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人口老龄化进入“深度攻坚期”,养老改革的核心诉求已从“解决资金缺口”转向“满足多元品质需求”。社科院郑秉文教授提出的养老改革方案,曾因精准破解“基金可持续”与“城乡公平”两大早期核心矛盾,成为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撑。但如今,这一方案却逐渐“褪去热度”——并非理论
当人口老龄化进入“深度攻坚期”,养老改革的核心诉求已从“解决资金缺口”转向“满足多元品质需求”。社科院郑秉文教授提出的养老改革方案,曾因精准破解“基金可持续”与“城乡公平”两大早期核心矛盾,成为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撑。但如今,这一方案却逐渐“褪去热度”——并非理论失效,而是养老需求的迭代与改革场景的复杂化,让聚焦单一目标的框架难以适配当下“系统攻坚”的现实挑战。
一、方案的历史价值:精准破局早期养老困境
郑秉文方案的核心贡献,在于直面多年前养老领域最紧迫的“生存性危机”,为改革锚定了清晰靶心。2019年,社科院《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预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或将在2035年耗尽,“钱够不够花”成为全社会焦虑的焦点。针对这一危机,方案将“保障基金财务可持续”作为首要目标,提出三大关键举措: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建立跨省基金调剂制度、探索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这些思路迅速转化为改革实效:2022年全国统筹正式落地,2023年跨省调剂资金超2400亿元,为辽宁、黑龙江等老龄化重灾区“输血”;延迟退休试点稳步推进,为基金池注入长期活力。最新数据显示,基金枯竭预测年份已从2035年推迟至2044年,这8年“缓冲期”的争取,正是方案价值的最佳印证。
同时,方案也敏锐捕捉到城乡养老的“结构性鸿沟”。2023年数据显示,城镇职工人均月养老金超3000元,而城乡居民人均月养老金仅188元,后者90%依赖财政补贴,制度属性更接近“养老津贴”。为此,方案提出“以经济发展夯实财政基础,逐步提升农村养老金水平”,为统筹城乡体系提供了理论路径,在当时城乡矛盾突出的背景下极具现实意义。
二、“退热”的核心原因:需求升级与框架局限的错位
进入2025年,养老问题已从“资金够不够”“差距大不大”的单一命题,升级为“服务优不优”“群体适配性强不强”“政策落地实不实”的系统工程。郑秉文方案聚焦“资金与城乡公平”的单一框架,难以覆盖这些新需求,局限性随之凸显。
1. 需求从“领钱”到“享服务”:服务维度的缺失
郑秉文方案始终围绕“资金层面”展开,却未覆盖养老服务的巨大供给缺口。如今,我国60岁以上老人中,超1.9亿人患慢性病需长期护理,4000万失能半失能群体面临“护理难、费用高”困境,空巢老人占比超50%需精神慰藉。单纯提高养老金,已无法解决这些“品质型痛点”。
一位农村失能老人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即便养老金从188元提至300元,每月数千元的居家护理费仍是“天文数字”;城市老人即便手握3000元养老金,若周边没有医养结合机构,突发疾病时仍会“就医无门”。当公众关注点从“能不能拿到钱”转向“钱能不能兑换成服务”,仅谈资金的方案自然难以引发共鸣。
2. 公平从“城乡统筹”到“群体适配”:细分需求的遗漏
方案提出的“城乡公平”思路,侧重通过财政补贴缩小待遇差,却未回应群体分化带来的“个性化公平”需求。如今,2亿灵活就业人员面临“无单位缴费、缴不起高额保费”的困境;外卖员、主播等新业态从业者因流动性强,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困难;4000万失能老人期待的长期护理保险,仅在49个城市试点。
这些需求早已超越“城乡二元框架”:灵活就业人员需要“低缴广覆盖”的专属产品,而非单纯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失能老人需要护理保险与基本养老的衔接机制,而非统一待遇上调。方案未能针对性回应,现实指导力自然减弱。
3. 改革从“提方向”到“抓落地”:执行细节的空白
方案提出的延迟退休、全国统筹等举措虽具方向性,却缺乏可操作的落地细则。例如,延迟退休如何兼顾重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全国统筹后,老龄化严重的东北与劳动力流入的东南沿海,基金调剂比例如何确定?某省份曾尝试推进养老金“翻倍计划”,却因未明确省市财政分担比例,导致贫困县无力承担,最终政策“难产”。
即便郑秉文在2025年博鳌论坛补充“完善个人养老金产品、提高收益率”的思路,仍聚焦资金增值,未触及服务供给、群体适配等落地细节,难以改变方案的整体局限。
三、攻坚期的改革新路径:从“单一聚焦”到“系统协同”
郑秉文方案的“退热”,本质是养老改革进入新阶段的必然结果。当前,多地探索的“资金+服务+群体”协同模式,正为攻坚期改革提供新方向——既延续方案核心目标,又弥补其局限性。
在资金与服务联动上,山东推动乡镇卫生院增设“养老护理区”,配备针灸、推拿等中医药服务,实现“看病+养老”一站式解决;国家医保局加快长期护理保险顶层设计,已出台13项配套措施,计划2027年全民覆盖,让资金真正“转化为服务”。
在群体精准适配上,浙江推出灵活就业人员“月缴型”职工养老保险,缴费随收入调整;江苏试点“长护险与医保合并缴费”,降低失能老人参保门槛;深圳允许用个人养老金账户补缴职工养老保险,解决新业态从业者难题。
在资金增值安全上,个人养老金产品已近1000款,涵盖储蓄、基金、保险等品类,且收益率均为正值,既拓宽资金来源,又提升账户吸引力。
结语
郑秉文方案的历史价值不应被否定——它成功为养老改革“止血续命”,奠定了攻坚基础。其“退热”恰恰说明,养老改革已从“生存保障”迈入“品质提升”阶段。未来的改革,需在延续“财务可持续”与“公平性”的基础上,精准对接服务需求、覆盖群体差异、细化落地细节,方能拿出“接地气、暖人心”的方案,让亿万老人不仅“老有所养”,更能“老有所护、老有所安”。
来源:乖巧叶子nrKN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