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夏天的晚上。中关村的大街上静悄悄的。和晖一起骑了自行车,从清华对面的新东方一路骑过来。路边白杨夹道,地上有它们高大整齐的影子。光线不是很强,远处霓虹闪烁。
是夏天的晚上。中关村的大街上静悄悄的。和晖一起骑了自行车,从清华对面的新东方一路骑过来。路边白杨夹道,地上有它们高大整齐的影子。光线不是很强,远处霓虹闪烁。
海淀影剧院里晚场电影散场,男男女女稀疏地在往外走。
有点萧条了。自从95年底澳华电影院在双安对面落成。澳华的设备一时在全北京独占鳌头,无论是音效还是球幕,舒适与豪华更是自不待言。影院门前每晚鲜衣怒马,爆米花飘香。
双安商场的建成是九四年的事情。此前的中关村地区没什么像样的商场。那时候拥有蓝岛、赛特、燕莎的东边商情独好。
1994年西三环修通,双安、当代先后闪亮登场。引导了中关村地区伴随着根植于大学、研究所的IT等高科技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从而迅速膨胀的钱袋的走向,填补了科技新贵聚居地高档商场匮乏的空白。从此与东边平分秋色。
记得那时刚入职,每日坐在小部门由于业务迅猛发展、钱袋充足因而擅自购置的昌河微面上送货、签合同,每次经过联想桥,我和北航子弟杨司机就对未来联想翩翩,眼前天花乱坠。而那些在风中飘扬的笑话,多年后全部成真。1999年春公司在云湖度假村召开上市动员大会。祖籍河南驻马店的公司领导,扫视了黑压压的会场一眼,发出了惊世骇俗、带着口音的动员令:大家要做好跑步进入百万富翁的准备!同学们当时就笑了,只是不敢笑得太放肆,互相使着眼色。这个笑话流传了一两年,忽然成真。
二十世纪最后五年的车轮,轰隆隆地驰过北京中关村地区。在我从新东方下课晚归的那一时刻,所有的一切我都无法预见。只记得路边那些白杨,他们的影子。层层叠叠。
黄庄路口的那家麦当劳还闪耀着温馨,好像是九六年夏秋交界开的。应当是赶在九月开学季之前了。当它在建的时候,曾和朋友约好,等它开张的时候,一起去。
原来的中关村,只在海淀图书城那边有一家麦当劳,永远的人满为患,喧嚣而又快乐。
友谊宾馆。在中关村的喧嚣里坚持着田园和经典。也是中关村里屈指可数的四星饭店,另外还有三家五星。分别是首体对面新世纪和相临的西苑,以及当代旁边的燕山。
记得双安和当代是这样较劲的。先有双安,后有当代。后者据说有南方背景,发誓要从软硬两方面完胜前者。于是修建了当时独一份的购物中庭,足有三层楼高,摆上了南方才有的绿色植物,高大的棕榈(当然是假的),令人耳目一新。并且广招良才,准备大干一票。我同学服装学院高材生,曾在当年皮草设计大赛中斩获中国区第一名。于是被纳入麾下,任职女装部经理。他们领导是这样训话的:我就不信……咱们干不过那些手表厂女工(按:双安原址是北京手表厂,建成后吸纳了部分原厂职工。)前几天去西边,双安和当代各自重新装修过了,继续平分秋色不提。(编者注:当代商城2024年11月拆除改造。)
白天的中关村永远在堵车,由于公司比较近,着了急不打车骑自行车就过来了。把软件送到代理商的手上,在他们的小门脸儿里和他们聊一会儿,看他们没事的时候打游戏,到货的时候捋胳膊搬运,电话铃响了就切换成诚恳而又专业的sales。听他们在那儿举重若轻地胡喷:(您要的功能)没问题;有现货;已经给您打最低折了;算了,为了表示诚意,我把零头抹了!
然后就聊晚上到哪里吃饭。1995年的香港美食城,1996年兴起的红焖羊肉、羊蝎子……还有北大门口那家网吧里的《红色警报》,北大门前那间有书生情趣的咖啡吧……谁今年要考MBA,上新东方,上MCSE/NOVELL的认证培训……形形色色的新产品发布会,谁谁谁又跳槽了,哪个公司新来了年轻漂亮的小女孩……
大把浪掷的青春,转瞬即逝的风华正茂。
有贪玩儿的,就有愿干(实事儿)的。
有人久经沙场,练就火眼金睛,从此事业走上正轨;有人心肠变黑,变硬;有人出国,有人去外企。
那些兄弟共同创业的小公司,在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合久必分,公司裂变。
每天都有写字楼在装修,新店开张,欣欣向荣。每天亦有宣布破产倒闭的公司留下满目狼籍,不知所终。
这两日天气暴暖,杨花就从办公室开着的窗子里悠悠地飘进来,在空中轻轻飞舞,萦绕不去。
坐在出租车上,车厢里的杨花此起彼伏。窗外的不断飘进来,窗内的却飘不出去,飞在脸上痒痒的,挥之不去,不请自来。
路上的行人手也不停地在脸上比划着。这恼人而又可爱的杨花。
无孔不入。无处不在。
想起某一年的春天,骑一辆自行车,走在中关村,杨花直往鼻孔里塞。容忍她的调皮,享受她的可爱。
现在的中关村没有白杨树了。1998年,全部砍倒了。整条街。几米高的大树倾倒在路边,枝杈纵横,连根拔起。
现在,盗版光盘几乎绝迹。村里又崛起了许多新的写字楼,以新的面貌立于这条不再有白杨树的中关村上,坚持着,渴望着“笑到最后”。
而且,现在的中关村范围扩大了。不再有亭亭白杨的白颐路(白石桥——颐和园),现在改叫“中关村南大街”。那个全国最大的图书馆(以前叫北图,现在叫国图),也准备把它的所有资料全部“数字化”。
中关村渐渐地形成了一个圈。西四环的“万泉新新家园”就是为西部IT新贵量身定做。房地产界还以中关村为中心,生造了一个概念卖点“CTD”(中央科技区)。
大批的学子也从这里出发,像杨花一样暂时飘去了世界各地。蓦然想起林子。还记得那次刚刚看完《My best friend's wedding》,从新东方出来,林子跑过来和我探讨desperate的用法。那时她是短头发,小个子,大眼睛的姑娘,韧力极强。两个月后她远走加州。林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形象也是一棵树,北方的榆树。你还好吗?你desperate的梦还好?
中关村在如林子一般年轻的他们的心里,永远有一种亲切的回响吧?
北风飒飒地吹过当年的中关村 ,吹过校园的白杨树,那些白杨婆娑的夜晚……杨花漫天,似水流年。
作者为北京市东城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