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俞孔坚巴西坠机遇难,曾提出“海绵城市”改变城市面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06:52 1

摘要:巴西当地时间9月23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始院长俞孔坚教授在巴西潘塔纳尔地区遭遇坠机事故,不幸遇难,终年62岁。这位从浙江金华乡村走出的世界级景观设计大师,生前因其开创性的“海绵城市”理念而享誉国际。

一场意外的坠机事故,带走了中国景观设计学界一颗璀璨的明星,但他留下的“海绵城市”理念正悄然改变着全球数百个城市的面貌。

巴西当地时间9月23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始院长俞孔坚教授在巴西潘塔纳尔地区遭遇坠机事故,不幸遇难,终年62岁。这位从浙江金华乡村走出的世界级景观设计大师,生前因其开创性的“海绵城市”理念而享誉国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俞教授同机的还有巴西电影导演路易斯·费雷斯、纪录片导演鲁本斯·克里斯平以及飞行员马塞洛·佩雷拉·德·巴罗斯,无人生还。据悉,俞孔坚此行正是在潘塔纳尔地区拍摄纪录片《海绵星球》,将他毕生推崇的生态理念记录留存。

---

消息传来,中国学术界为之震动。这位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的生命旅程戛然而止,留给世人无尽的惋惜。俞孔坚教授的身份多重而卓越:他是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始院长,是国际获奖期刊《景观设计学》主编。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还是国家甲级设计机构“土人设计”的创始人。在62年的人生旅程中,他将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与现代景观设计完美结合,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海绵城市”理念。

事故发生在南马托格罗索州潘塔纳尔地区的阿基道阿纳市。潘塔纳尔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对于毕生致力于研究水与土地关系的俞孔坚而言,这里是他实践“海绵地球”理念的理想观测点。

02 金华人家的“土”与“洋”

1963年,俞孔坚出生于浙江金华婺城区白龙桥镇东俞村一户农民家庭。村边的白沙溪、村西的大樟树、村中的七口水塘,构成了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17年的乡村生活在他内心深处播下了生态美学的种子。

“我从小就知道如何种稻、施肥、灌溉,如何抗旱、抗洪,这些独特的沉浸式经验,使得我的学术观点、研究角度也与众不同。”俞孔坚曾这样回忆。

年少时,他曾坠入白沙溪中,幸未被洪水冲走,他抓着河岸的柳树枝救了自己一命。“如果是水泥河道,我就上不来了。所以我现在的设计风格都是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我理念下的那条河是安全的、生机勃勃的”。这段经历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设计哲学。

1980年,俞孔坚离开家乡赴北京求学,之后赴哈佛大学深造,于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1997年,他选择回国,创立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03 海绵城市:给水以自由的艺术

俞孔坚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核心是“去工程化的水系统管理”:给水更多的自由流动空间,降低流速,使其可以渗入地下,然后利用地下水来缓解旱季的水资源短缺。

他批评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城市建设被“小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主导,造成了“丑陋的城市和日益恶化的环境”。他倡导的“大脚美学”主张回归土地,强调人居环境的设计首先是一种生存艺术。

在俞孔坚看来,建设海绵城市应遵循三大关键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消纳就是就地调节水旱,不转嫁异地;减速就是让水由狂野变得平静;适应就是以柔克刚、和谐共生。

这一理念不仅在中国各地的城市规划中被广泛应用,还走向了世界。他的团队在全球200多个城市完成了1000多个项目,涉及100多条河流。

04 作品说话:当理念变为大地艺术

俞孔坚的设计作品是对他理论的最佳诠释。广东中山岐江公园、秦皇岛红飘带公园、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等代表作品,不仅解决了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更以生态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享誉国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浙江金华燕尾洲公园的设计中,俞孔坚砸掉了传统的防洪堤,巧妙地保留、修复了原生态的地形,让河漫滩变成了梯田。在最近的暴雨考验中,燕尾洲公园安然无恙,而金华城区多处被淹。

这一成功得益于百分百透水铺装的运用,以及下凹式绿地强大的汇水和下渗功能。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项目更是突破传统——在校园中种稻子,收集雨水用于灌溉,在稻田旁设读书台,体现了传统的耕读之美。这些案例生动阐释了原生态的并不一定是美的,但通过艺术的设计,那些原本简易的存在,完全可以变成经典的艺术品。

05 国际认可:中国智慧的世界回响

俞孔坚的工作获得了全球范围内的认可。他13次获得全美景观设计奖,5次获得世界建筑节全球最佳景观奖,有20多个作品被收入欧美大学专业教材。

2016年,他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20年,他获得世界风景园林联合会授予的最高荣誉——IFLA杰弗里・杰里科爵奖;2023年,他从全球300多位被提名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两年一位的奥伯兰德奖,这是世界景观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界的最高奖。

《科学美国人》曾专文介绍俞孔坚的“海绵城市”理念,称赞他是“恢复自然水循环的全球性运动的先锋人物”。他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06 未竟事业:从海绵城市到海绵星球

近年来,俞孔坚将视野从“海绵城市”扩展到了“海绵地球”。今年2月,他提出“水是气候行动的关键”的观点,认为当前全球应对气候问题的策略都以碳为中心,但水可能更重要。

在2023年10月的一次演讲中,俞孔坚曾问道:“我们如何让城市更美丽?”他提出“新桃源”城市理念,主张用一种“新乡土的方式”来建设城市——既不同于传统景观园艺仅适用于精英,也不同于古老乡土仅适用于农民,而是要适用于所有人。

如今,俞孔坚未竟的事业留给了后人。他家中箱子里存放的一包采自家乡村口的黄土,象征着他与土地的深厚联系。他曾说:“我叫自己土人,我的团队也叫土人。我这个土,是家乡的土。”

---

俞孔坚教授生前曾说:“我们不能单纯用传统的景观园艺来解决现代中国的问题,应该用一种新乡土的方式——适用于普通人、所有人。” 在金华燕尾洲公园,在上海后滩公园,在哈尔滨群力湿地,他的理念已经生根发芽。

这位自称为“土人”的学者,其理念却最为前沿。他的突然离去是中国乃至世界景观设计界的巨大损失。在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继承俞孔坚的遗产,让更多的城市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

来源:看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