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今年科普月的主题是“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它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生活中的科技应用,到前沿科学领域的探索突破,科技无处不在。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今年科普月的主题是“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它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生活中的科技应用,到前沿科学领域的探索突破,科技无处不在。
人民日报出版社推出科技主题书单,涵盖科学精神传承、科学家人生选择、青少年科学启蒙等多维度内容,既回溯科学史上的光辉时刻,也聚焦当代科技前沿;既展现科学家们的信仰与坚持,也为孩子们播下好奇与探索的种子。它们用真实的故事、生动的语言,让科学不再遥远,让创新成为可触达的日常。
在这个科普月,让我们以阅读为舟,驶向更辽阔的创新未来。
01
《大国功勋》
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本书讲述了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于敏、张伯礼、吴孟超、郑哲敏等科学家的杰出贡献,以及他们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打拼的真实故事,对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读懂他们,就能读懂科学家精神,读懂新中国历程,读懂新时代强音。
02
《大国栋梁》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本书讲述了张光斗、苏步青、欧阳自远、何祚庥、刘更另、叶奇蓁、贝时璋等科学家的感人故事,将这些享誉业界科技大家的成长历程、卓越成就与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尽收其中。新时代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
03
《科学与文化:院士谈创新源头》
本书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书中回顾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解读东西方科学与文化的差异,揭示了科学创新的基础在于创新文化这一核心观点,对我们把握和理解科技发展规律,从文化中发掘和释放科技创新潜力有一定启发作用。
04
《走近世界顶尖科学家》
本书通过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复旦融媒体创新工作室与10位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得主的真实对话,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精彩的图片,再现了顶尖科学家探索未知的精彩人生,展现了他们充满好奇、勇于突破、跨界合作的科学精神,以及谦逊包容、心系人类的学者风范。
05
《榜样:科学家故事》
本书为“榜样”系列图书之一,精选《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文章,深情讲述中国科学家波澜壮阔、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故事。他们中有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有心愿是“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有始终站在治病救人一线的钟南山,也有“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被誉为“天眼之父”的南仁东……他们的精彩故事,生动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同时是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的生动记录。
06
《记忆里的“两弹一星”》
为更好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让历史记住科技丰碑,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在同名情景宣讲课的基础上,经部分“两弹一星”事业亲历者指导,用讲故事的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行文风格,精心编写了《记忆里的“两弹一星”》。全书由40多个故事组成,如“钱学森的求救信”“‘失踪’17年的王淦昌”“周光召与九次运算”“扎根马兰基地的传奇司令”等。
07
《邓稼先:知识分子的榜样》
本书以回忆录的形式,聚焦邓稼先的高尚品格,收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及邓稼先的家人、领导、同事等的回忆文章,共30余篇。本书记录了著名科学家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历程,展现了邓稼先作为一位伟大科学家的精神风貌,包含大量回忆性细节描写,通过不同视角、不同侧面,讲述了邓稼先的成长经历、学科探索以及为国家科研事业所作出的贡献,通过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体现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08
《科技报国:35位科学家的信仰选择》
本书精选《人民日报》要闻版“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栏目文章35篇,院士研究方向涉及农业、能源、医学、生命科学、数学、物理学等领域,内容叙述采用“小传+讲述+手记”模式。通过讲述科学家群体心怀家国、求实创新、默默奉献的动人故事,广大青年读者尤其是科研工作者可从中获得诸多深刻的人生启示,为理想奋斗、热爱祖国、献身科技事业。
09
《我为什么爱科学:院士讲给孩子的故事》
《我为什么爱科学:院士讲给孩子的故事》是一部面向青少年读者的科普读物,为院士系列丛书的第二部。内容分为“院士开讲”和“科学人生”两部分。“院士开讲”部分,院士从各自领域出发,采取图文、视频的方式,让广大青少年近距离接触前沿科技知识,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地球能源、交通等学科的重要主题;“科学人生”则记述了8位院士走上科研道路的点滴瞬间,展现先辈追求科学真理的心路历程。
10
《像院士一样思考:
100位院士思维故事100例》
这是一本讲述院士思维故事的通俗读物,包括目标篇、才干篇、进取篇、创新篇等章节,收录百余位院士的励志故事。涉及人物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大中、中国遗传学泰斗谈家桢、“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著名数学家谷超豪、一代国医吴阶平、地球物理学家马在田等,院士研究方向涵盖能源、生命科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等领域。作者从具体的人和事入手,以科普的方式传播院士思维,角度新颖,叙述生动,言简意赅,为青少年读者提供了一部鲜活可信、具有感染力的读本。
11
《我为什么上大学:
30位院士高考回忆录》
本书以时间线为轴,聚焦1947—1983年间参加高考的30名中国两院院士的个体经历,记述受访者的励志追梦人生。当事人通过讲述自身求学故事,对青春岁月的回顾,展现那一代青年迎难而上、奋勇拼搏的成长历程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聆听院士们的奋斗心曲和人生故事,既是向老一辈科学家致敬,也有助于今天的青年学子躬身自照,持独立思考的精神,砥砺前行。
12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2:冲出蓝星》
这是“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系列漫画的第二本书。
时间来到和平时期,整个蓝星不再硝烟弥漫,但各家在科技领域的较量更加激烈。历经磨难的兔子深知:落后就要挨打!怎么办?搞尖端科技,硬科技才是硬实力!自此,科技兔们开启了艰苦卓绝的造梦蓝天之旅。于是,大飞船有了,空间站有了,载人航天技术有了,空间对接技术也有了;于是,种花家不但稳稳屹立蓝星,而且成功地冲出了蓝星,去探索神秘的宇宙,翱翔浩瀚的太空。当然,这场造梦与圆梦之旅,有曲折和插曲,更有满满的细节与秘密,一切都在书里等你。
13
这本儿童绘本以漫画的形式,为读者呈现了中国古代星空的神奇之处。内容以中国古代星空的三垣二十八宿和《步天歌》为线索,配以可爱的中国星官形象,通过漫画的形式揭示中国古代星官体系的秘密。这是一部出色的科普与人文相结合的作品,以图画和文字的完美融合,向读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星空的理解和想象,也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独特之处。
14
《科技少年日记》
《科技少年日记》丛书为国内首部计算思维科普故事书,旨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书中拆解了计算思维的五大核心思维(抽象思维、算法思维、分解思维、归纳思维、评估思维)和十种分析方法。通过10个引人入胜的校园故事和“计算思维知识”板块,让孩子学会把计算思维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并能科学、高效、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出版社】,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