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到秋天,不少人会遭遇这样的困扰:嗓子干得像冒火,鼻子也堵得难受,有时还会咳嗽,嗓子又干又痒,即便服用了止咳药也不见效。这种情况很可能是鼻病毒、腺病毒或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秋季正是这类疾病的高发期,需提高警惕并做好应对。
一到秋天,不少人会遭遇这样的困扰:嗓子干得像冒火,鼻子也堵得难受,有时还会咳嗽,嗓子又干又痒,即便服用了止咳药也不见效。这种情况很可能是鼻病毒、腺病毒或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秋季正是这类疾病的高发期,需提高警惕并做好应对。
为何咽喉不适
秋天之所以成为咽喉不适的高发季,主要和气候特点、人体生理变化以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相互作用,让咽喉更容易受到刺激和损伤。
从气候来看,秋季最明显的特征是干燥。进入秋季后,空气中的湿度会大幅下降,尤其是北方地区,秋风会带走空气中大量水分,导致空气变得干燥。而人的咽喉黏膜比较娇嫩,需要保持一定的湿润度才能正常发挥功能。当空气干燥时,咽喉黏膜表面的水分会快速蒸发,黏膜就会变得干燥、脆弱,进而出现干痒、疼痛,就像“冒火”一样。
同时,秋季气温变化大,昼夜温差明显,这种温度的剧烈波动会让人体的免疫系统难以快速适应。特别是对于老人、儿童以及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来说,免疫系统的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无法及时应对气温变化带来的刺激,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进而导致咽喉不适。
另外,秋季空气中的过敏原比较多,比如花粉、尘螨、霉菌孢子等。这些过敏原会随着秋风在空气中传播,这些过敏原吸入后,会刺激咽喉黏膜和呼吸道黏膜,从而引发过敏反应,出现咽喉干痒、咳嗽等症状。而且,秋季往往会减少开窗通风的次数,室内空气不流通,过敏原和细菌、病毒更容易积聚,进一步增加了咽喉不适的风险。
引发哪些呼吸道感染
秋季气候条件特殊,容易滋生和传播多种病毒,从而引发不同类型的呼吸道感染,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鼻病毒感染
鼻病毒是引起秋季呼吸道感染的“主力军”之一,传播能力强,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物品)。
感染后,患者会出现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后期变黏稠),伴咽喉干痒、疼痛,部分人有轻微咳嗽,多无发热或仅低热(37.5℃~38℃)。病程较短,一般7~10天可自愈,免疫力低者可能引发支气管炎。
腺病毒感染
腺病毒传播途径除飞沫、接触传播外,还可通过消化道传播(如吃了被污染的食物、水)。
感染症状较重,常出现高热(39℃~40℃),持续3~5天,伴咽喉剧烈疼痛(吞咽时加重,部分人咽喉红肿、溃疡),还可能有咳嗽、咳痰、鼻塞、流涕,以及眼睛发红、恶心呕吐等症状。病程1~2周,婴幼儿、老人及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出现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婴幼儿、老人及有基础呼吸道疾病者易感染。
婴幼儿感染后症状较重,会出现高热、咳嗽、喘息、呼吸急促,严重时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需住院治疗;成年人和大龄儿童症状较轻,类似普通感冒(鼻塞、流涕、咽喉干痒、咳嗽),1~2周可愈,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者可能会加重基础病。
此外,秋季还可能出现流感病毒感染(伴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副流感病毒感染(易引发喉炎,出现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
支原体感染
支原体感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人员密集场所传播风险较高。感染后,患者典型症状为刺激性干咳,初期多为干咳,后期可能出现少量黏痰,部分患者伴有发热,体温多在39℃以下,也可能出现咽痛、乏力、头痛等不适。
其病程相对较长,若未及时规范治疗,可能持续2~3周,甚至引发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儿童、青少年及免疫力低下人群需重点防范。与鼻病毒、腺病毒感染类似,支原体感染可通过干咳、发热等症状初步识别,但最终确诊仍需依靠医生的专业检查,如支原体抗体检测等,不可仅凭症状自行判断用药。
治疗与自我护理
呼吸道感染需结合感染类型和症状轻重科学治疗,同时做好自我护理,才能促进康复。
科学治疗
先明确感染类型。症状轻(轻微咽喉干痒、鼻塞流涕,无发热或低热),多为鼻病毒感染,无需服用抗病毒药,主要采取休息、补水缓解;若高热不退、咽喉剧痛、咳嗽加重或呼吸困难,需及时就医,通过血常规、病毒检测明确类型后,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症状较重时,医生可能建议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但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用药;咳嗽影响生活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用止咳药(有痰咳嗽避免滥用,以防痰液滞留加重病情);伴细菌感染(如黄脓痰、白细胞升高)时,需用抗生素。
自我护理
保证休息 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劳累。
调整饮食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果(如梨、苹果、菠菜)补充维生素,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保持咽喉湿润 每天摄入2000毫升温水,可保持咽喉黏膜湿润,促进毒素排出,不喝含糖饮料、咖啡、浓茶。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调至50%~60%,或每天用淡盐水漱口3~4次,清洁咽喉、减轻炎症。
避免刺激 不吸烟、不饮酒,少大声说话或长时间说话。
如何科学预防
结合秋季呼吸道感染特点,以下四点预防建议,可帮助降低感染风险。
做好个人卫生
勤洗手:外出回家、饭前便后、咳嗽及打喷嚏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20 秒以上,无洗手条件时用含酒精免洗手消毒剂;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用过的纸巾需丢弃,不随意摸口鼻、眼睛。
改善室内环境
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选上午10 点或下午3点,避开雾霾、风沙天);室内温度保持22℃~24℃,湿度50%~60%,用加湿器时定期清洗;定期打扫卫生,减少灰尘、过敏原。
增强自身免疫力
规律作息,不熬夜;饮食均衡,多吃蛋、奶、瘦肉、豆制品及新鲜蔬果,少吃辛辣、高糖高盐食物;适当户外锻炼(如散步、慢跑),避免过度运动,运动后及时补水。
减少暴露风险
高发期尽量不去商场、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必须去时戴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外科口罩(正确佩戴,覆盖口鼻下巴);与有咳嗽、打喷嚏症状者保持距离,家人患病后及时隔离,做好室内通风消毒。●韩淑华 王倩
丨来源:青橙融媒综合《家庭医生报》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张英
丨审核:王伊蕾
来源:呼和浩特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