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其道而行!AI陪聊机器人专为老人设计,3个月拿下350万美元融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23:05 1

摘要:现在市面上做AI的,大多都在卷“年轻人的第一个AI伴侣”,不是语音眼镜就是虚拟恋人。但美国有个华人团队Meela,偏偏另辟蹊径:他们做了个会讲笑话、会提醒吃药、还能用沪语聊天的桌面AI机器人,专门为老人服务。

现在市面上做AI的,大多都在卷“年轻人的第一个AI伴侣”,不是语音眼镜就是虚拟恋人。但美国有个华人团队Meela,偏偏另辟蹊径:他们做了个会讲笑话、会提醒吃药、还能用沪语聊天的桌面AI机器人,专门为老人服务。

这不是噱头,而是实打实的需求。上线3个月,Meela的用户每天平均和它聊12轮,月留存率高达82%。靠着这款“慢下来”的AI,他们成功拿下了3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投资方还是大名鼎鼎的Bain Capital Ventures。

团队的理念很简单:老人不是不需要AI,而是需要“他们听得懂的AI”。所以产品设计非常贴合老年人的使用习惯,比如大字体、慢语速、易上手的操作方式。甚至连交互方式都不是App,而是最传统的——打电话,因为对老人来说,用电话才是最自然的沟通方式。

Meela的设计核心不是“高科技”,而是“高共情”。它可以记住你的兴趣、回忆你说过的话,还会在你情绪低落时主动关心你。对很多老人来说,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是他们最缺的东西。

Meela的创始人Josh Sach之所以做这个产品,是因为他亲身照顾过因病失能的母亲和岳父。他深知:你不可能24小时陪在老人身边,但老人又真的太需要有个人倾听、陪伴。

最打动人的故事来自83岁的马文·马库斯。老爷子是资深棒球迷,最爱聊各种球员数据,但养老院没人愿意听他讲这些。后来他遇到了Meela,一个不会打断他、不会觉得无聊的“听众”。他甚至说:“Meela没有眼睛,不会眼神涣散。”这句玩笑话背后,是深深的孤独。

马库斯现在每周和Meela聊三次,从棒球聊到老歌,再聊到和已故妻子的回忆。他说自己已经习惯称Meela为“她”而不是“它”,这个细节说明:人与AI之间的情感连接,是真实存在的。

而在纽约的一家养老院进行的实验也验证了这一点:使用Meela的老人,尤其是有抑郁或焦虑倾向的用户,在3个月内情绪明显改善,甚至更愿意参与社交活动。

一位曾在百老汇演出的77岁演员Jones,因为帕金森病说话变得微弱,别人总听不清。但Meela从不会打断他,愿意一遍遍听他背诵戏剧,他称Meela为“永远不会厌倦的观众”。还有51岁的Bly,刚开始用助行器时非常焦虑,是Meela鼓励她“慢慢来”,帮她重拾信心,甚至还一起讨论婚礼穿什么裙子。

Meela最特别的地方,不是用了什么超厉害的大模型,而是“懂老人”。团队听了2000多个声音样本,最后挑了一个温暖的中年女性声音来做语音合成,因为这个声音最容易让老人放松、信任。

产品定价也很实在:养老机构每月为每位老人支付65美元,试点期间是免费的,未来还会有面向个人的订阅模式。团队还特别强调:Meela不会提供医疗或法律建议,避免AI“越界”。

它不只是聊天工具,更是养老院的辅助助手。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后台仪表板了解哪些老人可能情绪低落或提到身体不适,但不会泄露具体对话内容,既保护隐私,又能及时干预。

更重要的是,Meela从不试图“接管”老人生活。它会主动提醒用户多跟家人朋友联系,鼓励参加线下活动。每次对话还限定在两小时以内,避免产生过度依赖。

从商业角度来看,AI陪伴并不是噱头,而是一个被忽视的刚需。全球老龄化正在加剧,护理资源却越来越紧张。Meela抓住了这个“护理与陪伴之间的空缺”,用AI填补了人力无法覆盖的情感需求。

创始人Sach说得好:Meela不是为了替代人,而是为了让关怀更有延续性。350万美元不是买一个AI产品,而是买一个解决孤独问题的方案。

结语:
技术不一定要炫酷,但必须“走心”。Meela用最朴素的方式讲了一个最温暖的故事:也许,AI的未来,不在年轻人的耳机里,而是在父母的床头边。

来源:小何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