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成功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盛大阅兵后,国际舆论场再次引起轩然大波。美西方主流媒体无视中国阅兵的和平内涵,炮制出一系列歪曲性报道与言论,充斥着冷战思维与意识形态偏见。近年来,“战略威胁”“对抗性宣言”等耸人听闻的称呼,将我国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GIG)立足湾区,服务国家,面向未来。研究院由著名学者郑永年教授担任理事长。
林铠钊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传播、全球治理。
在我国成功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盛大阅兵后,国际舆论场再次引起轩然大波。美西方主流媒体无视中国阅兵的和平内涵,炮制出一系列歪曲性报道与言论,充斥着冷战思维与意识形态偏见。近年来,“战略威胁”“对抗性宣言”等耸人听闻的称呼,将我国正常的军事现代化进程渲染为对美国本土或其核心军事资产的直接威胁;将我国邀请反法西斯同盟战线外国领导人参加阅兵解读为“组建反美联盟”“孤立美国”;将我国军队的高度组织化与纪律性,恶意扭曲为“威权控制”“缺乏民主监督”等。
这些无端指责与恶意抹黑,与中国一贯秉持的和平发展理念背道而驰,也与此次阅兵“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国际和平主义精神根本相悖。当然,这也再次反映出,我国迫切需要形成有效的国际叙事策略——复盘并理解西方话语与叙事逻辑,尤其是常常对中国使用的两大策略性指摘手段和四大议题,针对性地出台应对措施,完善中国叙事体系。
手段一
借学术用语进行单面叙事,构建话语陷阱
部分美西方媒体经常通过新造的、带有偏见的学术用语,进行不完整的单面叙事报道,从而构建话语陷阱。(话语陷阱:通常指对话或讨论中,一方通过模糊表述、偷换概念、设置诱导性问题等方式故意设置的语言或逻辑上的圈套,从而使参与讨论的其他方接受某种观点、做出某种决定或行为。)
议题一:将“一带一路”与“债务陷阱”捆绑
美西方媒体通过将这两个概念绑定,暗示我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建设基础设施项目的巨额贷款是为了使各国陷入债务陷阱,继而“屈服”于我国的战略诉求(如租借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99年)。此类报道与论述逻辑大多不完整——大量使用“反华”“忧华”的表述,并涉嫌在报道中对与我友好往来的发展中国家禁言,形成对我国国际倡议的恶意引导,抹黑我国国际形象。美西方媒体之所以扭曲报道“一带一路”,反映了这些国家对我日益壮大的国际治理能力的担忧,及其本国在国际事务中愈发低迷的影响力。
议题二:用“战狼外交”标签,将我国描述为地区最大安全威胁
自《战狼》系列电影上映后,西方学者与媒体开始将新时期我国的“大国外交”思想与“战狼”这个较为激进的词语联系起来,对我国新时期的大国外交战略进行构陷,以塑造我国激进的外交形象。主要运用了两条主要路径——一是在主权完整与安全问题上引用“战狼外交”术语的同时,刻意渲染我国军事发展的危害性(如本次阅兵),称我国“咄咄逼人”的外交姿态与政策不仅鲁莽,且让周边国家感到不安,试图在区域内孤立我国。二是污蔑我国外交官和“小粉红”网民,渲染“战狼”的普遍性,勾勒出草木皆兵的虚假现状,丑化我国政府与人民的整体形象,意在阻碍中国人民与其他各国人民间的正确理解与正常沟通。
“战狼外交”与“地区最大安全威胁”体现了美西方国家对我国外交与军事发展与倡导多极世界的政治思想的担忧与不安。这种顾虑来源于我国的崛起之路并未遵循美式“民主”道路,而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美西方认为对美国构成了政治威胁,因此引导舆论质疑甚至妖魔化我国军事发展与部署,以使其对中国采取的遏制策略能够自圆其说。
手段二
归因政治制度,加深意识形态对立
妖魔化我国是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在作祟,是其担心西方民主的“普世”地位被替代的一种表现。因此,部分国家不断试图将我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归因于政治制度,加强与独裁或威权等政治术语间的关联,加深中西方意识形态对立。
议题三:抨击我国新冠疫情期间的布控
美西方媒体一度将新冠疫情作为报道的重点,借此公共健康危机,不断强化中央的各类政策与“威权”的关联,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大做文章,一面大肆抨击我国的危机管理政策,一面极力淡化我国取得的抗疫成果。不同时期故事的选材与写作手法反映出其多方面意图——一是批评我国制度与政策制定者思维的顽固性;二是批判我国的“极端民族主义”对大众思考能力造成了伤害;三是煽动更多群众与网民加入声讨队伍,形成“中国例外”;四是转移部分对自身国家抗议政策不满的美西方群众的注意力。而这一切意图的背后无疑是希望继续稳固本国群众对“民主”的拥护,并强化大众心中我国“反普世价值”的形象。
议题四:声讨我国“迫害”人权与民主
新疆和香港相关议题近年来成为美西方媒体持续关注的重点。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西方国家看到了新疆和香港对于我国的重要战略意义,将其作为国际层面放大我国负面形象并指摘的重点。
新疆对我国国土安全、能源供应及联结中亚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美国不断通过“印太战略”从海洋通道围堵我国的当下。新疆议题也因而反复被美西方媒体用于曲解并指摘我国政策,以强化其“专制中国”叙事,从而在贸易、技术等方面向我国施压。同时,美西方反复将香港《国安法》的执行用作指摘我国的工具,在曲解其必要性与内涵后用于恐吓台湾,以此激化岛内民怨,阻碍统一步伐。
中国叙事的破局之道
做好自身,然后把自身好的故事更有效地传播出去,是完善中国叙事体系的首要目标,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要讲好中国模式内含的普世价值及特殊性。东西方近年来针对“普世价值”始终存在争议。西方认为民主是普世的,从而否认并试图孤立那些不符合其狭义定义的“非民主国家”。但事实上,随着全球南方的兴起,“西方即普世”的观念早已在国际发展中行不通,所以我们应跳脱出意识形态对立,强调中国模式的特殊性在于在为发展中国家与全球南方提供新发展思路,并不强求所有国家效仿,也不建议照抄。
要讲好中国发展给全球带来红利的故事。面对美西方描述的负面形象,虽然我国的主流媒体常报道我国给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带去的积极效果,但大多数媒体主动发现并广泛传播故事的能力仍需提升。我国目前各层级媒体的相关报道较为松散,并未形成合力,未来需要加强各级媒体间合作,联合发表多语种专题报道,在国际舆论中释放更大传播能量。
要讲好开放大国的行动和格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坚定推动包容普惠的全球化以及开放的区域主义。首先,面对不断碎片化的全球经济,可强调“一带一路”等倡议对促进全球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其次,宣传我国针对部分机制的透明度与可信度等方面做出的改革,讲述我国不断完善全球公共产品的过程,体现大国格局。再次,在讲述我国贡献外,还应加强叙述其他国家如何“共商、共建、共享”,开展了哪些开放、包容、务实、共赢的合作,展现我国作为国际倡议提出者与国际秩序稳定者的风范。例如,我国近期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奉行主权平等,切实尊重各国主权,无论国家大小、强弱、贫富,均有权平等参与全球事务决策,这打破了以往由少数大国主导的局面,让更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
2
谁来讲中国故事?
通过学术与社会组织等科学客观地呈现中国发展转型的进程。当前,全球意识形态对立导致许多对话机制在政府间层面因为不同问题中断,但学术交流需要继续。应鼓励我国科研机构、智库及高校聚焦双方共同关注的前沿学术问题(如人工智能伦理、气候变化治理等),与美西方国家相关组织建立友好合作,开展二级对话,增进相互理解,避免因所处政治环境不同而出现误读与误判。在社会组织层面,应鼓励我国的各类民间社会组织与美西方同类型组织开展相关交流活动。行业协会层面也应积极主动地对外开展合作,就行业的标准制定、技术创新趋势等问题进行交流。民间交流层面展现出的我们共谋发展的形象将完善中国国际叙事。
用民间力量完善我国微观叙事。李子柒在海外视频平台的成功证明了通过劳动美学和自然和谐的“小而美”画面,传递全球共通的价值观念(如独立女性形象、人与自然的平衡),引发跨文化情感共鸣,有助于塑造中国形象,也从微观层面补足了我国的国际传播。我们可引导日益发达的短视频行业,鼓励更多创作者以“小而美”的叙事,在全球化语境中塑造“有温度的中国形象”。
做好友好声音的再传播。中国故事的美和好不只需要我们自己人的声音,还可以透过短期访问我国、在我国留学或工作的外籍人士对我国的接触、体验、观察和解读,从他们的视角挖掘“比较类故事”。微观地看,日常互动使他们有机会深入了解我国的民间风情、传统习俗和社会价值观;宏观地看,他们的声音有助于展现全面、立体的中国,有利于向世界展现我国的可投资性与良好的营商环境。
03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挖掘地区特质,加强区域文明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应在不局限形式的基础上,挖掘地方特色,以展现我们多元、多样、多民族共生的形象。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在海内外热播,该片不仅展示了新疆阿勒泰地区的自然风光与哈萨克族的民俗文化,还探讨了现实与理想等深刻主题。这部电视剧也通过挖掘和展示地方特色,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高维度地看,电视剧的热播也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进而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当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造访我国,实地感受人文气息与风貌后,部分流言将不攻自破。
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到今天无人会否认《哪吒》与《黑神话·悟空》在国际平台取得的巨大成功,这两大文娱作品所共同构建的“中国神话宇宙”,反映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传递新中国叙事载体的多样性。因此,我们应给予优秀文艺工作者更多创作空间,在创新表达与合规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因过度自我审查导致内容同质化。
强化我国媒体外语传播能力。目前,我国媒体的外语传播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许多“普惠”的中国故事仍停留在中文报道中。有的媒体的英文版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在语言表达上较为生硬,有的在内容呈现上缺乏深度和广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播效果。鉴于此,我们应大力开展双语记者的专项培训,培养更多既懂语言又懂传播规律的双语记者。粤港澳大湾区可利用自身文化更包容、创新氛围更浓厚、外籍受众更广泛的优势,率先开展双语记者培训工作。
总结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从未孕育“好战”属性,未来也将一以贯之,以全球治理倡议的理念与实践为支撑,坚定担当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维护者。我们需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与行动,向国际社会彰显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推动全球治理公平合理发展的坚定决心,为我国争取更公正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进而为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高效、公平、合理的方向迈进注入更强动力,为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能量。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是“民间性质、官方支持、非营利性”的研究机构。研究院秉承独立、客观、有效的核心价值理念,汇聚海内外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学者和实践者,扎根真实世界,积极回应转型中国的重大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致力于知识创新和专业的政策研究,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政策咨询和解决方案。
郑永年:如何讲好AI时代的“中国故事”?
郑永年:未来大国关系走向,“变数”在中国
何冬妮: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与启示
来源: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