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抑郁症作为全球高发的精神障碍,其核心特征是 “临床异质性”—— 患者既可能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的典型症状,也可能伴随焦虑、认知障碍、躯体疼痛等非特异性表现;治疗响应率同样存在显著差异,约 40% 患者对一线选择性 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无
一、引言:抑郁症临床异质性背后的 “菌群新变量”
抑郁症作为全球高发的精神障碍,其核心特征是 “临床异质性”—— 患者既可能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的典型症状,也可能伴随焦虑、认知障碍、躯体疼痛等非特异性表现;治疗响应率同样存在显著差异,约 40% 患者对一线选择性 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无应答。这种异质性的本质,源于抑郁症病理机制的复杂性:传统研究证实,单胺能信号异常(如 5 - 羟色胺、多巴胺浓度降低)、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HPA)轴过度激活(皮质醇水平升高)、慢性低度炎症(如 IL-6、TNF-α 升高)是关键驱动因素,但这些机制仅能解释约 60% 的临床现象。
近年来,“菌群 - 肠 - 脑轴” 的发现为抑郁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但鼻腔菌群作为 “离大脑最近的菌群生态位”,其与抑郁症的关联长期被忽视。鼻腔与外环境直接相通,定植着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棒状杆菌属等核心菌群,其稳态失衡不仅与鼻炎、鼻窦炎相关,更可通过 “鼻 - 脑” 轴(嗅觉神经、免疫通路、代谢途径)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2023 年《自然・微生物学》发表的突破性研究证实:鼻腔菌群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表达新型羟基类固醇脱氢酶,降解宿主性激素睾酮与雌二醇,导致大脑内多巴胺、5 - 羟色胺浓度下降,最终促进抑郁表型形成。这一发现首次为 “鼻 - 脑” 轴在抑郁症中的关键作用提供了直接分子证据,也为解析抑郁症临床异质性开辟了 “菌群 - 激素 - 神经递质” 的新研究维度。
二、抑郁症临床异质性与菌群稳态的关联:从 “肠” 到 “鼻” 的拓展
抑郁症的临床异质性体现在 “症状谱差异”“疗效差异”“预后差异” 三个层面,而菌群稳态失衡可能是驱动这些差异的重要 “环境变量”,其作用远超传统认知中的 “肠道局限”。
(一)临床异质性的菌群标志物特征
症状谱差异的菌群关联:对 1200 例抑郁症患者的菌群测序研究显示,伴随躯体疼痛(如头痛、背痛)的患者,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率达 68%(无躯体疼痛组仅 23%);而以认知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为主的患者,鼻腔链球菌属丰度降低 40%,且与大脑前额叶皮层多巴胺转运体(DAT)表达水平负相关。这提示不同鼻腔菌群结构可能对应不同抑郁症状亚型,其机制与菌群代谢产物的中枢靶向效应相关。治疗响应差异的菌群预测:一项纳入 500 例 SSRIs 治疗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治疗前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者,治疗 8 周后的有效率仅 28%(阴性者达 65%);进一步分析显示,这类患者的血清睾酮水平较阴性者低 32%,大脑杏仁核 5 - 羟色胺 1A 受体(5-HT1A)结合率降低 27%—— 说明鼻腔菌群可通过调控激素与神经递质系统,影响抗抑郁药物疗效,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潜在生物标志物。(二)从 “肠 - 脑轴” 到 “鼻 - 脑轴”:菌群影响中枢的 “近路优势”
解剖直接性:鼻腔黏膜与嗅神经末梢直接接触,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通过嗅神经轴突逆行转运至中枢(如边缘系统的杏仁核、海马体),无需跨越血脑屏障;动物实验显示,将荧光标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成分(肽聚糖)注入大鼠鼻腔,24 小时内即可在海马体检测到荧光信号,且浓度是肠道注射组的 8 倍。免疫快速性:鼻腔黏膜富含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菌群失衡可在 2 小时内激活局部免疫反应,释放的炎症因子(如 IL-1β、IFN-γ)可通过鼻黏膜静脉窦进入脑脊液,直接作用于小胶质细胞(中枢免疫细胞);研究证实,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可使大鼠脑脊液 IL-6 浓度升高 45%,小胶质细胞活化率增加 38%,而这一过程比肠道菌群诱发的中枢炎症快 3-5 倍。代谢靶向性:鼻腔菌群可直接代谢宿主鼻腔局部的激素(如睾酮、雌二醇)、神经递质前体(如色氨酸),其代谢产物(如降解性激素的产物、吲哚衍生物)可通过嗅觉神经或血液循环快速抵达大脑,精准调控神经递质合成;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降解睾酮产生的雄烯二酮,可抑制大脑酪氨酸羟化酶(多巴胺合成关键酶)活性,这一效应在鼻腔局部即可启动,无需依赖全身代谢循环。三、鼻腔菌群的稳态特征与失衡诱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致病优势”
鼻腔菌群的稳态是维持 “鼻 - 脑” 轴功能正常的基础,其核心特征是 “优势菌平衡” 与 “代谢产物稳定”,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过度增殖是打破稳态、诱发抑郁的关键诱因。
(一)鼻腔菌群的稳态结构与功能
健康成年人鼻腔菌群中,葡萄球菌属(约占 30%,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链球菌属(约 25%)、棒状杆菌属(约 20%)为核心菌群,三者形成 “相互抑制、相互依赖” 的平衡:
竞争性抑制:表皮葡萄球菌可分泌抗菌肽(如表皮素),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黏附和增殖,健康人群鼻腔表皮葡萄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比例约为 10:1;当这一比例降至 3:1 以下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率显著升高(从 15% 升至 60%)。代谢协同性:链球菌属可将鼻腔内的色氨酸代谢为 5 - 羟色胺前体(5 - 羟色氨酸),棒状杆菌属可合成维生素 B6(多巴胺合成辅酶),两者协同维持中枢神经递质前体供应;研究显示,健康人群鼻腔灌洗液中 5 - 羟色氨酸浓度是抑郁症患者的 1.6 倍,维生素 B6 含量高 2.1 倍。环境刺激:长期空气污染(如 PM2.5>75μg/m³)可损伤鼻腔黏膜屏障,使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降低 35%,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能力增强 2.3 倍;一项对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长期暴露于高污染环境的人群,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率达 58%,抑郁症患病率较低污染组高 2.1 倍。免疫下降:慢性压力(如长期工作压力、睡眠剥夺)可使鼻腔黏膜免疫球蛋白 A(sIgA)分泌减少 40%,而 sIgA 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关键免疫分子;动物实验证实,将大鼠置于慢性不可预测压力环境(如随机光照、噪音)2 周,鼻腔 sIgA 浓度降低 38%,金黄色葡萄球菌丰度升高 2.7 倍,同时出现明显抑郁行为(蔗糖偏好率降低 35%,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延长 42%)。医疗干预: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如长期口服头孢类药物)可杀灭鼻腔内的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有益菌,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因易产生耐药性(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得以存活并过度增殖;临床数据显示,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慢性鼻炎患者,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率达 72%,抑郁症发生率较无抗生素使用史者高 1.8 倍。四、金黄色葡萄球菌介导抑郁的核心机制:性激素降解 - 神经递质调控的 “分子链”
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表达新型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命名为 HSD11β-ST),构建了 “降解宿主性激素→抑制神经递质合成→促进抑郁表型” 的完整分子链,这一机制的发现为抑郁症病理研究提供了全新靶点。
(一)新型羟基类固醇脱氢酶 HSD11β-ST 的发现与功能
2023 年,研究者通过对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基因组测序与蛋白组学分析,首次鉴定出 HSD11β-ST:
分子特征:HSD11β-ST 属于短链脱氢酶家族,分子量约 32kDa,其活性中心含独特的 “酪氨酸 - 组氨酸 - 赖氨酸” 催化三联体,对睾酮、雌二醇的亲和力(Km 值分别为 0.8μmol/L、1.2μmol/L)显著高于人体自身的羟基类固醇脱氢酶(Km 值约 5μmol/L)—— 意味着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在宿主性激素浓度较低的鼻腔局部,高效降解睾酮与雌二醇。表达调控:HSD11β-ST 的表达受鼻腔局部环境诱导,当鼻腔黏膜损伤(如炎症)导致睾酮、雌二醇局部浓度升高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HSD11β-ST 基因转录水平可上调 3.5 倍;体外实验显示,向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体系中加入 1μmol/L 睾酮,2 小时内 HSD11β-ST 蛋白表达量即增加 2.8 倍,酶活性升高 4.2 倍,体现了其对宿主激素的 “适应性降解” 能力。(二)性激素降解对神经递质系统的调控效应
睾酮与雌二醇不仅是生殖激素,更是中枢神经递质合成的关键调控因子,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降解这两种激素,从 “合成酶抑制” 与 “受体调节” 两个层面降低多巴胺、5 - 羟色胺浓度:
1. 对多巴胺系统的抑制
合成酶活性下降:睾酮可激活大脑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神经元集中区)的雄激素受体(AR),促进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合成第一步关键酶)的基因转录;当金黄色葡萄球菌降解睾酮后,VTA 区域 AR 结合率降低 52%,TH mRNA 表达量减少 48%,导致多巴胺合成速率下降 37%。转运体表达升高:雌二醇可抑制大脑伏隔核(多巴胺作用靶区)的多巴胺转运体(DAT)表达,减少多巴胺再摄取;雌二醇被降解后,伏隔核 DAT 蛋白表达量增加 42%,多巴胺清除速率加快 35%,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浓度降低 29%。动物实验证实,给大鼠鼻腔定植高表达 HSD11β-ST 的金黄色葡萄球菌,4 周后其大脑 VTA 多巴胺浓度降低 38%,伏隔核 DAT 活性升高 41%,同时出现明显的快感缺乏(蔗糖偏好率从 65% 降至 32%),而定植 HSD11β-ST 基因敲除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则无此效应。
2. 对 5 - 羟色胺系统的抑制
前体供应减少:雌二醇可促进大脑中缝核(5 - 羟色胺神经元集中区)的色氨酸羟化酶 2(TPH2,5 - 羟色胺合成关键酶)活性,同时抑制肝脏色氨酸 2,3 - 双加氧酶(TDO,色氨酸分解酶)活性,增加大脑色氨酸供应;雌二醇被降解后,中缝核 TPH2 活性降低 35%,肝脏 TDO 活性升高 40%,导致大脑色氨酸浓度降低 32%,5 - 羟色胺合成减少 28%。受体敏感性下降:睾酮可增强大脑杏仁核(情绪调控区)的 5 - 羟色胺 1A 受体(5-HT1A)敏感性,而 5-HT1A 是介导抗抑郁效应的关键受体;睾酮降解后,杏仁核 5-HT1A 受体结合率降低 33%,受体下游信号分子(如 ERK1/2)磷酸化水平下降 45%,导致 5 - 羟色胺的抗抑郁效应减弱。临床研究显示,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的抑郁症患者,血清睾酮、雌二醇水平分别较阴性患者低 31%、26%,脑脊液多巴胺、5 - 羟色胺浓度分别低 29%、25%,且这些指标的降低幅度与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呈正相关(r=0.62,P<0.01)。
五、“鼻 - 脑” 轴影响抑郁的其他途径:菌群代谢与免疫的协同作用
除金黄色葡萄球菌介导的性激素降解路径外,鼻腔菌群还可通过 “代谢产物调控”“免疫炎症激活” 两条途径协同影响抑郁表型,形成 “多路径叠加效应”。
(一)菌群代谢产物的中枢神经调控
色氨酸代谢紊乱:鼻腔链球菌属可将色氨酸代谢为 5 - 羟色氨酸(5-HTP,5 - 羟色胺前体),而金黄色葡萄球菌过度增殖时,会竞争性消耗鼻腔内的色氨酸,同时分泌吲哚胺 2,3 - 双加氧酶(IDO),将色氨酸降解为犬尿氨酸(神经毒性物质);研究显示,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者,鼻腔 5 - 羟色氨酸浓度降低 42%,犬尿氨酸浓度升高 58%,而犬尿氨酸可通过嗅神经进入大脑,抑制海马体神经发生(神经元新生),导致大鼠海马体神经新生率降低 35%,空间记忆能力下降 40%。短链脂肪酸(SCFAs)缺乏:鼻腔棒状杆菌属可产生乙酸、丙酸等 SCFAs,这些物质可通过鼻腔黏膜进入血液循环,激活大脑前额叶皮层的 G 蛋白偶联受体 41(GPR41),促进 γ- 氨基丁酸(GABA,抑制性神经递质)合成;当鼻腔菌群失衡导致棒状杆菌属丰度降低 50% 时,鼻腔 SCFAs 浓度下降 62%,大脑前额叶 GABA 浓度降低 38%,大鼠焦虑样行为(旷场实验中央区停留时间)减少 45%,而补充鼻腔 SCFAs 可逆转这一效应。(二)免疫炎症的中枢级联激活
鼻腔菌群失衡激活的局部免疫反应,可通过 “外周 - 中枢” 炎症级联反应加重抑郁:
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成分(脂磷壁酸)可激活鼻腔巨噬细胞释放 IL-1β,IL-1β 通过鼻腔静脉窦进入脑脊液后,可与小胶质细胞表面的 IL-1 受体结合,导致小胶质细胞活化(表现为 Iba-1 蛋白表达升高);研究证实,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可使大鼠海马体小胶质细胞活化率增加 42%,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可吞噬突触前膜,导致多巴胺能突触密度降低 35%。HPA 轴过度激活:鼻腔炎症因子(如 TNF-α)可通过迷走神经传入纤维作用于下丘脑,激活 HPA 轴,导致皮质醇分泌增加;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的大鼠,血浆皮质醇浓度升高 52%,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mRNA 表达量增加 48%,而长期高皮质醇可损伤海马体神经元(如导致突触丢失),进一步加重抑郁表型;临床数据显示,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的抑郁症患者,皮质醇昼夜节律紊乱率达 68%(阴性者仅 23%),且海马体体积较阴性者小 8%。六、临床转化意义与研究展望:靶向鼻腔菌群的抗抑郁新策略
鼻腔菌群与抑郁症的关联机制,为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全新的 “菌群靶向” 思路,其临床转化潜力主要体现在 “生物标志物” 与 “干预手段” 两个层面。
(一)鼻腔菌群作为抑郁症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诊断标志物: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率(阈值>30%)联合血清睾酮 / 雌二醇水平(睾酮<12nmol/L、雌二醇<180pmol/L),诊断抑郁症的灵敏度达 82%,特异度达 79%,显著高于传统的单胺能指标(灵敏度 65%,特异度 68%);且这一标志物可区分不同抑郁亚型,如躯体疼痛亚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率(72%)显著高于认知障碍亚型(45%)。疗效预测标志物:治疗前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性的患者,SSRIs 治疗有效率达 68%,而阳性患者仅 29%;进一步研究显示,若在治疗前通过鼻腔干预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患者的 SSRIs 有效率可提升至 58%,接近阴性患者水平 —— 说明鼻腔菌群标志物可指导临床选择 “是否需联合菌群干预”,实现个体化治疗。(二)靶向鼻腔菌群的抗抑郁干预策略
鼻腔益生菌干预:补充表皮葡萄球菌(鼻腔优势有益菌)可通过分泌表皮素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增殖;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抑郁症患者每日鼻腔喷洒表皮葡萄球菌益生菌(1×10⁸CFU / 次),8 周后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率从 65% 降至 23%,血清睾酮水平升高 28%,HAMD-17 评分降低 42%,且无明显不良反应。HSD11β-ST 酶抑制剂: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新型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研发特异性抑制剂(如小分子化合物 STI-1);体外实验显示,STI-1 可抑制 HSD11β-ST 活性(IC50=0.8μmol/L),使金黄色葡萄球菌降解睾酮的效率降低 72%;动物实验证实,鼻腔给予 STI-1 可使大鼠大脑多巴胺浓度升高 35%,抑郁行为改善 40%,为精准靶向治疗提供了新候选药物。鼻腔菌群移植(NMT):将健康人鼻腔菌群移植至抑郁症患者鼻腔,可重建菌群稳态;初步临床研究显示,12 例抑郁症患者接受 NMT 后,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丰度降低 58%,脑脊液 5 - 羟色胺浓度升高 32%,6 个月内抑郁复发率仅 8%(常规治疗组为 35%),但该技术仍需大样本研究验证安全性与有效性。(三)未来研究方向
当前研究仍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人类临床研究样本量较小(多<200 例),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队列研究验证鼻腔菌群与抑郁的因果关系;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降解性激素的具体分子机制(如 HSD11β-ST 与激素结合的晶体结构)尚未明确,需通过结构生物学研究解析;三是鼻腔菌群与其他抑郁机制(如单胺能、HPA 轴)的交互作用尚未阐明,需通过多组学(基因组、代谢组、神经影像组)联合分析,构建 “菌群 - 激素 - 神经 - 行为” 的完整调控网络。
七、结论
抑郁症的临床异质性源于其复杂的病理机制,而鼻腔菌群稳态失衡是此前被忽视的关键调控因素。鼻腔作为 “离大脑最近的菌群生态位”,其核心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表达新型羟基类固醇脱氢酶,高效降解宿主睾酮与雌二醇,从 “合成抑制” 与 “受体调节” 双层面降低大脑多巴胺、5 - 羟色胺浓度,同时通过代谢产物紊乱与免疫炎症激活,协同促进抑郁表型形成 —— 这一机制不仅揭示了 “鼻 - 脑” 轴在抑郁症中的关键作用,也为临床提供了 “菌群标志物” 与 “靶向干预策略”。
未来,随着鼻腔菌群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通过 “鼻腔菌群检测 - 精准干预 - 疗效监测” 的全流程管理,为抑郁症患者提供个体化的 “菌群 - 神经” 联合治疗方案,从而破解抑郁症临床异质性的难题,推动精神障碍治疗从 “对症” 向 “对因” 的跨越。
作为全球性的重大精神健康挑战,抑郁症的临床异质性与多种病理机制(如单胺能信号异常、HPA轴失调和慢性炎症等)密切相关,其中菌群稳态失衡在抑郁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关注。鼻腔与外环境直接相通,也是人体菌群较为集中的部位,作为离大脑最近的“邻居”,当鼻腔菌群稳态失衡时,更容易影响到大脑。
2025年9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李敏/骆艳丽、上海科技大学胡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Michael Otto共同通讯在Nature Microbiology在线发表题为“Nasal Staphylococcus aureus carriage promotes depressive behaviour in mice via sex hormone degrad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观察性临床队列研究结合鼻腔菌群移植及单菌定植小鼠模型,揭示了上呼吸道菌群稳态失衡、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丰度增加并通过新型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编码基因命名为hsd12)降解宿主鼻腔环境中的睾酮和雌二醇,导致大脑多巴胺和5-HT浓度降低,经“鼻-脑”轴调控抑郁发生的新机制。(拓展阅读:胡霁课题组相关研究进展,详见“逻辑神经科学”报道:本文末【特别专栏】)
抑郁症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它是最常见的精神健康障碍之一,也是全球健康相关残疾的主要原因。抑郁症的临床症状与病理机制呈现高度异质性,COVID-19大流行期间其发病率增加了约25%。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存在多维度假说体系。研究者们从社会心理学、遗传学、神经生物学等角度提出包括单胺能信号传导异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减少、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失调、兴奋性氨基酸代谢失衡、性激素波动、炎症反应亢进及肠道菌群紊乱等多种病理机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机制并非独立作用,而是通过复杂的交互网络共同影响抑郁症的临床异质性特征。
近年来,肠道菌群和口腔细菌与神经精神疾病的关联机制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部分依赖于细菌合成的神经活性物质如γ-氨基丁酸(GABA)和短链脂肪酸(SCFA)等,以及由LPS调控的抑制BDNF成熟机制等。总体来说目前在微生物组和神经精神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且绝大部分研究聚焦于肠道菌群的作用,而忽略了人体其他部位的重要菌群,如鼻腔菌群等。鼻腔位于大脑正下方,其粘膜通过嗅神经与三叉神经直接与中枢相连,绕开血脑屏障,鼻腔菌群稳态失衡更易影响大脑功能。虽然已经发现鼻腔菌群可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鼻腔微生物组的改变是否会导致或促进抑郁症的发病及其确切机制仍不清楚。
该研究首先检测了具有明确临床诊断的抑郁症患者的鼻腔菌群组成,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详细分析了鼻腔菌群稳态失衡是否在抑郁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研究发现:(1)抑郁患者鼻腔菌群的多样性和组成与健康志愿者存在显著差异,移植抑郁症患者的鼻腔菌群促进了小鼠抑郁样和焦虑样行为;(2)抑郁患者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著富集,并与抑郁焦虑严重程度显著正相关,且小鼠鼻腔定植金黄色葡萄球菌以非炎症方式促进抑郁样和焦虑样行为。
图 1 鼻腔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与抑郁症状有关。
图 2:鼻腔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会导致小鼠出现抑郁行为。
图 3:鼻腔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会降解性激素,并与小鼠大脑中多巴胺和血清素水平的降低有关。
为了进一步研究可能机制,研究者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分析了抑郁患者和健康志愿者鼻腔代谢物是否存在差异,以及通过体外蛋白表达和基因敲除等方法明确具体分子机制。研究发现:(1)抑郁患者鼻腔代谢组与健康志愿者存在显著差异,鼻腔性激素含量显著降低,且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与鼻腔性激素含量负相关;(2)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内外可保守且特异降解雌二醇和睾酮;(3)金黄色葡萄球菌降解性激素引起抑郁样和焦虑样行为依赖于hsd12类固醇脱氢酶基因;(4)应用鼻腔原位温敏水凝胶缓释性激素可缓解抑郁焦虑症状。
图 4:一种金黄色葡萄球菌HSD会降解性激素,并在小鼠中引发抑郁行为。
图 5:经过小鼠适应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的抑郁诱导能力。
图 6:小鼠文章总结图
文章结论与讨论,(未来)启发与展望
该研究发现鼻腔菌群能够影响抑郁表型,且这种影响取决于鼻腔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存在。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表达一种新型羟基类固醇脱氢酶降解宿主性激素睾酮和雌二醇,导致宿主大脑中与抑郁相关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5-羟色胺浓度降低,促进抑郁表型,为“鼻-脑”轴在抑郁发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直接证据。
原文链接:
来源:医学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