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年前我刚跟余乾伟老师学习品酒的时候,有一次课后小酌,乘着酒意,余老师跟我说:“你以后如果到酒厂去选酒,看上哪个酒,现场马上就要,连身都别转。”我大吃一惊道:有这么恐怖吗?余老师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从那以后,快五年过去了,也经历了很多选酒的过程,后来发现
原创 李寻
潞酒天青瓷窖藏30
数年前我刚跟余乾伟老师学习品酒的时候,有一次课后小酌,乘着酒意,余老师跟我说:“你以后如果到酒厂去选酒,看上哪个酒,现场马上就要,连身都别转。”我大吃一惊道:有这么恐怖吗?余老师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从那以后,快五年过去了,也经历了很多选酒的过程,后来发现事实还真是余老师说的那样——当然也不至于是一转身、酒厂老板就把酒给换了的程度,而是有些好酒,你一转身犹豫,真就没有了。
以我自己定制的酒为例:我定制的好望角酒和知己酒,没有一个酒友说不是好酒的——现在好望角卖完,知己酒仅存不多,生产这两款酒的酒厂也发生很多变化,目前不能再给我们提供这种酒质和酒龄的酒了。我们卖过另一款酒——湄窖铁匠,当时是酒厂里剩下的一批酒,加起来不到2000箱,我们当时卖过几次觉得好之后,把剩下的全部买断。有一百来箱酒的包装有被水淋浸过的痕迹,品相不太好,但越喝酒友越喜欢,这些酒也全卖了出去。我本来想留十箱存着,但现在手上只剩两箱——作为一个标准样放在那里,自己都舍不得再喝。
现在回过头再看余老师的话,他说的观点是成立的——遇见好酒的机会并不多,好酒在销售过程中一旦认可度提高起来卖得太快,一转身就没有了。我们那款铁匠就是这样——几乎一转身,就卖完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总之,余老师的话是对的——看见好酒就其他事都别谈,把它先买回来。
2023年9月中下旬,我陪同余老师一起到山西运城长治访酒。此行本来不是为访酒,而是想实地考察白酒地理一个课题。据资料记载,陕西大荔一带在清代前期是重要的大曲生产基地,产品输往河南、安徽、河北各地;至今大荔还保留着清代时期一座粮仓——丰图义仓,在2022年之前这个粮仓一直作为国家储备粮库使用,仍有实际储粮功能。三年前我邀请余老师去参观粮仓,正值春天,一路桃花盛开,我们走着高兴,就在桃花林里摆开酒桌畅饮起来,结果耽误了时间,等来到粮仓前已经暮色沉沉,粮仓下班了。我答应余老师一定要把参观之行找机会给补上。2023年中秋国庆长假前夕余老师安排休假,我邀请他再来陕西。我们又一次行至大荔,这次一点没敢耽误时间。参观大荔之后来到晋陕边界,我跟余老师提到——古盐道跟中国白酒在古代的分布特点密切相关,而古盐道的核心是山西运城的盐池(运城古代称“解州”)。余老师听后也来了兴趣,我们又一起前往运城。
到了运城想起长治几家酒厂——其中潞酒厂生产的潞酒还是山西两大历史名酒之一,余老师说没去过潞酒厂,正好去看看。于是我们临时起意,迤逦而行。到了长治才知道,当地正在举行一个全国性的食品安全大会,潞酒厂作为重要参会单位要接待与会代表来酒厂参观,极其忙。但在繁忙中,潞酒厂董事长王敬宇先生还是抽出一个晚上和第二天整个上午、中午大半天时间来接待我们,带我们品鉴了真正的窖藏52年老酒,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了潞酒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酒体工艺特征。晚宴上我们品鉴了七、八款潞酒厂各个品种,品完后余老师在我身边悄声说:品尝的几款酒里面,有两款属于“身也别转,马上就拿走”的酒——其中一款就是窖藏30(见下图),而且“有多少就要多少”。我转身就跟王董事长说:这酒能不能给我一些,我来和我们李寻品酒院酒友和学员分享,有多少要多少。王总笑着说:这款酒是2012年、2013年灌装的,容量是750毫升/瓶,一箱2瓶;原想用这种更实惠的包装来销售,没想到跟白酒市场主流的500毫升计量规格不一样,销售得不是特别快才存下了一些,尽管如此现在也已经剩得不多;要是喜欢这款酒体,可以等以后再灌一批500毫升瓶装的。我说这款750毫升瓶装的就行,把它分享我们就好,500毫升的以后再说。王总说行,等回头落实一下库存再报数;但是既然喜欢这个酒,可以先给我们发十件!我们车上已经放了酒厂送的几箱生肖酒,没多余的地方放,王总说用快递发货吧,等我们回到西安,酒也该到了。
回到西安一天后,王总的酒也到了。我再次品尝天青瓷窖藏30,越喝越觉得好喝。后来朱剑有几位酒友到我们李寻的酒吧来品酒,把一瓶酒一次就喝光了,都感觉这是他们目前能见到过最好喝的清香型白酒。我跟王总说,这些酒还有多少,能不能再多给我们一些?王总沉吟两天没有回复。我心里有些忐忑,甚至想当时应该待在长治别走,一直看着这些酒拿出来装车——我怕王总因为酒太少而变卦。两天后王总还是回复了我们,他说总共不到500箱酒,实在想要他给我们300件,他要留100多件作为酒厂招待品鉴用。王总同时也提了一个建议:能不能尽可能让更多的人体验、品鉴到这款酒,以便让更多的人通过这款酒了解潞酒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酒体品质风格。不要少数的酒友一分就没了,达不到扩大宣传的目的。
我们认真地考虑了王总的意见,制定了限制最高购买量的“办法”:每位酒友一次最多购买三箱。三箱酒,可以喝两箱,存一箱。存的这一箱酒就不能再大口喝,只能作为一个清香老酒的标准样,在品鉴成品酒酒体的酒龄时候提供参考。另外两箱——自己一个人可以喝一箱。好酒不经喝,我已经喝了一箱,每次几乎都是接近半斤,收不住;再拿一箱请朋友们喝。一箱酒是三斤量,请五、六位朋友尝一下。这样我们希望300箱酒能够有100个酒友品尝到,100个酒友——每个酒友能扩大五个酒友分享了解,就可以有500个酒友知道潞酒。
2023年9月下旬,李寻老师(右)陪同余乾伟老师(左)参观潞酒厂,受到潞酒厂董事长王敬宇先生(中)的隆重接待,余乾伟老师和李寻老师向王敬宇董事长赠书并合影留念
—END—
李寻、楚乔合著的“白酒三部曲”——《酒的中国地理》《中国白酒通解》《中国白酒配餐学》已经全部出齐
李寻、楚乔“白酒三部曲”简介
《中国白酒通解》对中国白酒进行了系统、全面、专业、细致的解读,涵盖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中国白酒是什么;中国传统白酒工艺详解;简说酒精;新技术、新工艺、新型白酒;中国白酒的香型——自然地理条件、工艺、风味、品鉴;白酒市场解剖;李寻白酒品评法——供选酒师和消费者使用的白酒品评法。作者亲自走访了数百个白酒厂,通过艰辛的田野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全书资料丰富,见解独特,思想深刻,总结性和开创性兼具。同时,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适合各领域人士阅读,尤其是白酒酿造、经销、收藏品鉴人士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于2019年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深受广大读者及白酒爱好者的关注,至今已重印四次。全书以文化地理为引导,一方面,沿大运河和诸多古道做空间分布的大线索梳理;另一方面,从文化认知的角度切入解读,全面探寻酒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历史文化。全书内容丰富,具趣味性、知识性,又不乏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受。
《中国白酒配餐学》围绕“中国白酒配餐基本原理”“为酒选菜”“为菜选酒”三大主题的四十二个知识点,同步于国际餐酒搭配理论,以先进的食品科学为基础,通俗生动地讲解全国23个菜系餐酒搭配的实用案例;填补了中国白酒与美食搭配领域研究的空白,可作为广大白酒营销人员、餐厅主理人员拓展业务范围、提高业务水平的“教科书”,以及广大白酒与美食爱好者提升生活品质的餐饮美学读物。
来源:faye小酒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