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近日,省教育厅印发《海南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启动实施海南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三三”进阶工程(即学校智能建设“智能设施建设-学科教学融合-特色项目孵化”三步进阶、教
本报讯 为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近日,省教育厅印发《海南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启动实施海南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三三”进阶工程(即学校智能建设“智能设施建设-学科教学融合-特色项目孵化”三步进阶、教师智能成长“全员过基础-骨干强专项-名师带创新”三步进阶、学生智能培育“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三步进阶),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多维协同的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方案》提出,将评选300个省级人工智能教育优秀课例,打造覆盖全省各市县的100余所“人工智能+教育”典型应用场景培育校。通过点面结合,加快实现智慧教育全场景赋能教育变革与样态重塑,打造海南省人工智能教育品牌,推动海南全面建成智慧教育岛。
为扎实推进我省人工智能教育,《方案》从夯实智能教育新基建、构建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工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得力措施。《方案》还明确了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重点。
完善智能教育基础设施
将采用升级、改造、新建、共建等多种方式,推进“云-网-边-端”一体化建设,整合算力资源与大模型基座,为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提供技术环境支持与保障。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教学环境。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鼓励学校利用现有资源,升级改造创客空间、创新实验室等,引入机器人、无人机、物联网、开源硬件等教学设施设备,形成“教学服务、应用实践、智能示范”为一体的综合性人工智能教学空间。
设立区域数字教育应用场景试验场
推动科技馆、图书馆和高校、科研院所及高科技企业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展厅等场馆向中小学校开放。鼓励引导省内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聚焦中小学教育数智化需求,依托现有场地设立区域数字教育应用场景试验场,加强城乡结对帮扶,通过智能教育资源集约共享,实现区域全覆盖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多元特色化资源和服务供给。
丰富人工智能教育资源
升级海南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人工智能教育专栏,汇聚多元特色化的人工智能优质课程资源、学习工具、教学服务等。鼓励各地各校研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统筹组建跨区域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联合体,推进优质资源跨区域共享,加强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帮扶。
构建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
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与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融合开展。由海南省电化教育馆、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牵头,明确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建设省级通识教育课程资源。
小学一至二年级学段侧重感知体验与兴趣启蒙,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小学三至四年级学段侧重技术认知与简单应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并用其解决简单问题;小学五至六年级学段侧重人机交互和基础应用,引导学生体验并认识人机交互过程;初中阶段侧重原理认知与深度应用,通过项目实践理解人工智能工作原理并解决问题;高中阶段侧重前沿应用和项目创作,培养创新能力和人机协同问题解决能力。强化人工智能伦理教育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引导中小学生树立科技向善的价值观。构建“感知体验-理解应用-创新实践”的小初高一体化的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
探索人工智能校本课程
鼓励各中小学校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人工智能企业的合作,引入校外优质教育资源,结合地域、学校特色开发适配不同学段的校本课程,包含课件、实验手册、在线平台等。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语文、数学、艺术、科学、劳动等学科的深度融合,构建项目式、主题式的跨学科特色校本课程。形成“一区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人工智能课程生态。
鼓励各中小学校借助校外优质资源,建立校内外结合、多层次、广覆盖的人工智能课程实践基地。
构建智能赋能五育融合育人体系
推动人工智能与五育深度融合,拓展“AI+德育”“AI+智育”“AI+体育”“AI+美育”“AI+劳育”“AI+心理健康”等育人场景,通过智能学伴、自适应学习、个性化画像等技术工具,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身体素质、人文素养、审美艺术、劳动认知,以智能技术赋能五育融合培育体系。
探索智能教育教学新模式
推动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激励教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学情分析、备课授课、学业评价等工作,引导学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学情诊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的新型“双师课堂”组织实施模式。推进教育教学由传统“师-生”二元结构转向“师-机-生”三元结构,助推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学习有机融合,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
推进智能驱动教育教学评价变革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教学质量智能化评价,建立多元主体教育评价机制,伴随式采集教学全过程学习数据,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课堂智能化诊断与评价。探索学生综合素质智能化评价,覆盖教育全场景及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构建涵盖人机协作能力、数字素养、个人发展等多维度的师生数字档案和数字画像,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学习指导,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为教师提供教学调整依据,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培养人工智能教育师资队伍
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培育提升教育管理者的人工智能应用战略与管理能力,培育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教学能力。建立“普及普惠”与“骨干引领”相结合的培育体系,在普及培训方面,精准施策,面向全省万名教师提供菜单式、差异化的培训课程,确保不同基础的教师均能学有所获,掌握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基础能力;在骨干培育方面,遴选发掘数百名各学科的优秀教师作为人工智能教育骨干教师,以项目化、跨学科整合等方式组成教研团队,通过课题研究、外派交流学习等方式,组织骨干教师教研团队开展教学研究、课程开发和教学示范活动。
赋能人工智能教育教研
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到各学科教育教学中,借助人工智能专业领域的专家力量和技术支持,建立“领航名师+骨干教师+高校/企业专家”协同机制,定期举办人工智能教学案例研讨、课例观摩活动、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等教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结合各自优势和资源特点,努力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新方式,推动“AI+学科”成为常态化教研内容。在省级智慧教研实验区,引入课堂教学智能诊断分析等智能技术,对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多维度智能化分析,试点探索以智助研的模式,为教师教研与教学活动提供大数据精准支持。
建设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培育试点校
遴选100所以上“人工智能+教育”典型应用场景培育校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试点,确保各市县(区)至少包含1所“人工智能+教育”典型应用场景综合培育学校及若干“人工智能+教育”特色应用场景培育学校,各市县(区)试点学校应包含1所乡镇学校。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明年9月全覆盖
采用先试点再扩大的方式稳步推进我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开设,每学期开设不少于4课时的教学。2025年9月,将海口市内基础条件较好的小学、初中以及海南省“人工智能+教育”典型应用场景培育校纳入“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育试点校”,先行启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育试点。2026年2月,在形成一定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试点授课的经验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纳入更多具备基础条件的中小学校。2026年9月,实现全省中小学全覆盖。每学期由省级教研部门组织开展主题教学教研,总结提炼试点经验,形成可宣传、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模式,逐步扩大课程覆盖面。
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典型应用场景
鼓励“人工智能+教育”典型应用场景培育校和特色应用场景培育校围绕“以智助学、助教、助管、助评、助研”五大典型应用场景,探索构建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应用体系,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课后辅导、课堂评价、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等多个场景的应用,切实提升学校办学、课堂教学质量。每年举办试点成果展,每所学校至少提炼形成1个创新应用案例,并通过现场观摩、视频直播、公开报道等方式宣传推广。
为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方案》还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经费保障、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宣传推广、加强交流学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保障措施。(记者 王小武 编辑 程偲 李小欢)
来源:海南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