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14万落地的神车,隔一个太平洋贵出4万,还排队订车,日产这波操作把两边车主都整不会了。
“17万9,买一台轩逸?
”群里有人甩出北美官网截图,瞬间炸锅。
国内14万落地的神车,隔一个太平洋贵出4万,还排队订车,日产这波操作把两边车主都整不会了。
先说最扎心的差价。
美版SR运动款24,650美元,折合人民币17.9万,配置表上多出来的就是一套黑车标+红色卡钳,再加 Midnight 套件,说人话——原厂“黑化改装”。
放在国内汽配城,两千块包贴膜,五千块包卡钳喷漆,还包过年检。
可老美就吃这套,2023年Sentra那边卖了12.8万辆,同比涨7%,真有人愿意为“黑”买单。
再看家门口的战场。
工信部2月悄悄给轩逸e-POWER上了户口,综合油耗4.1L,比现款1.6L直接砍一刀。
经销商嘴更碎:上市节点从2026年第一季度提前到2025年第四季度,原因俩字——“压力”。
压力来自谁?
朗逸上个月终端优惠3.8万,卡罗拉双擎落地13万出头,轩逸再不拿出混动,年底销冠宝座就得让。
别小看这名次,2024年1月轩逸还卖了28,107辆,数字好看,可环比已经两连跌,再跌就要回家跪搓衣板。
技术层面,日产把压箱底都翻出来了。
北美给配了ProPILOT 2.0,高速能自动变道,听着像科幻,实测就是打灯后帮你潇洒横移一把,隔壁特斯拉看了都喊“就这?
”
国产版没拿到2.0,只给到Nissan Connect 3.0,亮点一句总结:语音能分辨谁说话,副驾说“调低空调”,它只降副驾温度,舔狗级精准。
可惜最香的2.0系统国内无缘,原因无他——成本,17万都扛不住,再塞一堆激光雷达,得卖上天。
尺寸也玩双标。
国产版比美版宽10 mm、矮2 mm、轴距长7 mm,别问,问就是“中国特供”,后排能再塞半拳,大妈跳广场舞回来坐进去不顶膝盖,这就够了。
动力更直接,北美2.0L自吸,149马力,配CVT,零百9.7秒,平淡如水;国内1.6L继续养老,新增e-POWER当遮羞布,电机功率100 kW,市区起步够蹿,高速再踩就“声浪”模拟,精神胜利法。
有人吐槽:日产把好东西都留给洋人。
其实反过来想,国内价格战杀红了眼,14万落地你还要ProPILOT 2.0,真当厂家做慈善?
能提前一年给混动,已经算“听劝”,再要求自动驾驶,得加钱上天籁,或者干脆投奔国产新能源,零跑C01 15万就给激光雷达,卷到飞起。
所以,轩逸这张答卷,一句话总结:
国内求“省”,国外求“帅”,两边都不完美,却刚好踩中各自痛点。
真要买,混动版上市前先别急着抄底,老款清库优惠已经摸到3万底线,再等等,e-POWER落地要是能压进13万,还要啥自行车?
当然,如果你就是冲着“黑化”颜值,非要让邻居一眼认出这是新款,建议直接飞美国,17.9万提车,再发朋友群,定位洛杉矶,点赞绝对比油耗数字亮眼。
最后一盆冷水:早买早享受,晚买未必折扣,轩逸的套路是“新车第二年才给真优惠”,真等抄底,2026年见。
钱包捂还是放,你自己说了算,反正日产已经把菜单摆上桌,吃不吃辣,点不点混动,全凭胃口。
来源:知乎,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