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出发,剑桥归来!他28岁回国任教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09:10 3

摘要:清华启程学成报国是出发的锚点从剑桥大学博士后出站后28岁的他归国全职担任教授他为大国重器铸造“中国神经”开拓新一代先进微飞行器“深水区”作为引路人传承创新薪火以柔性电子编织科研报国的梦想纽带他就是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以下简称“钱班”)2010级校友华中科技大

清华启程

学成报国是出发的锚点

从剑桥大学博士后出站后

28岁的他

归国全职担任教授

他为大国重器铸造“中国神经”

开拓新一代先进微飞行器“深水区”

作为引路人传承创新薪火

以柔性电子编织科研报国的梦想纽带

他就是

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以下简称“钱班”)

2010级校友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厉侃

让我们一起走近

2010年

一次机缘巧合

厉侃通过入学后的二次选拔进入钱班

这个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为目标的集体

成为他科研之路的起点

点燃了他破壁的火种

“在钱班学习有较高的容错率

你可以勇敢尝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找到兴趣点后

还会大力支持你进一步探索”

厉侃在清华读书时

钱班为厉侃提供了

一个宽松、多样的受教育环境

在这里

厉侃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未来发展之路逐渐清晰

“出国就是为了更好地回国”

怀着这份信念

本科毕业后

他赴美国西北大学

师从黄永刚院士攻读博士学位

从事理论与应用力学方向的研究

他郑重写下微信朋友圈签名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厉侃所钻研的柔性电子领域

“封装悖论”困扰学界十年

电子器件需经封装

才能防止在实际使用时受损

同时避免给人体组织造成伤害

但传统二维形态的电路一经封装

便只能保留10%的可拉伸性

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很大限制

柔性电子器件的自组装三维网络设计

厉侃独辟蹊径

首次突破二维限制

利用力学屈曲

让平面导线蜕变为三维螺旋

封装后

其延展性跃升至131%以上

甚至可以像弹簧般自如伸展和收缩

激活了传统结构所不具备的

非常规多物理场特性

这项成果

释放了柔性电子澎湃的生产力

为其在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的应用

开辟了全新天地

三维螺旋线藤蔓般连接电子器件

28岁的厉侃毅然踏上归途

全职加盟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担任教授

厉侃于剑桥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

归国后

厉侃迅速将研究工作

与国家需求深度对接

拓展三维柔性微飞行器新的边界

作为未来新型飞行器的关键发展方向

三维柔性微飞行器在科学、军事和测绘领域

展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但受驱动、控制等复杂模块限制

微飞行器小型化极为困难

最小的微飞行器尺寸依然在6厘米左右

成为技术攻坚的“卡脖子”难题

研究成果“风传种子启发的三维微电子飞行器”被选为《自然》(Nature)的封面文章

厉侃在先前的研究中
受蒲公英种子启发

设计出仿生风传播种子的微飞行器

下落速度仅为雪花的八分之一

以极小的终端速度实现较长的滞空时间

无需电池即可随风飞行数百公里

这项登上《自然》(Nature)封面的研究

将微飞行器的最小尺寸极限

从6cm改写至500微米以下

集成空气污染物监测系统的三维微飞行器

PIV成像实验与流场结果展示

怀星火而奔燎原

厉侃将实验室成果

转化为服务国计民生的“空天哨兵”

他进一步赋予微飞行器

超远距离通信和主动巡航能力

由于其设计的微飞行器

具备类似植物种子的广泛播撒特性

有望成为未来飞行器“物联网”的节点

构建具有超高空间深度时间广度

低成本实时监测系统

从而服务于环境监测、农业病虫害防控

乃至深空探测、碳捕获

更广阔的应用领域

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

从突破结构柔性限制到精准调控可拉伸

从飞行器柔性智能蒙皮

到人机交互柔性传感阵列

厉侃已在《自然》(Nature)

《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 等期刊

发表论文40余篇

矢志报国

为新生力量点亮前路

清华积极鼓励青年学子

“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

归国三年来

厉侃持续瞄准国家重大需求

攻坚新的技术壁垒

航空发动机在临近空间的极端环境

和1000℃高温的爆燃冲击下

如何实现安全监测是关键难题

厉侃率队攻关

在尾喷管复杂曲面上

成功实现柔性传感器如“皮肤”般

精准、可靠的集成

中国飞行器首次拥有了

实时感知烈焰的“神经末梢”

这项突破极大提升了飞行安全性能

并有望应用于

超声速飞行器、核工业监测等领域

厉侃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清华给了我试错的勇气

这种全心全意的支持

在我看来是绝无仅有的”

厉侃课题组合影

厉侃鼓励课题组的学生

在学科交叉的试验田中潜心耕耘

在力学、电路、电磁等科研领域勇攀高峰

令他欣慰的是

“每个学生都慢慢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方向

并能为之全力以赴”

厉侃形容科研攻关的过程

就像企鹅上岸之前

要先拼力深潜入海

“希望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共同努力

让我国的原始创新领先国际”

从清华钱班科技创新的践行者

到探索国际柔性电子前沿的青年科学家

再到培养创新人才的领路人

厉侃期望

未来继续以“四个面向”为指引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民生

为推动我国柔性电子领域科研探索进程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贡献自己的力量

归国清华人的成长故事

我们将继续为你讲述

……

往期精选

喜欢清华,请点👍↗️❤️

来源:清华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