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卵巢癌作为妇科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进展迅速等特点,约 70% 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FIGO Ⅲ-Ⅳ 期),5 年生存率长期维持在 40% 左右,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手术治疗是卵巢癌综合治疗的核心环节,而术前精准评估对制定
一、引言
卵巢癌作为妇科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进展迅速等特点,约 70% 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FIGO Ⅲ-Ⅳ 期),5 年生存率长期维持在 40% 左右,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手术治疗是卵巢癌综合治疗的核心环节,而术前精准评估对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判断手术可切除性、预测预后具有关键指导意义。影像学检查凭借其无创、可重复、空间分辨率高的优势,已成为卵巢癌术前评估的主要手段,能够清晰显示原发肿瘤的大小、形态、侵犯范围及转移灶分布,为临床医生提供肿瘤分期、手术范围界定及治疗策略选择的重要依据。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从传统的超声、CT 到功能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 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再到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卵巢癌术前影像学评估的精准度不断提升,为改善患者临床结局奠定了基础。
二、常用影像学技术在卵巢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一)超声检查:初筛与基础评估首选
超声检查因操作便捷、无辐射、成本较低且能实时动态观察,成为卵巢癌术前初步评估的首选方法,主要包括经阴道超声(TVUS)、经腹部超声(TAUS)及超声造影(CEUS)三种类型。
经阴道超声凭借高频探头贴近盆腔器官的优势,对卵巢原发肿瘤的细微结构显示更清晰,可精准测量肿瘤大小、观察形态特征(如囊性、实性、混合性)、边界清晰度及内部回声(如乳头状突起、分隔厚度),同时能评估肿瘤血流信号(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表明,TVUS 对卵巢恶性肿瘤的检出灵敏度可达 85%-90%,尤其在早期卵巢癌(FIGO Ⅰ-Ⅱ 期)原发灶评估中,能清晰识别肿瘤是否侵犯卵巢皮质、包膜完整性,为判断肿瘤局限于卵巢内或已突破包膜提供依据。例如,当超声显示卵巢肿瘤呈实性成分占比高、乳头状突起≥3 个、分隔厚度>3mm 且伴有丰富血流信号时,恶性概率显著升高,需进一步排查转移风险。
经腹部超声则更适合评估腹腔整体情况,如腹水深度、腹腔内较大转移灶(直径>5cm)的位置及范围,但对盆腔微小病灶(直径<2cm)的检出率较低,常需与 TVUS 互补。超声造影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动态观察肿瘤微循环灌注情况,可进一步鉴别肿瘤良恶性及评估转移灶活性。例如,恶性肿瘤通常表现为造影剂 “快进快出”,而良性病变多为 “慢进慢出” 或均匀强化;对于腹腔内疑似转移灶,造影剂可清晰显示病灶血供,避免将炎性结节误判为转移灶,提升评估准确性。
然而,超声检查存在明显局限性:受操作者技术水平、肠道气体干扰影响较大,对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膈下微小种植灶的检出率较低(<50%),无法全面评估远处转移情况,因此仅适用于术前初筛,需结合其他影像技术完成完整分期评估。
(二)计算机断层扫描(CT):腹腔转移与手术可切除性评估核心
CT(尤其是增强 CT)凭借高空间分辨率、快速扫描优势,能清晰显示腹腔、盆腔解剖结构及病灶细节,是卵巢癌术前评估腹腔转移、判断手术可切除性的核心手段,被 NCCN(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卵巢癌临床实践指南推荐为术前分期的首选影像方法之一。
在原发肿瘤评估方面,增强 CT 可通过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观察肿瘤强化特征:卵巢恶性肿瘤多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实性成分强化明显,囊性成分无强化,同时能明确肿瘤是否侵犯子宫、膀胱、直肠等邻近器官。例如,当 CT 显示肿瘤与子宫肌层分界模糊、子宫浆膜面受侵或膀胱壁局部增厚强化时,提示肿瘤已侵犯周围器官,手术需考虑扩大切除范围(如子宫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
在转移灶评估中,CT 的优势集中于腹腔种植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的检出。卵巢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为腹腔种植,CT 可清晰显示大网膜转移(表现为 “网膜饼” 征,即大网膜脂肪间隙消失、密度增高伴强化)、肠系膜转移(肠系膜结节、索条影)、膈下转移(膈脚后方、肝脾表面结节)及腹腔积液。研究数据显示,增强 CT 对直径>1cm 的腹腔种植灶检出灵敏度达 80%-85%,对 “网膜饼” 征的识别率接近 100%,为判断肿瘤是否处于 FIGO Ⅲ 期提供关键依据。对于淋巴结转移,CT 以短径>10mm 作为淋巴结转移的阈值,可评估腹主动脉旁、髂内外淋巴结肿大情况,但对微小转移(直径<5mm)或淋巴结内镜下转移的检出率较低(约 60%),易出现假阴性。
此外,CT 在手术可切除性评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临床医生通过 CT 影像可判断肿瘤是否侵犯重要血管(如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髂血管)、是否存在广泛肠系膜侵犯或肝脾实质转移,进而决定手术方式(根治性减瘤术 vs 新辅助化疗后再手术)。例如,当 CT 显示肿瘤包绕腹主动脉周径>180°、侵犯肝门部血管或存在多发肝内转移灶(>5 个)时,提示手术无法达到满意减瘤(残余病灶<1cm),需优先选择新辅助化疗降低肿瘤负荷。
CT 的局限性主要在于软组织分辨力低于 MRI,对卵巢原发肿瘤的细微结构(如微小乳头状突起)显示不如超声,且存在辐射暴露风险,不适用于妊娠期患者。
(三)磁共振成像(MRI):软组织侵犯与盆腔细节评估补充
MRI 凭借无辐射、高软组织分辨力的优势,在卵巢癌术前评估中主要用于补充 CT 的不足,尤其在盆腔软组织侵犯、原发肿瘤病理亚型鉴别及微小病灶评估方面表现突出,适用于对辐射敏感人群(如年轻患者、妊娠期患者)或 CT 评估不明确的病例。
MRI 常用序列包括 T1 加权成像(T1WI)、T2 加权成像(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 MRI(DCE-MRI)。T2WI 可清晰显示卵巢肿瘤的内部结构,如囊性成分的信号强度、分隔数量及厚度、乳头状突起大小,对于黏液性囊腺癌(表现为多房囊性病灶,囊内信号不均匀)与浆液性囊腺癌(多为单房或少量分隔,实性成分较多)的鉴别具有一定价值;T1WI 则有助于识别肿瘤内出血(高信号)或脂肪成分(低信号),排除畸胎瘤等良性病变。
DWI 作为功能 MRI 序列,通过检测水分子弥散运动受限程度评估肿瘤活性,恶性肿瘤因细胞密度高、细胞膜完整性好,水分子弥散受限明显,在 DWI 上表现为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显著低于良性病变(恶性肿瘤 ADC 值多<1.0×10⁻³mm²/s,良性病变多>1.5×10⁻³mm²/s)。DWI 对微小转移灶(直径<1cm)的检出率显著高于 CT,尤其在盆腔腹膜种植灶、子宫肌层侵犯的评估中,灵敏度可达 90% 以上。例如,当 DWI 显示子宫肌层内出现高信号灶且 ADC 值降低时,提示肿瘤已侵犯子宫肌层,而非单纯浆膜面侵犯,手术需扩大子宫切除范围。
DCE-MRI 通过动态监测造影剂在肿瘤内的灌注过程,可量化肿瘤血管生成情况(如容积转运常数 Ktrans、速率常数 Kep),进一步鉴别肿瘤良恶性及评估转移灶活性。研究表明,卵巢恶性肿瘤的 Ktrans 值显著高于良性肿瘤,且 Ktrans 值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预后越差,为术前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提供参考。
MRI 的局限性在于扫描时间长(约 30-60 分钟),易受患者呼吸运动、肠道蠕动干扰,对腹腔内气体敏感,且对肺部转移灶的检出率低于 CT,因此需与 CT 联合应用,实现 “盆腔细节 + 腹腔整体” 的全面评估。
(四)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 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远处转移与肿瘤活性评估关键
PET-CT 结合了 PET 的功能代谢成像与 CT 的解剖定位优势,通过检测肿瘤细胞对氟代脱氧葡萄糖(¹⁸F-FDG)的摄取程度(以最大标准摄取值 SUVmax 表示),评估肿瘤活性及转移灶分布,主要用于卵巢癌术前远处转移排查、淋巴结转移确认及肿瘤良恶性鉴别,尤其适用于晚期或疑似复发患者。
卵巢恶性肿瘤因代谢活跃,SUVmax 通常>2.5,而良性病变 SUVmax 多<2.0,PET-CT 通过 SUVmax 可有效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避免过度手术。在转移灶评估中,PET-CT 对远处转移(如肺部、肝脏、骨骼转移)的检出率显著高于 CT 和 MRI,灵敏度可达 95% 以上。例如,当 CT 显示肺部小结节(直径<5mm)性质不明确时,PET-CT 若显示结节 SUVmax 升高,提示肺转移,需调整治疗方案(如放弃手术,选择全身化疗);对于 CT 提示的肿大淋巴结,PET-CT 可通过 SUVmax 判断是否为肿瘤转移(转移淋巴结 SUVmax 多>3.0),避免将炎性增生淋巴结误判为转移灶,减少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
此外,PET-CT 在手术可切除性评估中可提供肿瘤活性信息:对于 CT 显示的广泛腹腔种植灶,若 PET-CT 提示部分病灶 SUVmax 降低(<2.0),可能为纤维化或坏死灶,手术中可优先切除高活性病灶,提高减瘤满意度;对于疑似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ET-CT 可精确定位转移淋巴结位置,指导手术清扫范围,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PET-CT 的局限性在于检查成本高、辐射剂量高于 CT,对直径<5mm 的微小种植灶检出率较低(约 70%),且无法鉴别肿瘤组织与炎性组织(如术后瘢痕、感染灶)的代谢差异,易出现假阳性,因此临床多作为 CT/MRI 评估后的补充手段,而非首选。
三、卵巢癌术前影像学评估的核心内容
(一)原发肿瘤评估:明确病灶性质与侵犯范围
原发肿瘤评估是卵巢癌术前影像评估的基础,核心目标是明确肿瘤位置、大小、形态、病理性质及局部侵犯范围,为判断肿瘤分期(FIGO Ⅰ-Ⅱ 期)提供依据。影像评估需重点关注以下指标:
肿瘤大小与形态:通过超声、CT 或 MRI 测量肿瘤最大径,评估肿瘤生长方式(膨胀性生长 vs 浸润性生长)。例如,早期卵巢癌多表现为单侧卵巢病灶,直径<5cm,形态规则;晚期则多为双侧病灶,直径>10cm,形态不规则,伴周围组织侵犯。内部结构与强化特征:囊性成分为主的肿瘤需观察分隔数量、厚度及是否存在乳头状突起;实性成分为主的肿瘤需评估强化均匀性。例如,浆液性囊腺癌多为单房或少量分隔,实性成分呈不均匀强化;黏液性囊腺癌多为多房囊性,囊内信号不均匀,分隔强化明显。局部侵犯范围:评估肿瘤是否突破卵巢包膜、侵犯子宫(肌层、内膜)、膀胱(浆膜层、黏膜层)、直肠及盆腔侧壁。MRI 在软组织侵犯评估中优势显著,可清晰显示肿瘤与邻近器官的脂肪间隙消失、器官壁增厚强化,为判断 FIGO Ⅱ 期(肿瘤侵犯盆腔内其他器官)提供直接证据。(二)转移灶评估:全面排查转移部位与范围
卵巢癌转移途径以腹腔种植、淋巴结转移及血行转移为主,术前需全面排查转移灶,明确肿瘤分期(FIGO Ⅲ-Ⅳ 期),指导手术范围。
腹腔种植转移:最常见的转移类型,好发于大网膜、肠系膜、膈下、肝脾表面及盆腔腹膜。CT 可清晰显示 “网膜饼” 征、肠系膜结节及腹腔积液;MRI(尤其是 DWI)对直径<1cm 的微小种植灶检出率更高,可补充 CT 的不足。例如,膈下转移灶因位置隐蔽,CT 易漏诊,而 DWI 可通过高信号清晰识别,避免分期低估。淋巴结转移:主要累及腹主动脉旁、髂内外淋巴结,CT 以短径>10mm 作为转移阈值,PET-CT 通过 SUVmax 进一步确认活性。需注意,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 FIGO ⅢC 期的重要标志,术前明确转移情况可指导手术是否需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血行转移:少见但预后差,主要转移至肺、肝、骨。CT 对肺部转移灶(尤其是直径>3mm)检出率高;PET-CT 对肝脏、骨骼转移灶的敏感性优于 CT 和 MRI,可早期发现血行转移,避免不必要的手术。(三)手术可切除性评估:指导治疗策略选择
手术可切除性评估是卵巢癌术前影像评估的核心目标之一,需结合原发肿瘤侵犯范围、转移灶分布及与重要结构的关系,判断是否能达到满意减瘤(残余病灶<1cm),进而选择 “直接手术” 或 “新辅助化疗 + 间隔手术”。影像评估需重点关注以下因素:
血管侵犯:评估肿瘤是否包绕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髂血管等重要血管,若肿瘤包绕血管周径>180° 或侵犯血管壁,手术切除风险高,难以达到满意减瘤。器官侵犯:若肿瘤侵犯肝门部、胰腺、胆囊等重要器官,或存在广泛肠系膜侵犯(肠系膜血管受侵),手术切除难度大,需优先考虑新辅助化疗。转移灶负荷:腹腔内种植灶数量>20 个、最大转移灶直径>5cm 或存在膈上广泛转移时,直接手术难以彻底切除,新辅助化疗可降低肿瘤负荷,提高后续手术减瘤率。四、新兴影像学技术与发展趋势
(一)功能磁共振成像:深化肿瘤生物学评估
除传统 DWI、DCE-MRI 外,新型功能 MRI 技术如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磁共振波谱(MRS)正逐步应用于卵巢癌术前评估。IVIM 可同时量化水分子弥散运动与微循环灌注,区分肿瘤实性成分中的存活组织与坏死组织,为评估肿瘤活性提供更精准的指标;MRS 通过检测肿瘤内代谢物(如胆碱、肌酸、脂质)的浓度变化,鉴别肿瘤病理亚型(如浆液性癌 vs 黏液性癌),预测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二)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提升评估精准度与效率
影像组学通过提取影像图像中的高通量特征(如纹理特征、形状特征、密度特征),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模型,可实现卵巢癌术前病理分期、病理亚型鉴别、淋巴结转移预测及预后评估的自动化与精准化。例如,基于 CT 影像组学模型对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准确率可达 85% 以上,显著高于传统影像评估(约 60%);基于 MRI 影像组学模型可提前预测肿瘤对新辅助化疗的响应率,避免无效治疗。
人工智能(AI)技术如深度学习在卵巢癌影像评估中也展现出巨大潜力,可实现自动病灶检测(如腹腔微小种植灶)、自动分期及手术可切除性预测。例如,AI 辅助 CT 影像分析系统对腹腔种植灶的检出灵敏度可达 90%,且分析时间仅需 5 分钟,显著提高评估效率,减少人为漏诊。
(三)多模态影像融合:实现 “解剖 + 功能 + 代谢” 全面评估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如 CT/MRI 融合、PET/MRI 融合)将不同影像技术的优势结合,实现 “解剖定位 + 功能评估 + 代谢分析” 的一体化评估。例如,PET/MRI 融合可同时显示肿瘤的解剖位置(MRI)、活性(PET)及微循环灌注(DCE-MRI),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转移灶活性及手术范围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尤其适用于晚期卵巢癌复杂病例的术前评估。
五、临床实践中的影像学选择策略
卵巢癌术前影像学评估需遵循 “个体化、互补性” 原则,根据患者病情(疑似早期 vs 晚期)、临床需求(初筛 vs 精准分期)选择合适的影像技术组合:
疑似早期卵巢癌(无症状或轻微症状):首选经阴道超声 + 增强 CT,超声用于原发灶初筛,CT 评估腹腔转移及淋巴结情况;若超声 / CT 提示盆腔软组织侵犯不明确,加做 MRI 明确局部侵犯范围。疑似晚期卵巢癌(腹水、腹胀、盆腔包块):首选增强 CT+PET-CT,CT 评估腹腔种植及淋巴结转移,PET-CT 排查远处转移;若需进一步明确盆腔软组织侵犯或微小种植灶,加做 MRI(DWI+DCE-MRI)。术前手术可切除性评估:增强 CT 为基础,结合 MRI(评估血管 / 器官侵犯)、PET-CT(评估肿瘤活性),必要时采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综合判断手术可行性。特殊人群(年轻患者、妊娠期患者):优先选择超声 + MRI(无辐射),避免 CT/PET-CT 的辐射暴露;若需评估肺部转移,可选择低剂量 CT(辐射剂量降低 50% 以上)。六、总结与展望
卵巢癌术前影像学评估是制定手术方案、判断预后的关键环节,超声、CT、MRI、PET-CT 等技术各有优势,需通过多技术互补实现 “原发灶精准定位、转移灶全面排查、手术可行性准确判断”。随着功能 MRI、影像组学、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卵巢癌术前评估正从 “定性” 向 “定量”“精准化”“智能化” 转变,未来有望实现 “影像 - 病理 - 预后” 的深度关联,为卵巢癌个体化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然而,当前影像学评估仍存在不足,如微小种植灶(<5mm)检出率低、淋巴结镜下转移难以识别、影像特征与肿瘤分子亚型的关联尚需深入研究。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影像技术(如超高场 MRI、新型 PET 示踪剂)、完善影像组学模型、推动 AI 技术的临床转化,不断提升卵巢癌术前评估的精准度,为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 5 年生存率贡献力量。
来源:医学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