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农业特色产业向新而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09:25 1

摘要:近年来,安顺立足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在“特”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西秀区肉牛养殖不断完善产业链条,紫云火花米以品质赢得市场,平坝蔬菜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安顺经开区刺梨饮品扩产增效。通过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打造出好品牌,安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描绘

新闻提示

近年来,安顺立足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在“特”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西秀区肉牛养殖不断完善产业链条,紫云火花米以品质赢得市场,平坝蔬菜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安顺经开区刺梨饮品扩产增效。通过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打造出好品牌,安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描绘出一幅差异化发展、向新而兴的产业图景。

西秀区岩腊乡泉塘居委会牛马交易市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梅世桂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梅世桂

9月19日,安顺市西秀区岩腊乡泉塘居委会牛马交易市场内一派热闹景象。交易大棚下,上百头黄牛叫声此起彼伏,农户与商贩往来穿梭,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现场交易繁忙有序。

该交易市场地处安顺市紫云、镇宁、西秀三地交界,过去是农户自发形成的牛马交易集散地。2024年,岩腊乡借助东西部协作资金和村集体资金,累计投入600余万元,建成标准化交易场所。

岩腊乡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张颖介绍,项目建成两座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的大棚,分为交易区与代养区,可同时容纳500头牛。目前,市场已竣工并投入试运营,日均交易量150至200头。

交易市场的建成,不仅优化了区域肉牛交易资源配置,提升了岩腊黄牛的品牌竞争力,也为全乡肉牛养殖户提供了稳定优质的牛源保障,进一步激发当地及周边农户的养殖热情。同时,西秀区通过引进安格斯、西门塔尔等优良品种,肉牛良种覆盖率显著提高,配合饲料配方优化和疫病防控等措施,科技养殖水平不断提升。

从交易市场建设到规模化养殖,从良种引进到技术提升,西秀区多措并举,推动肉牛产业稳步发展。

位于大西桥镇的安顺市西秀区庆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当地最大的肉牛养殖场。场内安格斯牛体型健硕、毛色光亮。养殖场占地70亩,配套建设牛棚、草料加工车间、兽医室、无害化处理池等设施,实现了从传统散养向精细化、一体化科学养殖的转变。

公司场长周杨介绍:“一期项目于2023年投产,首批引进877头安格斯牛,现有母牛477头,已哺育小牛400头。二期项目正在验收阶段,预计可新增养殖规模400头。”此外,该公司还自建饲料加工点,回收农户秸秆加工成饲料用于肉牛养殖,既解决秸秆处理难题,又降低养殖成本,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我家就在附近,自己种玉米,还能把秸秆卖给公司。我在这里上班,每月工资3000多元,既能增收,也方便照顾家庭。”公司员工周红英说。

西秀区农业农村局饲料草地工作站负责人朱正友表示,目前全区肉牛养殖呈现多元发展“各美其美”的格局。规模化养殖场凭借技术管理优势,打造标准化示范场区,现有8家规模场,存栏3100余头;家庭农场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效益与经营双向提升,现有家庭农场共288家,牛存栏5095头;散户依托庭院资源灵活参与养殖,牛存栏2.28万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杜延卿

连日来,安顺市紫云自治县火花镇稻浪翻滚,火花大米迎来成熟季。村民韦小朵家的稻谷还没来得及打米,群里的老客户就已经找上门来。“上新米的时候,可一定要提前说。”这样的叮嘱,他近来收到不少。

“客户群里有210个人,都是常年吃我家大米的老主顾。”韦小朵笑着说,老客户追着催新米,认准的正是火花大米过硬的品质。作为火花镇小有名气的新农人,同时也是一名短视频博主,近段时间,韦小朵几乎每天都用镜头记录自家稻田。从金穗摇曳到农户弯腰收割,这些充满农耕气息的丰收画面,吸引了各地网友的关注。

“现在根本不愁卖。”谈及销售,韦小朵声音响亮。他家种了30亩火花米,去年收成3万斤,每斤平均售价5元,光靠线上渠道就卖光了。

火花大米的圈粉实力,靠的是自然禀赋给的底气。这里地处低热河谷地带,340天无霜期,加上河谷里充沛的活水滋养,每一粒米都攒足了风味。“煮出来的饭,入口是细腻的香醇,嚼着还有股自然的黏糯劲。”

说起口感,火花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王君珺忍不住分享一个小故事:曾有消费者带着疑惑找上门,“泰国香米才3元一斤,你们凭啥卖5元一斤?”可尝过一碗刚焖好的火花米饭后,这位顾客不仅当场订购,还成了主动推荐的铁杆粉丝。

紫云自治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陆凯接过话茬:“火花大米作为当地‘土特产’,也是格凸河景区的特色伴手礼,成为了一张能带走的‘紫云味觉名片’。”

近年来,当地主动搭台,修通灌溉渠、完善晾晒场,解决基础设施短板;组织农技员上门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稻种选育等,打消种植户的后顾之忧。一步步下来,火花大米的种植规模持续扩大,全镇种植面积达2.9万亩,亩产净重超1000斤。

紧扣“四季花果园,稻香火花镇”的发展定位,火花镇不断推动精品大米产业向纵深发展。“受地理条件所限,火花大米难以快速扩种。我们不重规模,而是专注提升产品价值,重点打响品牌影响力。”火花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彭金胜介绍。

此外,该镇鼓励村民担任“乡村推介官”,有人拍摄短视频讲述稻田故事,有人开直播带网友“云”收割,让火花大米借助互联网走向全国。同时,当地积极谋划保障举措,为种植户免费办理农业保险。今年还开展无人机操作培训,帮助农户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种植效率。

“如今,镇里已有28家农户打通固定销售渠道,越来越多村民像韦小朵一样,把手机变成‘新农具’,借助线上平台为家乡代言。”王君珺说,从保量稳供到提质增效,从降本增效到品牌塑造,“火花大米”已逐渐成长为叫得响、传得开的地方特色品牌。

贵州浩芳科技有限公司泡沫箱生产车间内,工人在赶制订单。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沈长志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沈长志

9月22日,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兴旺村蔬菜收购点,村民拉着满车黄瓜,排队等候称重、装箱。“我们这里发出的黄瓜主要销往广东、广西、重庆等市场。现在采收已近尾声,行情依然不错。”李进是兴旺村有名的蔬菜经纪人,仅去年就帮周边农户代销蔬菜约600万斤。

作为安顺重要的蔬菜产区之一,平坝区2024年蔬菜种植面积达30万亩(次),年产蔬菜57万吨、产值22.5亿元。各类蔬菜不仅远销粤港澳大湾区,还覆盖全国多个省份。

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制冰、包装等配套产业的发展,为蔬菜采收后的保鲜和中长途运输提供了保障。

位于天龙镇的贵州浩芳科技有限公司泡沫箱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熟练操作设备,将原材料加工成一个个泡沫箱。

“我们的泡沫箱专门用于装运蔬菜,旺季时每天能卖出上万个,其中80%都供应给平坝本地的种植户和收购商。”该公司管理员宋龙银说。

在不远处的制冰厂里,工人们忙着制作蔬菜保鲜用的冰瓶。水瓶完成注水、打包后被送入制冰池,经过4个多小时的冷冻,成为长途运输中保持蔬菜新鲜的“神器”。

“这些冰瓶主要供给附近的蔬菜运输商,今年以来已生产销售80余万个,实现产值60余万元。”制冰厂负责人王飞介绍。

从泡沫箱到冰瓶,这些配套产品串联起平坝蔬菜产业从包装到保鲜的关键环节。“以前蔬菜打包装车得去外地订冰瓶和泡沫箱,不仅成本高还要耗时。现在本地有了泡沫箱厂和制冰厂,进货非常方便。”在蔬菜收购点,种植户感慨。

产业链的延伸,也拓宽了就业空间。当地制冰厂、泡沫箱厂招聘附近村民,覆盖生产、仓储、物流等岗位。“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有稳定收入。”在泡沫箱厂工作已有两年的村民邹永琪,谈起现在的工作满脸笑容。

来源:黔中平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