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宁德时代之后,中国科技下个是谁?这3家企业正在复刻传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12:56 1

摘要:当华为Mate70系列首销10分钟销量破百万台,当宁德时代全球动力电池市占率连续6年稳居第一,中国科技企业早已摆脱"追随者"标签,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站稳脚跟。如今,又有三家企业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崛起:一家在量子计算领域实现"198比特"算力突破,一家在工业软件赛

当华为Mate70系列首销10分钟销量破百万台,当宁德时代全球动力电池市占率连续6年稳居第一,中国科技企业早已摆脱"追随者"标签,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站稳脚跟。如今,又有三家企业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崛起:一家在量子计算领域实现"198比特"算力突破,一家在工业软件赛道打破国外垄断,一家在低空经济领域拿下超70%的无人机市场份额。它们虽未达到华为、宁德时代的体量,却在各自赛道复刻着"从追赶到领跑"的路径,更悄然改写着中国科技的产业版图。

一、本源量子:量子计算的"中国先锋",从实验室走向产业

提到量子计算,多数人仍觉得它是"遥远的黑科技",但本源量子已让这项技术距离商业化仅一步之遥。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企业,背后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20年的技术积累,如今已成长为全球量子计算领域的关键玩家,其核心竞争力藏在三个"硬核指标"里。

1. 算力突破:198比特的"中国纪录"

2025年8月,本源量子发布新一代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实现198个量子比特的稳定运行,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中国纪录,更跻身全球超导量子计算机算力第一梯队。更关键的是,"本源悟空"的量子比特保真度达到99.5%,这意味着其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已满足部分行业应用需求——要知道,量子计算的核心瓶颈不仅是比特数量,更是保真度的提升,本源量子在这一领域的突破,相当于为量子计算的实用化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2. 生态构建:从芯片到软件的全链条布局

与很多专注单一环节的企业不同,本源量子走的是"硬软一体"的生态路线。硬件端,它自主研发出量子芯片"玄微"系列,解决了量子芯片制造中的材料、工艺等关键问题;软件端,其量子操作系统"本源司南"已迭代至3.0版本,支持200+量子算法,全球用户超10万,覆盖科研机构、金融、医药等多个领域。这种全链条布局,让本源量子摆脱了对国外软硬件的依赖,也为后续商业化奠定了基础。

3. 产业落地:从科研到实用的"破冰之旅"

量子计算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产业应用上。本源量子已与建设银行合作开发量子金融风控模型,计算效率较传统模型提升10倍;与药明康德合作进行新药分子模拟,将药物研发周期缩短30%。更值得关注的是,它在合肥建设的量子计算产业园已投入使用,吸引了20余家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了国内首个量子计算产业集群。这种"技术突破-生态构建-产业落地"的路径,与华为早期在通信领域的布局逻辑高度相似。

二、中望软件:工业软件的"破壁者",打破国外40年垄断

工业软件被称为"制造业的大脑",但长期以来,国内90%的高端市场被达索、西门子等国外企业垄断。中望软件用20年时间,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撕开了一道口子,成为首个实现"2D CAD+3D CAD+CAE"全流程覆盖的国产企业,其崛起的关键在于"技术自主+场景适配"的双重优势。

1. 技术自主:从"兼容"到"超越"的跨越

早期的国产工业软件多以"兼容国外格式"为生,但中望软件选择了最难的"自主研发"路线。它耗时10年打造出核心引擎CRUX,打破了国外企业在CAD核心技术上的垄断,这一引擎不仅支持国产操作系统,还能兼容全球主流CAD格式,解决了企业"换软件难"的痛点。2025年,中望3D CAD新增了"AI辅助建模"功能,设计师只需输入文字描述,就能自动生成3D模型,效率较传统建模提升50%,这一功能甚至领先于部分国外竞品。

2. 场景适配:扎根中国制造的"定制化服务"

国外工业软件虽技术成熟,但在适配国内制造业场景时往往"水土不服"。中望软件的优势在于扎根本土市场,针对新能源汽车、航天航空等领域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比如,它为比亚迪开发的电池结构设计模块,能根据电池性能参数自动优化结构,已应用于比亚迪全系车型;为中国商飞提供的飞机零部件设计工具,满足了大飞机制造的高精度要求。这种"深度绑定产业"的策略,让中望软件在高端市场的份额从2020年的5%提升至2025年的18%。

3. 生态突围:从"单点突破"到"产业链协同"

工业软件的竞争不是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生态的竞争。中望软件已与华为鸿蒙、麒麟软件等国产操作系统完成适配,与中车、航天科技等企业共建"工业软件创新中心",推动国产工业软件在关键领域的替代。更关键的是,它联合高校开设"中望CAD课程",培养了超10万名掌握国产工业软件的专业人才——这与宁德时代早期在动力电池领域培养产业链人才的思路如出一辙,只有人才跟上,产业替代才能真正落地。

三、亿航智能:低空经济的"领航者",定义城市空中交通

随着低空经济被写入"十四五"规划,亿航智能在自动驾驶飞行器(eVTOL)领域的布局逐渐显露出前瞻性。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企业,已成为全球低空交通领域的标杆,其EH216-S是全球首个获得适航证的自动驾驶载人飞行器,目前在广州、深圳等地的空中游览、空中交通接驳等场景已实现商业化运营。

1. 技术领先:从"载人"到"载物"的全场景覆盖

亿航智能的核心技术在于"自动驾驶+低空管控"的一体化解决方案。EH216-S采用纯电动动力,续航里程达30公里,能实现全自动起飞、飞行、降落,无需专业飞行员操作;其自主研发的低空交通管理系统(UTM),能同时管控上千架飞行器的飞行路线,解决了低空交通"混乱"的痛点。2025年,亿航智能又推出了EH216-L载物版,针对物流、应急救援等场景,载重可达50公斤,进一步拓展了应用边界。

2. 商业化落地:从"示范运营"到"常态化服务"

低空经济的关键在于商业化落地,亿航智能已走出了一条可复制的路径。在广州,它开通了从广州塔到琶洲的空中航线,单程票价380元,日均客流量超200人次;在深圳,它与顺丰合作开展无人机物流配送,从机场到市区的配送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20分钟。更值得关注的是,它在肇庆建设的智能飞行器产业园已投产,年产能达1万台,为后续规模化运营提供了保障。这种"技术验证-示范运营-规模化生产"的模式,与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扩张逻辑高度相似。

3. 全球布局:从"中国领先"到"全球标准"

亿航智能的野心不止于国内市场,它已在欧洲、中东等地区获得了10余个国家的适航认证,成为全球低空交通领域的标准制定者之一。2025年,它与迪拜政府合作建设低空交通枢纽,计划在2027年前开通10条空中航线,这是中国低空交通技术首次输出到全球。这种"技术领先-标准输出-全球布局"的路径,与华为在5G领域的全球化策略异曲同工。

四、新巨头的共性:不是规模,而是"产业脊梁"的基因

本源量子、中望软件、亿航智能虽分属不同赛道,但它们的崛起路径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也是它们有望比肩华为、宁德时代的核心原因。

1. 聚焦"卡脖子"领域,做产业的"补短板者"

华为在5G领域突破国外垄断,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打破日韩企业主导,而这三家企业同样聚焦于"卡脖子"赛道:量子计算关乎算力主权,工业软件关乎制造业安全,低空交通关乎未来出行话语权。它们的存在,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成长,更是为中国科技产业补上关键短板。

2. 坚持长期主义,做技术的"深耕者"

华为投入5G研发超10年,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深耕20年,这三家企业同样具备长期主义基因:本源量子20年磨一剑攻克量子芯片,中望软件20年自主研发CAD核心引擎,亿航智能10年专注自动驾驶飞行器。在科技领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持续的研发投入才能换来真正的技术壁垒。

3. 扎根产业生态,做价值的"创造者"

华为构建了"运营商-企业-消费者"的全场景生态,宁德时代打造了覆盖上下游的动力电池产业链,这三家企业同样注重生态构建:本源量子建设量子计算产业园,中望软件联合企业培养人才,亿航智能推动低空交通标准制定。它们的价值不仅在于自身的营收增长,更在于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结语:新巨头的崛起,藏着中国科技的未来

华为、宁德时代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企业可以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从追随者变为领跑者。而本源量子、中望软件、亿航智能的崛起,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技产业更多的可能性——它们或许现在体量不大,但在各自赛道上的技术突破、生态布局和产业价值,已具备了成为下一代科技巨头的潜质。

对投资者而言,这些企业的价值不在于短期股价的波动,而在于它们在"卡脖子"领域的突破能力;对普通人而言,它们的发展将改变我们的生活:用量子计算加速新药研发,用国产工业软件制造更智能的产品,用低空交通缩短城市出行时间。

中国科技的未来,从来不是靠一两家巨头"独撑大局",而是靠无数这样的企业在各自赛道上"深耕细作"。当本源量子的量子计算机走进更多实验室,当中望软件的CAD软件安装在更多企业的电脑上,当亿航智能的飞行器穿梭在更多城市的上空,中国科技的产业脊梁将更加坚挺——这或许就是新巨头崛起的最大意义。

来源:Kitty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