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要光听个结果,大概跟听天气预报说明天晴天一样,内心毫无波澜。
临沂农发夺冠了。
行,这事儿算尘埃落定。
你要光听个结果,大概跟听天气预报说明天晴天一样,内心毫无波澜。
但在济南融创茂那个巨大的玻璃罩子底下,为这碟醋包的这顿饺子,可比冠军归属有嚼头多了。
决赛终场哨响前那几秒,空气是凝固的。
我敢打赌,连旁边星巴克里磨豆子的机器都停了。
滨州永利的小伙儿,眼睛里全是血丝,那种累到极限又被肾上腺素顶着的亢奋,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味儿。
可篮球这玩意儿,有时候真就不讲道理。
临沂农发最后一攻,球出手,划出一道不太讲理的弧线,然后,唰——空心入网。
世界瞬间被两种声音劈开:一半是山呼海啸,一半是死寂。
魔幻,太魔幻了。
一个省级三人篮球联赛的总决赛,居然打出了NBA抢七的味道。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卖衣服、卖包包、卖奶茶的商场中庭。
你敢信?
上一秒还在为了一记绝杀球喊破喉咙,下一秒就得侧身给一个拎着购物袋的大妈让路。
这种感觉,就像在蹦迪的时候,DJ忽然切了首《二泉映月》,错位,但该死的上头。
咱们得掰扯掰扯,这帮人到底图个啥,非要把篮球场搬进商场里?
主办方管这叫“三进”模式,说得文绉绉的。
说白了,就是一场蓄谋已久的“绑架”。
把你这个压根不看球的潜在用户,直接“绑”到赛场边上。
你本来是来买双鞋的,结果一抬头,嚯,一群一米九的壮汉在你头顶上飞来飞去。
好奇心害死猫,也能让你心甘情愿地站那看半小时。
这就是“体育+消费”这碗迷魂汤的厉害之处。
场边围挡上,东鹏特饮、豪爵摩托的logo比球员身上的汗珠还密集。
体育彩票的摊位前,刚看完球的大爷,觉得自己篮球之魂燃了,立马就想刮两张试试手气。
主办方把这叫“延伸赛事价值链”,我管这叫“精准收割”。
把赛场的人气,当场变现。
这生意经,念得是真不赖。
可问题也来了。
当篮球沾上了铜臭味,它还纯粹吗?
当球员的每一次突破,都可能成为某个品牌广告的背景板,这比赛的性质是不是就变了?
我旁边一哥们儿就一直在嘀咕:“这哪是打球,这是给资本家当气氛组呢。”
这话糙,但理不糙。
不过换个角度想,这帮打成人组的哥们儿,有几个是靠篮球吃饭的?
他们可能是某个公司的程序员,某个学校的体育老师,甚至是某个烧烤摊的老板。
白天,他们是“张工”“李老师”“王老板”;到了晚上,脱下工服换上球衣,他们才是自己。
对他们来说,有这么一个聚光灯下的舞台,有观众,有赞助,能让他们那点无处安放的荷尔蒙有个出口,这事儿本身,就已经功德无量了。
你总不能指望他们一辈子“为爱发电”吧?
情怀不能当饭吃,但赞助商的能量胶,是真能顶饿。
所以,这事儿的本质,是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易。
商场需要人流,品牌需要曝光,球员需要舞台,球迷需要热闹。
皆大欢喜。
至于纯粹不纯粹,这年头,谁还跟钱过不去呢?
再说说这比赛本身。
7天,120多场,简直是高强度的“篮球大逃杀”。
从十几岁的青少年组,到二十出头的大学组,再到经验老到的成人组,整个山东篮球的生态,就像一幅画卷在你面前慢慢展开。
那些青年队的小孩,打球全凭一股子愣劲儿,不合理,但好看。
大学组呢,开始讲究战术配合了,有了点章法,但少了点野球场上的匪气。
最过瘾的,还是最后这帮“老炮儿”们的对决。
三人篮球这东西,节奏快得让人窒息。
它不像五人制,有教练在场边画战术板,有暂停让你喘口气。
上了场,就三个人,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攻防就得起来。
这玩意儿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默契和球商。
十分钟的比赛,感觉像跑了一场半马。
每一次攻防,都是一次赌博。
看台上的人紧张,场上的人,估计心率都得奔着两百去了。
所以,当这个为期一周的篮球嘉年华落下帷幕,临沂农发捧起奖杯的时候,我们到底在庆祝什么?
是一个冠军的诞生吗?
是,但又不全是。
我们庆祝的,可能是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还有这么一群人,愿意为了一个纯粹的热爱,在商场里拼个你死我活。
我们庆祝的,可能是体育终于肯放下身段,真正地走到我们身边,而不是永远待在那个冷冰冰的体育馆里。
当然,这场狂欢过后,留下的也不全是赞美。
商业的过度介入,会不会让未来的比赛变味?
把高强度的竞技体育放在人声鼎沸的公共空间,对运动员来说,究竟是激励还是干扰?
这些都是需要打个问号的。
不过,那又怎么样呢?
至少,这个礼拜的济南,因为篮球,变得有点不一样了。
这就够了。
至于那个冠军奖杯最后被谁拿走了,说真的,过两个月,可能就没几个人记得了。
但那个在商场里,伴随着特卖会的广播声投进的绝杀球,可能会在很多人的记忆里,留上那么一小会儿。
这就叫,人间烟火气。
来源:球会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