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侠侣》:公孙止与《狂侠天骄魔女》中的公孙奇有何异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3:40 1

摘要:昨天的文章中,侠客君比较了王重阳、林朝英和霍天都、凌云凤这两对怨侣。一对是金庸先生《神雕侠侣》中的人物,一对是梁羽生先生《白发魔女传》及《联剑风云录》等多部作品中出场的人物。这两对怨侣在很多方面有相似的地方,侠客君还顺着提到了公孙止和公孙奇两个人物,这两个人都

昨天的文章中,侠客君比较了王重阳、林朝英和霍天都、凌云凤这两对怨侣。一对是金庸先生《神雕侠侣》中的人物,一对是梁羽生先生《白发魔女传》及《联剑风云录》等多部作品中出场的人物。这两对怨侣在很多方面有相似的地方,侠客君还顺着提到了公孙止和公孙奇两个人物,这两个人都是绝世大渣男,公孙止仍然是《神雕侠侣》中的人物,而公孙奇则出自梁羽生先生的作品《狂侠天骄魔女》,而且两个人都复姓公孙,都出自于武林世家。

从人物出身来看,公孙止的家族自唐朝安史之乱开始避居绝情谷,学的是家传武艺,而且家传武功虽然被裘千尺说得漏洞百出,但确实有很大的威力;公孙奇则是大侠公孙隐的儿子,公孙隐是武林宗师,与天下第一神医柳元宗、阳谷山光明寺方丈明明大师并称三大高人,更是女主“蓬莱魔女”柳清瑶的师父,这么算起来公孙奇实际上是柳清瑶的师兄,在改编的电视剧里面甚至公孙奇似乎还对柳清瑶有男女之情。显赫的家世背景与后来的恶行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他们的悲剧色彩。在具体设定上,两位作家也展现了不同的取向。金庸先生赋予公孙止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绝情谷,这一环境象征着他与外界道德规范的隔绝;而梁羽生先生笔下的公孙奇则活跃在更广阔的江湖舞台上,与国家民族矛盾交织,其恶行具有更强的社会破坏力。

两个人都共同展现了“伪君子”型反派的核心特征,但他们的堕落轨迹又各具特色。公孙止最初给人的印象“虽不好,但也不算厌恶”,他救下小龙女的行为甚至带有一丝侠义色彩。然而,随着情节推进,他性格中的阴险薄幸逐渐暴露:对原配夫人裘千尺的残忍迫害,对小龙女的强迫婚姻,对女儿公孙绿萼的冷漠利用,一步步揭示了他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本性。同样,公孙奇也是从“武学奇才”逐渐堕落为邪派大魔头。他为了桑家堡的两大毒功——“化血刀”和“腐骨掌”,不择手段地利用婚姻关系,先后欺骗、迫害三位妻子。甚至对自己的父亲公孙隐和刚出生的儿子公孙璞也下毒手,展现出极端的自私与残忍。公孙奇临死前虽然悔悟,但一生的恶行已无法挽回。

金庸先生通过公孙止的情感纠葛——与裘千尺从恩爱到反目,对柔儿的感情,对小龙女的变态占有欲——展现了一个如何被自身欲望一步步吞噬的过程。而梁羽生先生则更注重描写公孙奇如何被权力野心腐蚀,从武学天才堕落为投靠金国的叛徒。公孙止的家传武功“阴阳倒乱刃法”极具特色:他双手一持锯齿金刀,一持黑剑,刀法剑法同使时,刚柔相济,阴阳相辅。但特别的是,“黑剑本来轻柔,却猛砍猛斫,变成刚猛之极的刀法,金刀却刺挑削洗,全走单剑的轻灵路子,刀成剑,剑成刀,奇幻无方”。这种阴阳颠倒、刚错位的武功路数,正是公孙止表里不一、善恶颠倒的性格象征。无独有偶,公孙奇的武功也极具象征意义。他练成的桑家堡两大毒功——“化血刀”和“腐骨掌”,不仅名称令人毛骨悚然,其阴毒特性也暗示了人物内心的狠辣与破坏性。

武功与性格的这种象征关系,是武侠文学独特的表现手法。两位作家通过武功设计,将抽象的性格特征具象化为可视的武打场面,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两位公孙的武功都与他人的传授密切相关。公孙止的武功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妻子裘千尺的帮助,而公孙奇更是通过欺骗手段从桑家获得毒功秘籍。这种设定暗示了他们的武功并非通过正当途径获得,进一步强化了其性格中依赖他人、不劳而获的投机性。

在两位公孙的故事中,家庭关系与情感纠葛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叙事功能。公孙止与裘千尺的怨偶关系,是《神雕侠侣》中最具冲击力的情感悲剧之一。由爱生恨,相互迫害,最终一同坠崖身亡,体现了金庸对畸形情感关系的深刻洞察。公孙止对小龙女的变态追求,则展现了欲望如何摧毁理性。他甚至在小龙女身中情花毒的情况下,隐瞒无药可解的真相,骗婚小龙女,完全不顾他人死活,只求满足一己私欲。公孙奇的情感关系同样扭曲复杂。他先后娶了桑白虹、赫连清波、桑青虹为妻,但每一段婚姻都是出于功利目的而非真情实感,这种恶性循环的婚姻关系,成为他道德堕落的显著标志。复杂的家庭情感纠葛,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也深刻揭示了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变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两位公孙都与自己的后代关系恶劣:公孙止间接害死了女儿公孙绿萼;公孙奇更是对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公孫璞下毒手。

公孙止和公孙奇承担着相似的叙事功能,但又各具特色。公孙止是杨过与小龙女爱情的考验者之一。他创建的绝情谷及其“绝情”理念,与杨过的深情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小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的核心主题。同时,公孙止的伪君子形象,也与杨过的真性情形成强烈反差。他当初似乎只是想侵犯女主角罢了,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本来也算不得什么大不了的罪过。但看到后来,他就越来越不招人待见了。这种渐进的负面形象塑造,使读者在认清他真面目的过程中,更加认同杨过的价值观。相比之下,公孙奇更为复杂。他不仅是主角柳清瑶的对手,更象征着江湖中的道德堕落与政治背叛。他投靠金国的行为,将个人道德危机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两位公孙的最终结局也各具深意。公孙止与裘千尺同归于尽,尸体“在一处分不清你我”,象征着他们纠缠不清的孽缘。而公孙奇则在走火入魔将死前悔悟,体现了梁羽生先生对“人性本善”的信念。

两位武侠大师通过公孙止与公孙奇这两个形象,共同探索了人性在权力、情欲、道德之间的挣扎。如果从人物诞生先后来看,《神雕侠侣》在1959年底就开始连载了,到1961年结束,所以公孙止这个人物诞生最迟不会超过1960年底,而《狂侠天骄魔女》1964年才开始连载,比《神雕侠侣》晚了好几年,如果真要说有什么影响,估计公孙奇的出现会受公孙止的影响。不过,正如上一篇文章所讲,这种文学上的相似与差异,背后是两位武侠大师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

诸君以为何如呢?

来源:侠客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