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2日清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诊区发生一起医生遇袭事件,该科医生王某及一名跟诊学生受伤。事件迅速引发社会对医疗场所安全防护、医患关系疏导等议题的关注,医院、警方及相关行业协会随后陆续发布处置进展与专业建议,推动事件向规范解决方向推进
2025年9月22日清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诊区发生一起医生遇袭事件,该科医生王某及一名跟诊学生受伤。事件迅速引发社会对医疗场所安全防护、医患关系疏导等议题的关注,医院、警方及相关行业协会随后陆续发布处置进展与专业建议,推动事件向规范解决方向推进。
1. 医疗救援:全力保障伤者安全
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月22日晚间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关于我院发生一起突发伤害事件的通报》,事件发生于当日7时40分许——王某医生在诊室准备接诊时,突遭一名男子袭击,跟诊学生上前阻拦时亦被波及。医院立即启动“医疗安全应急响应预案”,由重症医学科、创伤外科、麻醉科组成联合救治团队,对两名伤者展开抢救。
通报显示,王某医生因伤势较重,接受了近10小时的手术治疗,术后转入ICU进行严密监护,截至9月23日早间已脱离生命危险,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跟诊学生仅受轻微外伤,经清创缝合后留院观察,当日下午已无碍离院。医院同时提及,已安排心理干预团队为涉事医护、学生及部分受惊患者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2. 警方介入:立案侦查与信息披露
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分局同步在官方平台发布警情通报,明确行凶者在现场被医院安保人员与随后赶到的民警联合制服,无其他人员伤亡。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行凶者为52岁的男性梁某,系王某医生2022年接诊的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梁某自称对术后恢复效果不满,多次与医院沟通后仍存疑虑,遂产生报复念头,案件已按“故意伤害罪”立案侦查,具体作案动机与细节仍在进一步核查中。
警方在通报中特别说明,将依法保障涉案人员的合法权益,案件进展将根据法定程序及时向社会公开,呼吁公众理性看待事件,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1. 预谋性行动的关键线索
随着警方侦查深入,9月24日披露的细节显示,梁某的袭击行为存在明确预谋。经查,事发前一周,梁某曾以“复诊咨询”为由,先后3次前往医院骨伤科诊区,观察王某医生的出诊时间、诊室位置及院区人员流动规律;期间还多次在医院地下车库、门诊大厅等区域徘徊,记录安保人员的巡逻频次与安检点位分布。
由于梁某全程表现出“正常患者”的行为特征——携带病历本、主动向导诊台咨询流程,未引起安保人员的警惕。警方同时指出,梁某作案时使用的刀具为日常水果刀,长度约15厘米,属于可携带但需在公共场所安检时报备的物品。
2. 安保流程的薄弱环节
针对公众普遍关注的“刀具为何能进入诊区”问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9月25日发布《关于院区安保工作的补充说明》,回应了核心争议点:梁某当日并未从门诊楼正门进入,而是通过网约车直达医院地下车库入口——该入口此前主要用于车辆通行,仅设置“车辆安检仪”,对乘车人员仅进行身份登记,未配备“人员安检设备”(如金属探测器),导致其携带的刀具未被检出。
说明中提到,医院此前的安保布局以“门诊楼、住院楼正门”为核心安检区域,地下车库因“主要服务就医患者及家属,兼顾便捷性”,未采取同等安检标准。此次事件暴露出“院区安保区域覆盖不全、安检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医院对此负有管理责任。
1. 短期应急整改举措
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医院已落实多项即时整改措施,具体包括:
- 在医院所有出入口(含地下车库、急诊通道、员工通道)增派安保人员,配备手持金属探测器,对进入诊疗区域的人员实施“逢包必检、可疑物品必查”;
- 暂时移除门诊楼、官网及公众号上王某医生的个人出诊信息与照片,待事件平息后再根据其意愿调整,避免其个人隐私进一步暴露;
- 组织全院安保人员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项培训”,邀请天河公安分局治安大队民警现场授课,重点讲解“异常行为识别”“初期控制技巧”等内容,培训后进行实战演练。
2. 长效安全体系的规划
9月26日,医院召开“医疗安全工作专题会议”,明确将联合第三方专业安防机构,对院区安全体系进行全面重构。医院负责人在会议上表示,后续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在门诊楼、诊室、病房等重点区域加装“一键报警装置”,与安保指挥中心实时联动;二是建立“高风险患者识别机制”,对有多次投诉记录、情绪异常的患者,由医患沟通办公室提前介入,避免矛盾升级;三是重新划分“院区安全等级区域”,将地下车库、通道等此前未覆盖区域纳入“二级安检区域”,平衡安全防护与就医便捷性。
该负责人同时强调,“医疗场所的核心是服务患者,但绝不能以牺牲医护人员安全为代价,后续将定期向社会公开安保工作改进情况,接受公众监督”。
1. 医疗场所安全的行业反思
此次事件并非个例,据中国医院协会2025年3月发布的《中国医疗场所安全管理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医疗机构共报告“涉医突发伤害事件”127起,其中针对医护人员的袭击事件占比68%,主要诱因包括“对治疗效果不满”“医疗费用争议”“沟通不畅导致误解”等。
报告中提出的“三位一体安全防控体系”(人防+技防+物防)被业内视为关键解决方案——“人防”即加强安保人员培训与医患沟通专员配置;“技防”指安装智能监控、异常行为分析系统;“物防”则是在重点区域设置防撞护栏、紧急避难舱等设施。中国医院协会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接受《健康报》采访时表示,“目前仍有近40%的二级及以下医院未完全落实该体系,部分医院存在‘重诊疗、轻安全’的倾向,需通过政策引导与专项检查推动改进”。
2. 医患沟通的机制优化建议
广东省医师协会人文医学工作委员会于9月27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患沟通工作的倡议》,结合此次事件提出具体建议:一是要求医疗机构在“手术知情同意”“治疗方案沟通”等环节,采用“图文+视频”的方式,更直观地向患者说明治疗效果、可能的风险及术后恢复周期,避免因信息不对称产生预期偏差;二是建立“术后随访专项机制”,对关节置换、肿瘤治疗等恢复期较长的患者,由主治医生联合康复师定期随访,及时解答疑问、调整康复方案;三是推广“第三方医患调解机制”,引入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保险机构等第三方力量,为医患双方提供中立的沟通平台,减少矛盾激化的可能。
倡议中特别提到,“医患关系的核心是‘信任’,既需要医护人员提升沟通能力,也需要患者理性看待医疗效果——医学并非‘万能’,合理的预期与耐心的沟通,是避免冲突的重要基础”。
截至9月30日,警方对梁某的侦查已进入移送审查起诉阶段,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安保整改工作仍在推进中,王某医生已转入普通病房继续康复治疗。——守护医疗场所的安宁,唯有多方协同、理性包容,才能让医院真正成为守护健康、传递温情的“安全港湾”。
来源:丛林中追踪动物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