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CBD市场报告:2025年236亿美元蛋糕怎么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09:41 1

摘要:大麻、甘迦、哈希什...... 几年前,如果有人提到“大麻”,这些词可能是人们首先想到的。

大麻、甘迦、哈希什...... 几年前,如果有人提到“大麻”,这些词可能是人们首先想到的。


但如今,随着大麻二酚(cannabidiol,简称 CBD,一种通常从大麻的近亲——工业大麻中提取的化合物)的突然走红,这个“臭名昭著”的植物家族迎来了一次形象大翻新。从缓解压力的拿铁到提振心情的小零食,CBD 产品已经成为任何自诩健康生活达人必备的“万能灵药”。


一项调查发现,68% 的受访者使用过 CBD 或认识有人使用过,73% 的人表示还会继续使用。消费者对 CBD 这种“永不满足的胃口”似乎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预计到 2025 年,全球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22.5%,总规模有望达到 236 亿美元


尽管 CBD 在许多国家仍处于法律灰色地带,但这并没有阻止初创企业争相入局,抢占“先发优势”。如今,就连一些家喻户晓的品牌也开始加入其中。美国零售巨头 Kroger,以及像亿滋国际可口可乐这样的全球领军企业,也在“场边试水”,一边品尝着 CBD 鸡尾酒,一边观望市场动向。


如果你也想弄清楚这个神秘化合物的真相,以下就是在喧嚣背后的事实——


CBD的科学认知:带来“兴奋”话题,却没有“致幻”效果


CBD(大麻二酚)是一种天然存在于大麻植物(工业大麻或药用大麻)中的大麻素,与会导致“致幻”的 THC 不同,它没有精神活性,不会让人上瘾。 相比之下,大麻中的 THC(四氢大麻酚,产生“致幻”效果的成分) 含量可高达 30%,而工业大麻通常低于 0.3%,多数国家规定 THC 必须 ≤0.2% 才合法,许多立法机构只允许在特定许可下生产工业大麻。瑞士则设定了 1% 的 THC 门槛(瑞士被认为是进入 CBD 市场的理想之地?) 。



然而,并非所有的 CBD 产品都是相同的。市面上的 CBD 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纯度高达 99.9% 的“分离物”,通常以晶体或粉末形式存在;另一种是“全谱”产品(如 CBD 油),除了 CBD 之外,还含有其他大麻素和微量 THC,被认为可能产生“协同效应”,即不同成分共同作用,放大整体效果。也正因如此,不同 CBD 产品在成分和体验上会存在显著差异。


CBD的制备路径:从种植提取到合成创新


CBD如何而来?它是如何从一株大麻植株蜕变成应用于医食美安的功能性成分?


CBD合成的技术路线包含原料种植、提取分离、纯化控制、配方研发、质量检测、应用开发等重点环节:


原料与种植环节

■ 品种选育

工业大麻高CBD、低THC品系的培育是基础,以避免THC超标带来的法律风险;

■ 规范化种植

有机种植、农残控制,确保符合国际食品与药品市场的安全要求;

■ 溯源体系

通过区块链或批次追踪系统,提升供应链透明度。


注:中国允许工业大麻种植的区域有限(如云南、新疆),且应用领域目前主要集中在纺织和外用产品,食品与保健品尚处严格限制阶段。


提取与分离技术

■ 超临界CO₂提取

高效、安全,食品级常用;

■ 乙醇提取

成本低,但需严格控制残留溶剂;

■ 分子蒸馏/短程蒸馏

提升CBD纯度,适用于高端产品应用;

■ 色谱分离(HPLC、闪蒸色谱)

医药级CBD分离的核心技术。


纯化与成分控制

■ CBD分离物(Isolate)

纯度可达 99%,多以晶体或粉末形式存在;

■ 广谱CBD(Broad Spectrum)

去除THC,保留其他大麻素和萜烯;

■ 全谱CBD(Full Spectrum)

含微量THC,强调“协同效应”,但需符合法规限值(如欧盟≤0.2%,美国≤0.3%)。


配方研发与递送系统

■ 纳米乳化(Nano-emulsion)

提高水溶性与生物利用度,常见于饮料;

■ 脂质体包裹(Liposome)

增强吸收率,延长释放时间;

■ 环糊精包合(Cyclodextrin Inclusion)

改善稳定性与口感,属潜在应用方向;

■ 透皮给药系统(贴片、乳霜)

提升局部作用效果。


产品稳定性与质量控制

■ 降解风险

CBD易受光照、氧化和温度影响;

■ 包装防护

棕色玻璃瓶、铝箔袋可减少光氧损伤;

■ 检测标准

涵盖含量、农残、重金属、微生物、溶剂残留等,需符合GMP/USP/ISO等规范。


应用开发

除传统植物提取外,行业正积极探索替代性的制备路线:

■ 化学合成/半合成

以柠檬烯、橄榄萜烯等天然原料为起点,经多步反应合成CBD,工艺成熟度较高,但成本和环保压力较大;

■ 酶法合成与生物转化

通过酶催化修饰大麻素前体,实现绿色合成,适合小规模高纯度产品;

■ 合成生物学/微生物发酵

利用大肠杆菌、酵母等工程菌发酵生产CBD,具备规模化与可持续潜力,代表企业有Amyris、Demetrix、Hyasynth等;

■ 结构改造与衍生物开发

开发CBDV、CBG等新型大麻素,构筑专利壁垒;

■ 复合功能配方

与益生菌、咖啡因、植物提取物等协同应用,拓展医药、美妆、食品等场景。


CBD的制备路径正从“种植提取”走向“合成创新”。在严格监管的框架下,行业正在寻找兼顾安全、合规与可持续发展的方案。未来,植物提取与合成路线或将并行发展:前者或适合天然、传统市场,后者有望支撑大规模产业化与专利化。


全球CBD技术格局:中外差异与突破路径


随着 CBD 在医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全球科研与产业界正探索多元化的制备技术路径。除传统的植物提取外,化学合成合成生物学无细胞酶法植物组织培养生物转化等新兴工艺不断涌现,并在不同国家形成了研发或产业化布局。这些技术在成熟度、成本结构、监管风险和应用场景上各有差异,决定了未来 CBD 产业链的竞争格局与发展方向。


知耕对目前主要的 CBD 合成/制备技术路线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标注了其主要存在的国家/地区/工艺要点/成熟度等信息,便于横向对比与战略研判:


在全球产业格局中,中外在 CBD 技术路径上存在明显差异,我们也将面临一系列现实挑战:

原料品种差异

根据权威数据,中国工业大麻种子 CBD 含量最高约 1.3%,平均约 1%。云南农科院教授杨明指出,未来通过改良种源,有望突破 2%。而国外工业大麻种子平均 CBD 含量为 6%–8%,最高可达 11%。在同等条件下,我国产量仅为美国的 1/6


提取与分离差异

国外普遍掌握更成熟的超临界 CO₂ 提取分子蒸馏与高效色谱分离技术,可以高效获得药用级或食品级 CBD。相比之下,中国在后端分离纯化技术不足,导致提取成本居高不下,目前约 3500–4000 美元/公斤,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


这两方面差异直接造成——国内 CBD 的品质和成本均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尽管中国是全球工业大麻种植量最大的国家,但在 CBD 乃至大麻素市场上的实际份额并不突出。


如何突破这一局限?


一方面,需要从种源改良入手,培育高 CBD、低 THC 的品种,降低前端的原料劣势;另一方面,在工艺路线选择上,可以通过合成生物学与细胞工厂路线切入,如利用微生物发酵或植物细胞培养体系,实现对大麻素的规模化、低成本、可控生产,减少对种植与传统提取的依赖。


知耕也将持续关注拓展这一方向,推动大麻细胞工厂的研发与落地,力争在新一代 CBD 产业链中实现 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 的转变。


全球CBD企业版图:20+创新案例与中外布局


国外企业盘点(部分)

案例1:Canonic(以色列)


■ 项目简介:

Canonic 专注于开发具有独特基因组图谱的医用大麻品种,利用其母公司 Evogene 的 GeneRator AI 引擎,建立了一个广泛遗传背景的大麻品种数据库,以开发精确和稳定的医用大麻产品。

■ 核心技术:

利用基因标记 + AI 驱动育种程序,选择具有高 THC 和特定萜烯特征的品种;通过育种与遗传与化学谱分析确保品种稳定性。

■ 商业进程

在以色列市场推出了六款第二代混合品种产品,THC 含量在约 23% 至最高 24.4%;已于 2021 年推出第一代产品 G150 / G200,并计划继续开发第三代产品,扩展至欧洲。公司当前的商业化产品以 THC 主导为主,但其平台具备面向 CBD、CBG 等多元代谢物谱的定向开发潜力,为后续拓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案例2:GW Pharmaceuticals(美国)


■ 项目简介:

GW Pharmaceuticals开发的Epidiolex全球首个植物来源的CBD处方药,已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难治性癫痫,如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Dravet综合征和结节性硬化症(TSC)相关癫痫。

■ 核心技术

高纯度CBD提取:采用植物源提取工艺,提取纯度高,并符合 FDA 对处方药质量标准;

制剂开发:开发适用于儿童和成人的液体制剂,便于剂量调整和服用。

■ 商业进程:

已在美国市场上市,并获得FDA批准,正在扩展至其他国家和地区,寻求新的适应症。


案例3:Symrise(德国)


■ 项目简介:

Symrise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香精香料公司,开发了Canapure® PH,一种通过柑橘中d-limonene为前体合成的“自然同分子”CBD,满足药用和研究用途的需求。

■ 核心技术:

化学合成路径:从 d-limonene 等天然原料(柑橘副产品)为前体,通过化学转换步骤合成与天然结构同一的 CBD(“自然同分子”);

GMP认证:产品符合GMP标准,确保质量和安全性。

■ 商业进程:

产品已获得GMP认证,并可供药用和研究用途,正在拓展市场,寻求新的应用领域。


案例4:Creo(美国)


■ 项目简介:

Creo是一家专注于大麻素原料的公司,与Genomatica合作,开发发酵为核心的生产工艺,实现CBD等稀有大麻素的商业化生产。

■ 核心技术:

发酵技术:利用发酵工艺生产CBD等稀有大麻素,绕过大麻种植环节,规避政策监管。

基因工程: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微生物,实现高效生产。

■ 商业进程:

已实现demo和商业放大,进入市场,正在拓展客户和市场,寻求新的合作机会。

案例5:Ginkgo Bioworks+Cronos(美国/加拿大)


■ 项目简介:

Ginkgo Bioworks与Cronos Group合作,利用发酵平台生产一系列大麻素,包括CBD、THC等,推动合成生物学在大麻素生产中的应用。

■ 核心技术:

发酵平台:利用发酵平台生产大麻素,实现大规模生产。

合成生物学: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量和纯度。

■ 商业进程:

已建立生产设施,开始生产大麻素,正在拓展市场,寻求新的应用领域。


案例6:BayMedica / InMed(美国)


■ 项目简介:

BayMedica 与 InMed 合作,结合生物合成与化学合成技术,利用酵母发酵生产CBD等大麻素,目标是实现稀有和主流大麻素的商业化生产。

■ 核心技术:

酵母发酵:利用酵母发酵生产CBD等大麻素,避免使用植物原料。

化学合成:结合化学合成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纯度。

■ 商业进程:

已实现demo和商业放大,进入市场,正在拓展客户和市场,寻求新的合作机会。


案例7:Cheerful Buddha(英国)


■ 项目简介:

Cheerful Buddha是一家专注于高端CBD饮品的公司,推出了CBD咖啡等产品,强调透明度和质量控制。

■ 核心技术:

CBD提取:采用先进的提取技术,确保CBD的纯度和质量。

产品开发:开发多种CBD饮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 商业进程:

产品已在英国市场上市,获得消费者认可,正在拓展市场,寻求新的合作机会。


国内企业盘点(部分)

案例1:云南芙雅生物(方盛制药控股)


■ 项目简介:

云南芙雅生物为湖南方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3998)旗下子公司,主要从事工业大麻育种、繁种、种植、加工研发、销售全产业链业务。公司采用超临界CO₂萃取工艺,实现99.5%以上超高纯度CBD晶体的规模化量产,并已顺利通过清真、洁食、CGMP等认证,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和化妆品原料供应。

■ 核心技术:

超临界CO₂萃取:采用超临界CO₂萃取技术,提取高纯度的CBD,保持其活性成分;

高纯度CBD晶体生产:通过精密工艺实现CBD纯度达到99.5%以上,规模化生产,满足市场需求。

■ 商业进程:

已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交付能力,产品已在欧美及东南亚市场上市,获得消费者认可,持续拓展海外业务。


案例2:红河乾林生物


■ 项目简介:

红河乾林生物已获得工业大麻花叶加工许可,具备从种植到研发的全产业链能力,计划拓展至化妆品等领域,致力于高品质 CBD 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 核心技术:

工业大麻种植与加工:具备工业大麻的种植和加工能力,确保原料质量。

CBD提取与研发:开发高效提取工艺,提高CBD产品的纯度和活性。

■ 商业进程:

正在申请花叶加工许可,预计未来将拓展至化妆品等领域,计划建设符合 GMP 标准的生产基地,提升生产能力。

案例3:德展健康 + 汉义生物


项目简介:

德展健康与汉义生物合作,关注 CBD 衍生物的新药研发,主要应用于癫痫、帕金森等疾病的治疗,采用天然提取与酶催化修饰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核心技术:

天然提取工艺:从工业大麻中提取CBD,保留其天然活性。

酶催化修饰:通过酶催化反应,改造CBD分子结构,开发新的药物活性化合物。

商业进程:

已在癫痫和帕金森等疾病的动物模型中取得初步研究成果,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预计未来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案例4: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Jay D. Keasling合作)


■ 项目简介: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ay D. Keasling教授合作,在微生物中合成大麻素方面取得高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推动国内合成生物学在大麻素方向的技术验证与产业化对接。

■ 核心技术:

微生物工程: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微生物,合成大麻素。

合成生物学: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优化微生物代谢途径,提高大麻素的产量。

■ 商业进程:

已在微生物合成大麻素方面取得高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正在推动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计划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CBD产品。


案例5:深大通(Shen Da Tong)


■ 项目简介:

拥有云南工业大麻种植与加工许可,推出以CBD为成分的护肤品,属于“从种植→萃取→终端产品”式的产业链布局示例,致力于CBD在消费品领域的应用。

■ 核心技术:

工业大麻种植与加工:掌握种植技术,确保原料质量。

CBD提取与产品开发:开发高效提取工艺,将CBD应用于护肤品等消费品。

■ 商业进程:

已推出多款CBD护肤品,如魔力肌源GLAMOUR,获得市场认可,计划扩展产品线,开发更多CBD消费品,提升品牌影响力。


案例6:汉素生物(汉麻集团核心企业


■ 项目简介:

作为汉麻集团的核心企业,专注于工业大麻生物萃取分离,具备20%-99%纯度CBD的生产能力,拥有国际专利美国FDA DMF认证,致力于CBD原料和药物开发。

■ 核心技术:

生物萃取分离:采用先进技术,从工业大麻中提取CBD。

高纯度CBD生产:实现20%-99%纯度CBD的生产,满足不同需求。

■ 商业进程:

已获得美国FDA DMF认证,成为首家获得该认证的中国企业。计划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案例7:汉木森生物


■ 项目简介:

专注于大麻花叶加工,进行药理毒理联合研发,主要应用于抗癫痫等药物的研发,致力于CBD在药物领域的应用。

■ 核心技术:

大麻花叶加工:采用先进技术,对大麻花叶进行加工,提取CBD。

药理毒理研究:与龙津药业合作,进行CBD的药理毒理研究。

■ 商业进程:

已取得抗癫痫等药物的临床前研究成果,计划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推动CBD药物的研发进程。

CBD的产业挑战:消费信任与法律壁垒


消费趋势:健康、养生与“焦虑经济”?

CBD 已成为 21 世纪“焦虑经济”的拯救者。在被各种全球问题的新闻轰炸、又疲于在社交媒体上维持“完美生活”的背景下,消费者正在寻找能缓解压力改善情绪的功能性产品。从啤酒、咖啡到巧克力、冰淇淋和软糖,再到从气泡水、风味汽水到啤酒、茶饮和鸡尾酒,CBD 产品矩阵成为市场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无论是在噩梦般的会议前偷偷喝一杯 CBD 拿铁,还是在忙碌一天后用一瓶 CBD 啤酒放松,CBD 所许诺的“宁静大脑”和“好眠一夜”正在变得极具吸引力......


CBD 健康功效清单并不止于此。许多用户坚信 CBD 具有抗炎特性。它与人体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相互作用据说还能减轻疼痛,甚至降低血压。因此,CBD 被誉为婴儿潮一代和 X 世代的理想选择,他们正在寻找自然的方式来缓解衰老带来的不适。


不过,虽然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 CBD 总体上是安全的,但是不少监管机构仍表示担忧,认为目前仍缺乏充分的证据。


市场困局:行业、需求与“法规迷雾”?

尽管消费者需求显著增长,但 CBD 产品的合法性在许多国家依然复杂且难以预测。政策调整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英国的工业大麻种植者去年就经历过这样的打击。因此,有意入局的创业者必须做好功课,避免触碰法律红线。 另外,由于 CBD 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关于健康功效的可靠研究不足,适当剂量也缺乏明确定义。尽管需求增长,但仅有 29% 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对 CBD 的用途“知情充分”。 因此,专家认为,消费品公司和零售商需要教育消费者,提供准确、基于证据的信息,以此建立信任,维持长期复购,即便最初的市场热潮逐渐消退。


■ 全球监管差异:复杂且动态的格局

目前,全球各国对CBD 产品的监管要求具有较大差异性:


美国(联邦层面)

FDA 认为目前无法将 CBD 作为食品或膳食补充剂在现行框架下进行常规监管(即联邦尚未批准 CBD 作为一般食品/膳食补充剂),并呼吁国会制定专门法规。联邦层面同时受《农业法案》(2018 Farm Bill)下“工业大麻”定义影响,工业大麻为 Δ9-THC ≤ 0.3%(干重基准)。州法律差异大(部分州更宽松,部分州更严格)。


欧盟(EU)与多数成员国

食品/口服产品,可视为 “新食品(novel food)”,需通过欧盟/成员国的新食品审批流程;若未获授权,市售食用/膳食用途存在合规问题。各成员国在 THC 上限与执法上也存在差异(传统常见临界值 0.2% 左右,个别国家如波兰允许 0.3% 等)。此外,欧盟食品安全机构(EFSA)对合成 CBD 等的安全性评估也变得更严格。


英国

英国食品标准局(FSA)将可食用 CBD 视为新食品,要求通过市场许可/申请流程;并推出了临时的“安全摄入量参考值(provisional ADI)”与 THC 上限建议以帮助行业合规(如 FSA 曾提出 10 mg/天的临时参考值示例)。 加拿大 归入《大麻法》(Cannabis Act)体系:CBD 及含 CBD 的产品被视为大麻产品进行监管(而非一般食品/膳食补充剂),涉及生产、销售、标签、广告等一整套大麻专门法规;当局也在持续推进相关监管与立法更新。


澳大利亚

多数 CBD 口服/治疗用途被视为处方药(Schedule 4/处方药),上市场需经药监(TGA)审批或通过特殊通道(SAS/Authorised Prescriber);另有对高纯度 CBD 药品分类说明。局部外用/低剂量的监管仍然严格。


中国大陆

中国大陆对含大麻衍生物的成分(尤其 CBD)在食品领域基本不放行化妆品监管趋严(有报道指出若干大麻衍生成分被限制或禁止用于化妆品生产/进口);同时对大麻源材料(如麻籽油 vs 含 Cannabinoid 的提取物)有严格区分。企业在中国市场推广 CBD(尤其食用/口服)风险高。


日本

严格区分 THC、CBD;近期法规更新,日本持续推进有关 CBD 和大麻衍生物的法规修正,要求严格 Δ9-THC 限制并明确不同产品(油、粉末等)分类与合规要求(近年来监管框架在演进)。


巴西等拉美国家

监管多样化且在演进,如巴西 ANVISA 对进口、暂时贸易许可及标签/质量有专门规定,监管在逐步完善,但市场仍存在质量标注与许可类别不一的情况(进口许可、临时通行证等)。

从法律、成分限制、产品用途、标签声明、法规等角度可以看出:

法律分类CBD 在不同司法辖区可能被视为药品、大麻(受控物)、食品/补充剂或化妆品,每种分类的审批与合规路径完全不同;


Δ9-THC 限值与检测多数市场以 Δ9-THC 为合规关键(常见阈值 0.2%–0.3% 或更严格的日摄入上限),需实验室检测并出具合格证明。


产品用途限制:很多国家允许外用/局部用产品,但严格限制口服或内服产品(或要求新食品/药品审批)。


标签与健康声明多数地区禁止未经证实的医疗/保健声明,且对广告宣传和目标人群(如儿童、孕妇)有严格限制。

法规变化:多个国家(UK、Japan、Brazil、Canada、EU/EFSA)都在近期或持续更新对 CBD 的评估或立法,合规状态具有时效性。


■ 创新空间:在合规框架下探索应用场景

除了监管带来的挑战,CBD 的未来发展还取决于其在下游应用层的落地能力。行业要想走出“法规迷雾”,必须通过不断拓展应用场景,释放更大的产业想象力:


功能食品与饮料:健康零食、饮品、代餐,强调“助眠、舒缓、抗焦虑”等差异化卖点;与其他功能成分(益生菌、植物提取物、膳食纤维等)复配,形成“复合功能”产品。


医药与保健品:以处方药或 OTC 保健品形式切入,围绕“慢性疼痛管理、神经保护、焦虑抑郁辅助”等临床方向,推动循证研究;在剂型上从油剂、胶囊拓展到透皮贴片、口含膜等新型递送系统,提高生物利用度。


化妆品与个护产品:强调抗炎、舒缓、修复屏障的功效,适用于敏感肌、痘痘肌;与透明质酸、胜肽等高端护肤成分结合,进军“功能护肤品”赛道。


宠物健康:针对犬猫的镇静、关节炎疼痛缓解、老年宠物生活质量改善,成为潜在蓝海市场。


体育与康复:运动饮料、外用喷雾、舒缓乳膏,帮助运动人群缓解炎症与肌肉酸痛;与健身、康养、运动康复中心结合,提供场景化应用。


新型消费体验:餐饮零售端的跨界创新:CBD 咖啡、冰淇淋、烘焙点心;生活方式品牌结合,例如“助眠套装”(CBD+香薰+音乐),提升消费粘性。


同时,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实现CBD突破?CBD行业如何补足循证研究短板?如何用透明化溯源与科普教育维系消费者信心?CBD 的未来既受制于法规,也依赖于应用拓展。唯有同时解决“合规路径”“应用落地”两大核心问题,产业才能从“热潮”真正迈向“长效”。


未来展望


CBD 正在经历从“争议边缘”到“主流舞台”的转型。它既是产业热潮下的资本风口,也是科学、技术与监管博弈的缩影。从农田里的工业大麻,到实验室里的合成生物学,从咖啡杯里的点缀到处方药的突破,CBD 的未来已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而是一条融合农业、医药、食品、化妆品与新兴技术的跨界产业链。 在全球监管标准尚未完全统一的当下,企业唯有在合规、技术、品质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才能真正建立竞争壁垒;对消费者而言,CBD 的吸引力在于“科学赋能下的自然疗愈”;对产业而言,它是生物技术如何改变日常生活的鲜活案例。

未来,CBD 的故事不会止步于“替代疗法”或“时尚养生”,而是有望成为推动医药健康、功能食品甚至绿色制造升级的重要一环。超越热潮之后,CBD 的价值,或许不在于“能带来怎样的短期兴奋”,而在于它能如何持续重塑我们与自然、科技、健康之间的关系?


来源:知耕TechCub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