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2日,在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吴桥杂技博物馆内,工作人员正在布展;在东方杂技城内,来自多个国家的杂技团正在紧张彩排;在吴桥县委社会工作部会议室中,杂技节青年志愿者正在进行第10期岗前培训……
杂技盛典 荣归故里
记者 杨金丽 魏志广 通讯员 许晓峰
金秋的吴桥,空气中弥漫着兴奋与期待。
9月22日,在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吴桥杂技博物馆内,工作人员正在布展;在东方杂技城内,来自多个国家的杂技团正在紧张彩排;在吴桥县委社会工作部会议室中,杂技节青年志愿者正在进行第10期岗前培训……
“特别累,但同时又很亢奋,好像迎接久未回家的亲人一样。”在吴桥杂技博物馆参与布展的张彦广告诉记者。这位吴桥杂技文化学者的话道出了许多吴桥人的心声。
经过近40年的等待,以“吴桥”命名的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以下简称杂技节),今年终于实现了主体活动首次在“杂技之乡”吴桥举办,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回家”。
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学生正在东方杂技城彩排本届杂技节参演节目。
漫漫归途:从外地办节到荣归故里
“杂技节要回家了!这是吴桥的大事,也是杂技人的盛宴!”吴桥杂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桥县杂技家协会主席于金生激动地说。他说,自己多次以省、市政协常委的身份,提出“让吴桥杂技节回吴桥”的提案。而今,这一心愿终于实现了。“我要拿出自己杂技团最好的杂技、魔术、马戏节目,参加这届吴桥杂技节展演活动!”
于金生的肺腑之言道出了很多吴桥人的心声。
吴桥杂技节创办于1987年,在石家庄举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河北省文联主席边发吉说:“上世纪80年代,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全国各地纷纷创办特色节庆活动。河北作为文化大省,亟须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吴桥,这个被誉为‘中国杂技之乡’的小城,成为不二之选。”
吴桥杂技节很快成为国际杂技界公认的顶级赛事,与法国“明日与未来”国际马戏节、摩纳哥蒙特卡罗国际马戏节并称“世界三大杂技赛场”。然而,杂技节虽声名远播,却长期未能“回家”。杂技节举办之初,一位法国观众曾专程飞抵北京后打车直奔吴桥,却发现当时的杂技节在石家庄举办。这个小插曲既说明了“吴桥”在国际杂技界的知名度,也折射出吴桥杂技节没能在吴桥举办的遗憾。
而今,吴桥杂技节早已完成了从地方性节庆到国际性艺术盛会的蝶变。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吴桥杂技节正式升格为国家级艺术节;2009年,杂技节首次在沧州设立分会场;2015年,杂技节首设石家庄、沧州双主会场,闭幕式在沧州举行;2023年杂技节闭幕式首次在吴桥举行;今年,杂技节主体活动首次在“杂技之乡”吴桥举办,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回家”。
厚积薄发:硬件升级奠定“回家”路
“早年吴桥的硬件设施无法满足举办国际性艺术节的需求。宾馆、剧院、交通都不够完善。”边发吉说,吴桥杂技节今年回到了故土吴桥,可谓水到渠成。
近几年,吴桥先后建设起吴桥云瑧金陵杂技酒店、吴桥杂技博物馆、吴桥东方杂技城等硬件设施,可以满足世界标准杂技表演需求和国内外游客住宿餐饮需求。产业业态的不断丰富和交通路网的进一步优化,让吴桥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办节承载力不断提升,为杂技节“回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9月22日,记者来到新开放的吴桥杂技博物馆。博物馆建筑群恢宏大气,颇具中式美学风格,与江湖大剧院南北相望。在吴桥杂技文化艺术展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最后阶段的布展。“为了把吴桥杂技艺术更好地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我们精益求精,每个细节都用心打磨。”张彦广说,博物馆运用科技手段,全方位展示吴桥杂技的厚重历史和璀璨文化,让海内外游客记住吴桥、记住杂技。
在东方杂技城,记者看到,这里正在进行细致的外围绿化,而国内及俄罗斯等国家的杂技团正在剧场内彩排。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副校长王洋介绍,东方杂技城是本届杂技节的主场馆,以圆形为空间形态,形成“天圆地方”的布局理念。杂技城拥有2000多个三面分布无死角的座位,舞台高达20米,舞台上空有20吨承重横梁,可保障高空杂技表演及各类演出的需求。“这是河北省首个杂技大剧场,既能满足杂技节演出的需要,还能兼顾学校的日常教学实训。”
在吴桥杂技博物馆,志愿者正在串词讲解。
同心筑梦:全城动员迎接杂技盛典
每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举办期间,都会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杂技团体角逐金、银、铜狮奖,参赛节目代表着当今世界杂技的最高水平。杂技节期间,主办方还将举办国际马戏论坛、杂技演出洽谈会和杂技艺术展览等活动。吴桥倾全城之力,喜迎吴桥杂技节“回家”。
为了服务好这届杂技节,吴桥组建了251人的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在礼仪规范、场馆引导、应急处置等方面进行专业培训。志愿者将参与到本届杂技节活动中,还将在吴桥杂技博物馆、东方杂技城、杂技大世界及酒店、停车场等14个点位进行志愿服务。
“我们要以最好的状态,迎接世界各地宾朋的到来。”志愿者杨佳凝说。吴桥县委社会工作部“两新”工委专职副书记杨蒙雪表示:“志愿者的形象代表着吴桥的形象,我们要通过文明、专业、高素质的服务,给世界人民留下‘美丽吴桥’的印象。”
在吴桥杂技大世界“鬼手居”剧场,刚刚表演完“三仙归洞”的杂技演员王立刚欣喜地说:“杂技节‘回家’,这是我们杂技人盼了多少年的事啊!”他说,到时候,他会陪父亲、80岁高龄的吴桥杂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鬼手”王保合观看杂技节开幕式。“父亲早就盼着这一天呢!”他说。
在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师生们正在训练厅加紧训练,全力备战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王洋介绍,学校30多名杂技学生参与本届杂技节的演出,刚刚从俄罗斯尼古林国际杂技艺术节上获得金奖的节目《凌云志——双人钢丝》也将亮相本届杂技节。两位载誉归来的小演员张浩、李天梦丝毫不敢松懈,依然在加紧训练。一场训练结束,李天梦擦擦头上的汗说:“没想到我们小小年纪就能见证杂技节‘回家’的重要时刻!”
记者行走在吴桥的大街小巷,处处能感受到当地老百姓对杂技节“回家”的热切期盼。在东方杂技城外,一位正在参与建设的当地妇女喜气洋洋地说:“一想还能为杂技节出力,心里真高兴哩!”
东方杂技城临水而建,壮美大气。
共创未来:从文旅兴县到走向世界
杂技节“回家”的深层意义,远超一场节庆。
近年来,吴桥推动“杂技+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实施“文旅兴县”战略。作为全国第一批4A级景区,截至8月31日,吴桥杂技大世界今年以来共接待游客62万人次,同比增长23%。文旅产业正成为县域经济新支柱。借助办节契机,吴桥打造了游乐城、博物馆、剧院、学校、酒店等多业态的杂技主题综合产业园区,形成了“学—住—游—玩”杂技融合产业链条。与此同时,吴桥做活做火杂技演艺项目,推动杂技“走出去”、产业“引进来”。在杂技节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吴桥杂技艺人在国际舞台上创造更大价值。“现代马戏大王”于金生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他是土生土长的吴桥人,多年来致力于杂技创新与变革,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杂技演员进行交流与合作。在他的杂技团里,外国演员的人数远超中国演员。从家乡闯到世界,再从世界回归故土,他说,自己最难忘的永远是起点、是故乡。
38年前,年轻时就曾享誉欧洲的杂技老艺人,时年86岁的史德俊从吴桥赶到石家庄观看首届杂技节演出。他老泪纵横地说:“能在咱们河北的大地上看到世界最高水平的杂技表演,这不是做梦吧?”
38年后,吴桥人可以自豪地说:杂技节,真的“回家”了!这不仅是一个节庆的回归,更是一种文化的自信与传承,一个面向未来的新起点。
“回到吴桥的杂技节,不该只是一场‘回家的庆典’,更要成为‘走向未来的起点’。”边发吉说,要让杂技艺术在“杂技之乡”吴桥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历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获奖名单
第十二届
金狮奖
中国杂技团《圣斗·地圈》
朝鲜平壤国家杂技团《空中顶技》
朝鲜平壤国家杂技团《空中浪桥飞人》
银狮奖
武汉杂技团《立绳》
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草帽》
吴桥杂技大世界《鼓韵》
辽宁杂技团《敦煌焕》
德国“艺术家”演艺公司《爬杆》
法国马戏艺术家《小钢丝》
古巴国家马戏团《大跳板》
加拿大马戏艺术家《旗人——单杆技巧》
铜狮奖
哈萨克斯坦国家马戏团《“白鸟”——空中飞人》
加拿大马戏艺术家《滚圈》
美国火鸟艺术制作公司(选派)《倒立技巧》
蒙古国家马戏团《四人柔术》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马戏团《高空钢丝》
墨西哥朱里奥·雷弗累多·卡底那斯选派《三人技巧》
俄罗斯AG工作室(选派)《滑稽——卡米拉和西蒙》
德国“艺术家”演艺公司(选派)《球——手技》
美国视觉艺术公司《阿瑟·特雷兹——艺术魔术》
美国火鸟艺术制作公司(选派)《对手技巧》
吴桥职教杂技艺术学校《环之舞》
第十三届
金狮奖
朝鲜平壤国家杂技团《空中飞人》
俄罗斯莫斯科尼古灵马戏团《大跳板》
河北省杂技团《行车蹬人》
银狮奖
越南胡志明市马戏团《男子双人技巧》
中国杂技团《摇摆高拐》
吴桥杂技团《灵性——单车手技》
俄罗斯马戏艺术家《滑稽——安东和维克特》
美国火鸟艺术制作公司《柔术射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杂技团《魂——倒立技巧》
铜狮奖
加拿大马戏艺术家《双人技巧》
美国马戏艺术家《双人吊子》
德国艺术家演艺公司《金色时代——空竹》
蒙古玫瑰艺术制作公司《女子柔术》
澳大利亚马戏艺术家《绳上技巧》
法国拉格纳彻演艺公司《车绳技巧》
白俄罗斯马戏艺术家《空中飞杠》
德国艺术家演艺公司(选派)《双人爬杆》
上海杂技团、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幻影——软钢丝》
从江湖表演到杂技产业
曹艳忙
吴桥是驰名中外的“中国杂技之乡”,民谚“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生动展现了杂技艺术的全民普及程度。2006年,吴桥杂技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集江湖文化城、运河人家美食街区、主题剧场群于一体的综合型文旅综合体。
吴桥杂技大世界通过场景再造与体验升级,推动传统杂技文化向现代转化。吴桥杂技演艺经历从市井卖艺到剧场艺术的转型升级,传统技艺通过系统性挖掘和创新编排,实现了艺术价值的飞跃。比如,“三仙归洞”魔术源于传统“仙人摘豆”,经王保合父子两代传承,发展为使用海绵球和双碗的标志性演艺品牌。
2006年以来,吴桥先后有76名杂技艺人被评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比如,李亮作为“上刀山”第五代传承人,6岁开始习艺,如今带领孩子从基本功练起,践行“练功得练,等哪天要用时,随时都能拿得出手”的家训。
吴桥杂技产业核心竞争力在于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多年来为吴桥输送了大批优秀杂技人才。
吴桥杂技积极“拥抱”数字技术,推出“AI视界 魅力吴桥”短视频大赛,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路径。吴桥杂技正从技艺输出向文化品牌输出转型,国际化战略成效显著。吴桥杂技产业已突破传统演艺边界,正通过“杂技+”模式激活区域经济。比如,依托“一村一品”,发展杂技道具制作专业村,赋能乡村振兴。
各级政府重视吴桥杂技文化,形成多层次政策支持网络,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沧州市积极推进国家级武术与杂技文化(沧州)生态保护实验区申建工作,吴桥设立杂技艺术发展专项资金,助力杂技发展。
来源:沧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