用好赋码核验这一有力举措,切实提升网售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增进人民群众网络消费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贡献更多首都市场监管力量。

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提问:今年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了质量技术帮扶“你点我帮”活动,在助企纾困、提升产品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请问今年的活动有哪些安排和亮点?

市场监管总局质量监督司司长王胜利:感谢您的提问。今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坚持寓监管于服务,聚焦企业和产业质量“痛点”“难点”,组织开展质量技术帮扶“你点我帮”活动,按照企业“点单”、市场监管部门“派单”、技术专家“接单”、企业“评单”的模式,扎实推进质量技术帮扶工作。

一是强化问需帮扶,主动靠前服务。各级市场监管部门主动作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征集生产销售企业帮扶需求,摸清找准企业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质量问题,做到问需帮扶、精准帮扶。

二是开展协同帮扶,凝聚帮扶合力。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根据企业帮扶需求,统筹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资源力量,并邀请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共同开展帮扶。对于地方技术能力无法解决的质量共性问题,市场监管总局协调全国专业技术力量开展国地联动帮扶。今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从全国范围选派专家,赴内蒙古、黑龙江、浙江、福建4省(区)相关产业聚集区开展技术帮扶,召开标准宣贯会、质量分析会、入企指导等活动26场,帮扶智能坐便器、竹木餐具、食品包装材料等生产企业52家。

三是注重帮扶成效,助力产业质量提升。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完善区域质量技术服务机制,培育区域质量发展比较优势。浙江台州助力雪地靴产业提质升级,帮助18家企业通过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一次性过检合格率从60%跃升至95%,订单量增长30%;山东滨州赋能商用厨具产业提质增效,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同比提高15%,质量违法案件同比下降12%;福建厦门帮扶助力储能电池产业质量提升,行业企业平均生产效率提升15%,制造成本降低8%。

下一步,市场监管部门将深入推进质量技术帮扶工作,强化统筹协调和联动帮扶,加大典型案例宣传力度,发挥帮扶集成效应,不断提升产品供给质量,助力夯实经济运行微观基础。

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副司长孙延峰:感谢记者朋友们的提问。因为时间关系,今天我们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大家还有想了解的其他问题,请会后与新闻宣传司联系。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来源:市说新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