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亿还不够?俄罗斯又送来压箱底厚礼,这一次中国还会接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10:31 1

摘要:PD-26核心机效率飙到91.5%,比设计值还高出0.7个百分点,台架试车直接提前半年。

“发动机先响,钱包后疼。

昨晚刷到一条短讯:PD-26核心机效率飙到91.5%,比设计值还高出0.7个百分点,台架试车直接提前半年。

评论区一水儿的“战斗民族良心”,可真正坐过俄航的老乘客心里门儿清——毛子家的数据漂亮,不代表机舱里不抖。

效率数字再好看,也得先问问口袋里的机票钱同不同意。

先别急着鼓掌,把时间线往回拨两个月。

中国商飞刚跟全球最大钛厂VSMPO-AVISMA签长单,钛材缺口一次补掉四成,明面上是“去美国化”,暗地里是把C929的体重先减下来——毕竟PD-26的涵道比拉到12:1,比长江-1000A多那一度,就是靠更肥的进气口省油。

可省下来的油钱,不一定进得了航司的账:IBA给的新估算是,PD-26单机售价比GE9X便宜三成,维护却贵18%。

一句话,买的时候笑,养的时候哭,更适合“一带一路”沿线那种“先飞起来再说”的财务模型。

更微妙的账在条款里。

俄方把碳纤维预浸料自动铺放工艺打包送来,机翼能再瘦15公斤,但合同里埋了“技术回授”——中方一旦把工艺玩出花,得回头给莫斯科交作业。

听着像学霸互抄作业,其实是把各自的短板绑在一起:俄方缺电子飞控,中方缺高温冶金。

华为昇腾的AI航电平台已经摆进C929的脑袋,正好拿来换PD-26的粉末冶金叶片。

美国商务部一巴掌把粉末冶金列入管制清单,反而帮两边把桌子拍得更响——不抱团,连试车台都凑不齐。

可供应链的“俄罗斯套娃”一层层拆下去,风险也跟着叠罗汉。

PD-26的FADEC控制芯片还是俄制,制裁一来,流片厂说关就关;俄方承诺2027年年产36台,前提是中方先付三成预付款,而中航发商发内部铁律是“零预付款”。

一边要钱升级产线,一边坚持货到付款,谈判桌下踢小腿的动静比台架上的发动机还响。

更头疼的是EASA放话:用俄制发动机的客机,想拿欧洲适航证,得多交12—18个月的安全数据“保护费”。

时间成本一摊,欧洲航司那点订单基本就算“再见”。

所以别被“48架意向”冲昏头。

俄罗斯六大航司的LOI(意向书)向来像莫斯科的天气,说变就变;真正能让C929稳住的,是珠海航展那台AEF-3500模型——35吨推力,国产大涵道比,进度条虽然慢,却是唯一能跟俄方讨价还价的底牌。

业内私下算过一笔粗账:首批C929先用PD-26把骨架飞起来,中期混装长江-1000A和PD-26,等AEF-3500成熟再逐步替换,整条时间轴被切成三段,既给国产发动机留窗口,也让俄方不敢漫天要价。

说穿了,就是“先结婚,再恋爱,实在过不下去就离”。

对乘客而言,这些弯弯绕绕最后只落在两件事:票价和安全带。

PD-26省油的那几个百分点,如果抵不过维护多出来的18%,航司大概率会把成本折成票价,悄悄塞进APP的“机建费”里;而俄制发动机向来“力大声粗”,起飞推背感足,落地那一下却常带着熟悉的“哐当”——坐过俄航的都知道,那是金属膨胀的声响,不是故障,却足够让第一次飞的人心里咯噔。

只要票价便宜五十块,很多人立马把咯噔咽回肚子,这就是市场最诚实的选择。

所以,当下一轮新闻再刷出“PD-26效率逆天”的标题,别急着点赞。

数字背后,是一整套还在谈判桌上的“中俄互相兜底”协议:用中国的航电换俄罗斯的叶片,用中国的钛材换俄方的市场,再用欧洲的适航拖延时间给国产发动机留活路。

发动机先响,钱包后疼,最后能笑着买单的,只有真正把飞机飞上天的那个人。

来源:富足苹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