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本是一位知名博主,罗永浩在微博吐槽西贝菜品“全是预制菜还卖天价”,然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应,声称西贝都是现做,不要凭空污人清白,并开放后厨自证,不料意外暴露更多问题。
任谁也没有想到,这场由预制菜引发的风波,居然能够将这么多大人物卷进来,让无数吃瓜网友吃了个饱。
原本是一位知名博主,罗永浩在微博吐槽西贝菜品“全是预制菜还卖天价”,然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应,声称西贝都是现做,不要凭空污人清白,并开放后厨自证,不料意外暴露更多问题。
厨房无明火设备,烤鱼为保质期18个月的冷冻品,儿童餐西兰花保质期长达24个月,这场“自杀式公关”让西贝营业额暴跌,逼得贾国龙最终于9月15日公开道歉。
事情到此原本就该结束了,但万没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有重量级人物加入了战场。
9月12日,于东来突然发文力挺西贝,称其与海底捞是“能让消费者安心吃饭的地方”。
这位于东来就是鼎鼎有名的大超市胖东来的创始人,他一向有“良心企业家”的美称。
更令人错愕的是,在西贝问题被实锤后,于东来非但未收敛,反而于9月15日连续两次发声,呼吁公众“不要毁掉企业”,一时间众议哗然。
罗永浩得知后,也很吃惊,委婉劝其“勿蹚浑水”,但于东来坚持扮演“和事佬”,甚至喊话罗永浩“理解西贝”。
9月17日,又有新人物入场,考研数学名师汤家凤发布视频,直接批评于东来。
他首先肯定胖东来的商品质量与服务,随后话锋一转:“消费者购买商品,不等于认同企业家的价值观。”他强调,企业家的核心标准应是“是否真正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视频两小时内点赞破百万,话题阅读量超50亿,搞得于东来有些下不来台。
多数网民认同汤家凤的观点,认为于东来“错把商业成功当作道德优越感”。社交媒体上,“买商品≠认三观”成为热门标签,有网友调侃:“我去胖东来买韭菜盒子,难道还要接受老板的韭菜哲学?”
事情变得更加有趣,不知是哪里来的好事者,居然翻起了旧账。
近期国内上演了一部新电影《731》,讲述了抗战期间,东北沦陷,日本派遣代号“731”的部队在中国土地上抓人做人体实验。
这是一部反映人民苦难的电影,很多人评价很高,恰好于东来也经营着影院,便有人建议他对此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但于东来却表示要“传播美好而非仇恨”。
当时人们没太在意,现在此事又被人翻了出来,批评这是“淡化历史”,有些网友评论,说于东来似乎将顾客的喜爱当成了“免死金牌”。
当然也不是说,观众不能对电影本身提出任何批评,事实上,一些观众看完电影后,确实提出了一些诸如,电影脉络不够清晰,情节连贯性不够强等原因,这些应该算作宝贵的意见,但于东来的言论似乎确实有些问题。
部分网友质疑汤家凤作为教育界人士批评餐饮业是“跨界蹭热度”。但支持者反驳,汤家凤历来敢言:曾批评盲目追星、质疑考研成绩造假,其观点始终围绕“公众责任”这一核心。有网民总结:“汤老师像班上那个较真的学习委员,可能不讨喜,但往往一语中的。”
争议焦点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企业的知情权保障,对比人均20元的“米村拌饭”(明示预制菜)与百元儿童餐的西贝,网友愤怒于“高价低质”与“信息不透明”。
事实上,去年市场监管总局已要求餐饮企业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但西贝似乎并未做到。
于东来的翻车揭示了一个深层规律: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不等于对创始人价值观的无条件接纳。
正如网民所言:“我们可以夸胖东来的商品,但不必夸于东来的每一句话。” 公众人物跨界发言时,需警惕“能力陷阱”——将专业领域的成功经验盲目套用于其他领域。
事件体现了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的易变性:西贝从“国民餐厅”到“众矢之的”仅用三天,于东来从“良心企业家”到“翻车典型”不过一周。
这种快速反转背后,是消费者权利意识的觉醒——他们不再满足于“人设营销”,而是要求真实的透明度与尊重。
多位专家呼吁建立更细致的预制菜标识制度,例如按加工程度分为“即配”“即烹”“即食”等级别,让消费者一目了然。西贝事件后,已有餐饮企业主动在菜单标注“预制菜”比例,被视为危机中的积极转变。
危机危机,危中有机,若能通过这一事件,彻底改变预制菜现状,让老百姓吃的放心,倒也算是功德一件。
胖东来曾因“员工福利”“顾客至上”被奉为神话,但此次风波暴露其模式局限性,过度依赖创始人个人魅力,缺乏制度化的价值观传递机制,一旦个人出了问题,又该何去何从呢?
汤家凤的介入让事件超越商业范畴,成为一堂“消费者主权”公开课,网民开始区分“产品认可”与“价值观认同”,拒绝非此即彼的二元判断。
正如某高赞评论所言:“我可以明天继续去胖东来购物,同时反对于东来关于西贝的言论——这本就是正常社会的常态。”
于东来的“翻车”并非偶然,而是新媒体时代公众人物与消费者关系重构的必然。当企业家光环遭遇理性消费的审视,当情感营销碰上信息透明的诉求。
消费者要的不只是好商品,更是知情权和选择权,企业真正的“良心”,不在于创始人的言论,而在于每份产品中的真诚对待。
汤家凤的“冷水”或许刺耳,但在流量与情怀交织的舆论场,唯有剥离滤镜、回归常识,才能找到商业与价值观的平衡点。而于东来面临的挑战,也是所有企业的共同课题——如何在不完美的市场中,守住那份最初的“透明与实在”。
参考信源:
于东来再发声——2025-09-15鲁中晨报
来源:周律鸣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