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奏响丰收“科技曲”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11:36 1

摘要:随着9月23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幕,神州大地稻浪翻滚、瓜果飘香,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科技日报记者分奔多路,带着对农业发展的关切、对科技助农的思考,走进田间地头,用镜头记录颗粒归仓的忙碌景象,用文字书写农民脸上的灿烂笑容,探寻支撑丰收图景的科技力量。

随着9月23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幕,神州大地稻浪翻滚、瓜果飘香,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科技日报记者分奔多路,带着对农业发展的关切、对科技助农的思考,走进田间地头,用镜头记录颗粒归仓的忙碌景象,用文字书写农民脸上的灿烂笑容,探寻支撑丰收图景的科技力量。

从西北盐碱地改良示范区的由“荒”转“丰”,到长江三角洲新技术为水稻生产“撑腰”;从华北平原人工智能(AI)株间除草机器人的应用,到祁连山南麓食用菌产业供不应求的蓬勃景象……这些生动实践表明,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融入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系统治理,盐碱地化身“希望田”

眼下,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南湖镇麻莲井村的盐碱地改良示范区,迎来由“荒”转“丰”的时刻。马铃薯种植基地里,两台大型采收机平稳推进,饱满结实的马铃薯破土而出。

种植大户高万会告诉记者:“你看这薯块,个头大、形态匀称,品相好,内在品质也过硬。”

地处河西走廊的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长期饱受盐碱化侵蚀之苦。

盐碱地种植马铃薯,关键在于科技赋能。今年,民勤县采用“以地适种”与“以种适地”相结合的思路,对南湖镇5500亩盐碱地开展系统治理,通过运用机械旋耕、覆沙压盐、增施生物有机肥等措施,成功破解盐碱制约,使盐碱地成为当地农业提质增收的“希望田”。

民勤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段振佼说,该县同步推进盐碱地特色产业开发,将生态治理与耐盐经济作物种植深度融合,形成了“改良—生产—增值”的可持续发展链条,为绿洲农业升级开辟了新路径。

位于东北的吉林省大安市也曾面临盐碱地带来的困境。原先,面对白花花的“碱巴拉”,农户们只能望田兴叹。2022年,大安市获批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后,形成以水定地、集中连片、生态改良、良种自育和现代化生产经营“五位一体”盐碱地水田治理“大安模式”。

“我们采用有机硅新材料加有机肥方式,改良土壤。”大安市某盐碱地水稻种植基地负责人董要东说,今年水稻长势非常好,每亩收成有望突破500公斤,可达良田标准。

大安市还尝试“一田多效、一水多用”治理模式,即在盐碱稻田中养殖稻田蟹、小龙虾,让盐碱地化身“聚宝盆”。

良种配良法,乡村处处是“丰”景

9月的风,掠过银川平原,穗尖稻秆泛着浅黄,像大自然调和的渐变画卷。

“新品种就是不一样,稻穗掂着沉手。”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博爵现代农业专业示范合作社负责人杨志军说,“再多晒几日太阳,米香会更足。”

永宁县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但种植特种香米的技术还不够成熟。杨志军引进的水稻新品种“宁系47号”,自带清香,是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的成果。作为法人科技特派员企业的“领头羊”,杨志军计划联合企业加工高端优质大米产品,打造“宁系47号”品种一体化产业链。

作为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北京系列活动的一环,北京智能农机装备观摩交流活动日前在京瓦温室园艺示范园举行。

现场,3D种植平台、AI株间除草机器人等蔬菜生产新装备创意十足,还演示了具备产量智能检测功能的小麦无人收获机、苹果采摘机器人等装备。

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副站长李治国介绍,3D种植平台可实现蔬菜生产旋耕、压平、收获等多项作业;AI株间除草机器人搭载AI视觉识别系统,能精准区分蔬菜与杂草,单日作业面积达50—80亩。

“以前总觉得智能农机离我们很远,今天一看才知道,不仅好用还划算。”北京银黄农业生态园的秦爱滕参观后说道。

9月22日,在安徽省明光市潘村镇万亩水稻单产核心示范区,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种粮大户范巡书指着自家稻田说:“往年这时候最怕倒伏,今年用了中科复合酶技术,水稻抗病抗逆性增强,化肥用量也明显减少了。”

该技术由中国科学院团队研发。作为首批示范户,范巡书告诉记者:“以前种田靠经验、看天气,如今有了新技术‘撑腰’,种田更有底气了。”

在祁连山南麓的青海省门源县,食用菌种植大户韩生贵的40万棒香菇迎来第二茬采收季。香菇销往青海、甘肃两省,供不应求。

“前几年,我们在栽培技术上做指导。”青海大学专家徐鸿雁说,“现在我们引导企业梳理菌棒制作到接种、出菇等生产细节,做好标准化。”

积累了经验的韩生贵正谋划扩大栽培规模。“我们跟江苏企业签订了销售订单,明年平菇、香菇种植分别能达150万棒和50万棒。民以食为天,只要牢牢把控好品质,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干。”(记者张添福 颉满斌 杨仑 王迎霞 华凌 洪敬谱 通讯员史悦)

来源:武威融媒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