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秋分时节,昼夜等长,秋意渐浓。随着气温下降、草木渐黄,不仅我们的肠胃容易因受凉“闹脾气”,情绪也可能悄然“降温”。为了让大家在这个季节既拥有舒适的肠胃,又能保持愉悦的心情,这份涵盖消化与情绪养护的秋分健康指南请收好。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秋分时节,昼夜等长,秋意渐浓。随着气温下降、草木渐黄,不仅我们的肠胃容易因受凉“闹脾气”,情绪也可能悄然“降温”。为了让大家在这个季节既拥有舒适的肠胃,又能保持愉悦的心情,这份涵盖消化与情绪养护的秋分健康指南请收好。
秋分护肠胃
别让“着凉”成胃肠“罢工”导火索入秋后,消化科门诊中因“着凉后胃肠不适”就诊的患者日渐增多。不少人困惑,明明没吃坏东西,却突然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其实,秋季着凉易伤胃肠,背后藏着多重原因。
胃肠“怕凉”的三大诱因
1.胃肠道怕冷
气温骤降时,腹部受凉会导致胃肠道血管收缩、蠕动紊乱,引发腹痛、腹泻。
2.免疫力下降
换季时身体免疫力容易下滑,肠道菌群失衡,病毒和细菌就趁机而入,比如诺如病毒。
3.饮食习惯“添乱”
火锅、烧烤、冰饮……冷热交替的刺激,再加上腹部保暖不足,胃肠负担更重。
着凉后常见的不适表现
腹部隐痛、腹胀,热敷后可缓解;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溏或水样;恶心、反酸,有时伴随轻度呕吐;食欲下降,整个人没精神。如果症状超过3天,或出现发热、便血、严重脱水,一定要及时就医!
如何科学应对?
1.保暖护腹
注意增减衣物,尤其护好腰腹;着凉后可用热水袋热敷(40℃左右)。
2.饮食调养
暂时少吃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多吃小米粥、山药粥、蒸苹果等易消化食物。
3.谨慎用药
轻度腹泻不必急用止泻药,可适当补充益生菌;症状严重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切勿滥用抗生素。
4.预防为主
勤洗手、生熟食分开、规律饮食、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提升胃肠抵抗力。
秋分调情绪
驱散“秋愁”,让心情“回暖”秋分后,不少人会莫名陷入低落:提不起劲、睡眠变浅、食欲波动。其实,这并非“敏感”,而是与季节变化相关的生理反应,只要科学调节,就能让情绪“回暖”。
秋分情绪波动,不是“敏感”是生理反应
很多人觉得“秋天心情不好是自己太敏感”,其实这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一是光照减少。秋分后日照缩短,会降低大脑中调节情绪的“血清素”水平,让人易低落;同时刺激“褪黑素”分泌增多,白天也昏沉,加重情绪沉重感。
二是环境暗示。草木凋零的“萧瑟感”,易让人联想到“失去”,尤其近期有压力的人,更易将环境“冷”转化为内心“愁”。
三是生活节奏变缓。气温下降使户外活动、社交减少,而互动和运动是情绪“正向反馈”的来源,减少后低落感易趁虚而入。
需明确:这种波动多是轻度、暂时的,与抑郁症不同,不会严重影响生活,适应季节或调整方式后会缓解。
5个简单方法,帮情绪“回暖”
面对“情绪小感冒”,试试这5招:
1.多“追光”,给情绪充电
每天保证30分钟户外光照,比如早出门散步、午休晒太阳;阴天户外光也比室内强,能刺激血清素。没时间的话,用“全光谱灯”早晚各照20分钟,调节激素。
2.温和运动,激活“快乐激素”
避免剧烈运动,选快走、慢跑、瑜伽、八段锦等,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运动分泌的“内啡肽”能直接缓解低落,还能改善睡眠,形成“情绪-睡眠”良性循环。
3.吃“暖情绪”的食物
饮食宜温润:多吃深海鱼、核桃等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稳定神经递质;多吃粗粮、菠菜等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避免疲惫烦躁;适量吃南瓜、红枣等天然甜味食物,带来愉悦感。少喝浓茶咖啡、少吃生冷食物,避免影响睡眠和脾胃。
4.造“小确幸”,对抗萧瑟
在家摆绿萝、秋海棠等绿植,或插桂花、菊花,用生机和香气愉悦感官;每天留10分钟做小事——读文段、听音乐、泡热饮,微小快乐能积累成抗低落的能量。
5.别憋情绪,学会“释放”
别觉得“秋愁说出来矫情”,找信任的人聊两句,哪怕吐槽“没精神”;不想倾诉就写“情绪日记”,梳理感受后会发现“没那么糟”。
出现这些信号,要及时求专业帮助
若以下情况持续超2周,可能不是“秋愁”,需就医:情绪低落、绝望,对所有事失兴趣;睡眠严重异常(失眠早醒或睡10小时仍累);食欲大幅变化(厌食或暴食);注意力难集中,影响生活;自我否定、有伤害自己的想法。此时不必害怕,及时到正规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医生会通过专业评估判断情绪问题的性质,给出科学的干预方案。记住,寻求帮助不是“软弱”,而是对自己情绪健康的“负责”。
秋分既有草木凋零的萧瑟,也有稻田金黄、桂花飘香的丰收喜悦。呵护好肠胃,调节好情绪,才能在这个时节真正感受“平分秋色”的美好,实现身心双安。愿每个人都能在秋分时节,与健康相伴,与美好同行。
撰稿:消化内科 精神科
图片:AI生成
编审:党委宣传部(宣传中心) 邵蕊菁
责编:党委宣传部(宣传中心) 王 斌
来源:北大医院太原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