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银行160周年的经典设计,长盛不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13:14 1

摘要:在香港中环,有两座铜狮雕塑静静矗立在汇丰总行大厦前,成为无数人对这座金融中心的记忆锚点;而在全球每一张汇丰银行卡、每一处网点招牌上,那个红白相间的六角形标志,更是承载着这家跨国金融机构跨越 160 年的品牌故事。

在香港中环,有两座铜狮雕塑静静矗立在汇丰总行大厦前,成为无数人对这座金融中心的记忆锚点;而在全球每一张汇丰银行卡、每一处网点招牌上,那个红白相间的六角形标志,更是承载着这家跨国金融机构跨越 160 年的品牌故事。

从 1865 年在皇后大道中一号设立总部,到如今成为全球知名的金融服务机构,汇丰的品牌视觉始终在 “传承” 与 “创新” 中寻找平衡。

尤其是 2025 年品牌 160 周年之际,专属品牌色 “汇丰红” 的发布、设计大师石汉瑞亲手创作的纪念版手绘 LOGO,更是将这份设计底蕴推向新的高度。今天,我们就走进汇丰的品牌设计世界,看一枚标志如何跨越时空,成为金融行业的视觉经典。

提到汇丰的品牌标志,绕不开一个名字 —— 石汉瑞(Henry Steiner)。这位被誉为 “香港设计之父” 的奥地利裔设计师,用五年时间,将汇丰的品牌视觉从一面旗帜,打造成如今享誉全球的红白六角形符号。

故事要从 1978 年说起。当时汇丰计划更新品牌标志,委托石汉瑞团队进行设计。不同于其他快速出稿的项目,石汉瑞没有急于下笔,而是先深入挖掘汇丰的品牌基因 —— 从 1865 年成立之初的红白旗帜,到其 “连接东西方金融” 的核心定位,每一个细节都成为设计的灵感来源。

“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从汇丰的红白旗帜出发。” 石汉瑞在后来的采访中回忆道。但如何让旗帜的元素更具识别性、更能承载品牌内涵?团队经过无数次草图修改,最终决定在红白基础上,于左右两侧各添加一个三角形。这两个看似简单的三角形,藏着精妙的设计巧思:

从形态上看,它们像两个指示方向的箭头,既象征汇丰 “连接四面八方生意往来” 的全球布局,又暗合其 “东西方文化汇聚” 的定位;

从结构上看,三角形与中间的红白区域组合成稳定的六角形,传递出金融机构 “可靠、稳健” 的核心特质,符合消费者对银行的心理期待;

从视觉上看,红白配色鲜明且经典,没有复杂的渐变或装饰,即使缩小到银行卡尺寸,也能被快速识别,完美适配金融场景的多维度应用。

经过五年的打磨,这枚红白六角形标志终于在 1983 年正式启用。它没有采用当时金融行业常见的 “古典字体 + 盾牌” 设计,而是以极简的几何造型打破传统,既展现了汇丰的创新精神,又为后来的品牌视觉延伸打下了坚实基础。

时间来到 2025 年,汇丰迎来成立 160 周年。为了纪念这个重要节点,品牌在视觉上推出了两大重磅举措,既是对过往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品牌色彩是传递情感的重要载体,而汇丰此前的红白配色中,红色虽一直存在,却从未有过专属定义。为了让品牌色彩更具辨识度、更能承载情感共鸣,汇丰与全球色彩权威潘通(Pantone)合作,正式推出专属品牌色 “汇丰红”(HSBC Red),成为首家拥有自有品牌色的香港金融机构。

从情感层面,它比普通的正红色稍显沉稳,又比暗红色多了一份热情,既符合金融机构 “优雅稳重” 的气质,又能传递出品牌 “服务客户、助力繁荣” 的温度;

从文化层面,红色在香港文化中象征 “吉祥、兴旺”,“汇丰红” 的推出,既呼应了品牌与香港的深厚联结,也寄托了对香港金融市场繁荣发展的美好期许;

从应用层面,“汇丰红” 经过潘通的标准化定义,无论是在纸质宣传品、数字屏幕,还是在建筑外墙、网点装修中,都能保持一致的色彩呈现,强化品牌的视觉统一性。

如果说 “汇丰红” 是对品牌色彩的升级,那么石汉瑞亲手创作的 160 周年纪念版手绘 LOGO,则是对经典标志的 “温情回归”。

当时已年过九旬的石汉瑞,重新拿起画笔,基于 40 年前设计标志时的原始草图,创作了这枚特别的纪念 LOGO。与正式版的规整几何造型不同,手绘版充满了 “手工感” 与 “生命力”:

线条不再是绝对的笔直,而是带着粗犷的笔触,仿佛是设计师灵感迸发时的即兴创作;

中间的红色三角块面没有完全填充,留下了些许空白,增添了设计的呼吸感与趣味性;

下方的 “HSBC” 字样也一改正式版的规整字体,以随性潦草的手写风格呈现,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

“我想通过手绘的方式,让大家看到标志最初的样子,感受到设计背后的热情。” 石汉瑞表示。这枚手绘 LOGO 不仅是对 160 周年的祝福,更传递出汇丰 “在传承中锐意进取” 的企业精神 —— 即使是 160 年的老品牌,也依然保持着对创新的追求,愿意用更鲜活、更有温度的方式与用户沟通。

汇丰的品牌设计传奇,离不开石汉瑞这位 “幕后功臣”。这位 1934 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设计师,二战前随父母移居美国,先后毕业于亨特学院和耶鲁大学,师从著名设计师保罗・兰德(苹果早期 LOGO 设计者),深厚的学术背景为他后来的设计生涯奠定了基础。

1961 年,石汉瑞因《亚洲周刊》项目来到香港,1964 年创立自己的设计公司,从此扎根香港,长期活跃于企业识别设计领域。除了汇丰,他还为渣打银行、IBM、联合利华、凯悦酒店等国际品牌提供设计方案,成为将西方现代设计理念与东方文化融合的先驱。

在石汉瑞看来,“品牌形象最重要的特质是容易辨认、与众不同并且具备原创性,因为它代表着企业的本质。” 这一理念在汇丰标志的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 没有跟风当时的设计潮流,而是从品牌自身基因出发,打造出既独特又能承载内涵的符号。

如今,石汉瑞设计的汇丰标志已陪伴品牌走过 40 余年,从香港走向全球,成为中国金融品牌走向世界的视觉名片。而他在 160 周年之际创作的手绘纪念版,更像是一位老者对老友的深情祝福,让冰冷的金融符号有了温度,也让更多人看到了设计背后的故事与情怀。

回顾汇丰 160 年的品牌视觉发展,不难发现其核心逻辑是 “长期主义”—— 无论是五年打磨一枚标志,还是 160 周年推出专属色彩与手绘 LOGO,都不是短期的营销噱头,而是对品牌视觉体系的持续完善与深化。

识别的一致性:从 1983 年的红白六角形标志,到如今的 “汇丰红” 与手绘版,核心元素始终保持一致,让消费者无论在哪个年代、哪个场景,都能快速识别汇丰品牌,避免了频繁换标导致的认知混乱;

内涵的延续性:无论是最初的 “连接东西方”,还是 160 周年的 “传承与创新”,品牌视觉始终围绕核心定位展开,每一次升级都在强化品牌内涵,而非颠覆过往;

情感的共鸣性:从铜狮雕塑的地标意义,到 “汇丰红” 的吉祥寓意,再到手绘 LOGO 的温度,汇丰始终在通过视觉设计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让品牌不再是冷冰冰的金融机构,而是有记忆、有温度的伙伴。

汇丰的品牌设计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正优秀的品牌视觉,不是昙花一现的潮流设计,而是能穿越时间、与不同时代的消费者对话的符号。从 1865 年的红白旗帜,到 1983 年的六角形标志,再到 2025 年的 “汇丰红” 与手绘纪念版,每一个设计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品牌诉求,却又共同构成了汇丰完整的品牌记忆。

而石汉瑞的角色,更像是一位 “品牌记忆的守护者”—— 用五年时间打磨经典,用四十年后的手绘回归初心,让设计不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品牌精神的传递。当我们再看到汇丰的红白六角形标志时,看到的不仅是一枚简单的 LOGO,更是一家企业 160 年的坚守与创新,是香港金融文化的视觉缩影。

接下来,再看看石汉瑞其他知名的品牌设计。

来源:朴琢连锁设计研究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