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回审判“小切口” 赋能基层治理“大文章”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02:01 1

摘要:“原来这个角落有不少垃圾,风一吹全是灰,现在啊,清清爽爽的!”“现在大家都自觉在充电桩集中充电了,以前为了抢个充电位,邻里间没少红脸。”“我们这里现在用工规范多了。”“大家现在遛狗都会自觉牵绳。”“上个月我们调解员自己化解了好几起老人赡养、继承方面的矛盾。”…

“原来这个角落有不少垃圾,风一吹全是灰,现在啊,清清爽爽的!”“现在大家都自觉在充电桩集中充电了,以前为了抢个充电位,邻里间没少红脸。”“我们这里现在用工规范多了。”“大家现在遛狗都会自觉牵绳。”“上个月我们调解员自己化解了好几起老人赡养、继承方面的矛盾。”……

上海市大大小小的社区内,一切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多年来,上海一直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要求、彰显社会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新时代新征程,上海法院深刻理解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把法庭“搬”到群众身边,写下了巡回审判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答卷。

“办理一案、化解一片”

“现在开庭!”法槌声响,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受理的一起物业合同纠纷案在曲阳路街道社区巡回审判庭公开审理,来自曲阳街道、属地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以及小区的多名业主旁听了庭审。

“不是不给钱,是物业服务太差了。”“小区环境脏乱差,楼道有一堆杂物堆放。”被告业主大倒苦水。

“我们已经按照服务合同提供了服务,不能因为你不满意就不交钱。”原告物业公司也寸步不让。

这类物业纠纷在社区里很常见,业主的“委屈”、物业的“难处”,背后是基层治理的共性问题,关键还是要切实解决问题、解开大家心里的疙瘩。

“一方面是通过巡回审判‘沉浸式’审理达到上门为社区普法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现‘办理一案、化解一片’的治理效果。”承办法官李勤彦决定把此次庭审搬到社区去。

庭审中,法官围绕“物业公司是否提供了物业服务”“业主反映的部分管理问题是否可以成为拒付物业费的理由”等争议焦点,引导双方开展充分辩论。

最终,法院依法认定物业公司事实上履行了物业服务,判决被告业主支付原告物业公司拖欠的物业费,但也当场向物业公司提出了整改建议,并告诫:“业主反映的楼道清理、绿化维护等问题,你们得拿出方案,服务跟上了,信任才能回来。”

“我们之前确实有些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我们回去研究整改方案,努力让大家更满意。”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当场表态。

巡回审判不仅是解决纠纷的“终点站”,更是法治建设的“播种机”。

“业主的合法权益如何维护?”“如何在涉物业费纠纷中做好矛盾调解工作?”承办法官就物业纠纷相关的法律问题向旁听人员开起了“庭后小课堂”,并与街道的人民调解员对实践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这场“庭审+普法”的组合拳,效果立竿见影:同一批45件涉物业费的案件,物业公司与业主达成和解。

无独有偶。2025年6月,徐汇区虹梅街道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巡回审判点人头攒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审理的一起劳动争议再审案件的巡回审判正在进行,开发区内的20多家企业工会负责人、人力资源部门代表,区、街道总工会相关同志,以及虹梅街道全体人民调解员,一同旁听了庭审全过程。

“我在公司干了这么多年,对公司有感情,但公司否认劳动关系并辞退我,让我怎么接受?”公司员工老张寒心地说道。

该案申请人老张主张与公司存在劳动关系,要求补发工资差额。

“公司从未与对方签订劳动合同,双方之间只是一种默认的劳务关系。”公司有关负责人在此前审理时态度强硬。

案子到了再审阶段,调解难度极大。但承办法官叶晓晨没放弃:“企业有经营压力,老张也有生活难处,案件办理既要讲法理,也要讲情理。”

她一边按程序审理,细致解释“劳动关系”的法律认定标准,一边用“背靠背”的方式分别沟通,剖析案件中的法律点和诉讼风险,并为双方提供解决方案。

“老张,你这么多年兢兢业业,我们看在眼里,虽然没签合同,但愿意补偿你18000元。”公司经理的语气软了下来。

“程经理,我也理解公司的难处,之前主要是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咱们好聚好散。”老张握着程经理的手说。

双方从激烈对峙转向互谅互让,话语渐渐有了温度。公司同意在一周内支付18000元补偿金,双方都对法院的调解工作表示感谢。老张还主动撤回了其他关联申诉案件,双方多年的矛盾纠纷得到实质性解决。

庭审结束后,法官与旁听人员就当前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深入交流。

“此次旁听巡回审判以及普法,为今后规范用工、化解潜在矛盾提供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现场企业代表感慨道。

“巡回审判这种审判方式,能有效提升人民调解员等基层解纷力量的业务素养与实战能力,有助于‘法官专业指导+调解员深度参与’的协同解纷机制焕发更强生命力。”虹梅街道司法所负责人钱晓鹏表示。

2025年4月24日,上海二中院、杨浦区法院联合杨浦区委社会工作部、杨浦区司法局、杨浦区大桥街道综治中心,在长阳创谷园区共同举办劳动争议案件巡回审判暨主题普法活动。图为庭审结束后的普法宣讲、法律咨询现场。沈建峰 摄

像这样“办理一案、化解一片”的案例还有很多。上海法院把庭审变成“法治课堂”,把纠纷化解变成“治理契机”,让巡回审判成为赋能基层治理的“金钥匙”。

播下基层“善治”的种子

电动车违规充电引发的火灾,是社区里的“隐形炸弹”,一旦发生火灾,轻则造成财产损失,重则危害生命安全。

“只是我房子着火了,又没烧到你们家,你们有损失关我什么事?”杨浦区殷行街道某小区楼栋501室租客李某满不在乎。

李某将电动车的锂电池拿到住处卧室阳台充电,次日凌晨,电池起火。在消防救援灭火过程中,消防用水从5楼流到4楼,又流到3楼,导致401室、301室房屋遭到消防水浸泡,屋内家具、家电、门套等遭到严重损坏。

为让消防安全意识真正走进居民心中,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会同杨浦区委社会工作部,把这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的庭审搬进殷行街道,并邀请杨浦区人大代表、居委会干部、居民代表、业委会委员代表等共同旁听庭审。

审理中,承办法官刘星对此次火灾导致的侵权责任进行了释法析理,租客李某的头慢慢低了下来,语气也软了下来:“确实怪我,给楼下邻居造成了损失,也给房东带来了麻烦,赔偿的事,我希望协商一下。”

“要在正规充电处充电,不要在楼梯间、过道或者房间等处充电或飞线充电。”“因违反电动车充电管理规范而引发火灾,属于过错方,由此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受损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符合条件的小区应当设置电动车充电专用区域,物业公司应加强对充电区域的管理和设备的维护。”庭审结束后,法官以“规范使用电动车,防范于未‘燃’”为主题进行现场普法,为大家上了一节干货满满的“普法课”。

更重要的是,在法官的指导下,小区制定了《社区电动车管理规范公约》——从充电规范要求、充电桩维护,到违规处理办法,每一条都贴合社区实际。

“以前我也经常把电瓶拿回家充,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居民代表张女士在活动结束后表示。

“我们以后会定期在每个楼道巡逻检查、在公告屏上播放相关宣传片等,最大限度预防事故发生,携手筑牢消防安全防线。”小区物业公司代表陈经理也表示,要采用更有效的方式宣传使用电动车的安全事项。

巡回审判播下的“善治”种子,在更多社区生根发芽。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在周家桥街道就一起高空抛物损害责任纠纷案件开展巡回审判,在案件调解成功后,指导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社区居民代表签署杜绝高空抛物社区文明公约。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月浦人民法庭在罗店镇美兰西湖社区就一起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纠纷开展巡回审判,在案件和解撤诉后,指导协助社区拟定了文明养犬公约,将动物致害的关键因素,如未牵牵引绳、未注射疫苗、流浪犬整治等问题精准纳入公约内容,并警示不规范养犬行为的法律后果。

这些社区“自治”公约,不是“硬规定”,而是在法官指导下、大家打心眼里认同的“文明新风”,具备很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的自治思路。

巡回审判“街镇全覆盖”

人口老龄化加剧,失智老年人的监护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了不少社区的“心病”——如何为失智老年人选择监护人,才能合法、合理、合情。

80周岁的赵老太退休前是某银行的经济师,早年离婚后一直独居。2023年起,赵老太出现记忆力和智力减退。经鉴定,赵老太患有器质性精神障碍。

那段时间,赵老太住所地普陀区长寿路街道永定新村居委会接过了“临时监护”的担子:为其送饭、配药、送医、办理相关事务等。

照料过程中,居委会从赵老太处得知,其有一个年轻时曾送养、后断了联系的亲生儿子。在居委会的多方打听和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赵老太的亲生儿子张先生。

张先生和失散50余年的生母重逢也很高兴,多次探望赵老太,并与居委会一起承担起赵老太的照顾义务。

虽然双方都有赡养与被赡养的意愿,但是从法律上来说,赵老太与张先生已无亲属关系,老人的养老和监护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无奈之下,张先生便向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寻求帮助,要求法院宣告赵老太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长寿路街道一居委会主任龚顺美曾向普陀区法院反映:“目前很多孤老都有这样的情况,没有亲人照料,虽然他们跟我们说过养老、处理遗产的想法,但是没有以法律的方式确定下来,等其失去行为能力了,我们也无能为力。”

考虑到很多社区都存在类似的共性问题,普陀区法院在永定新村居委会开展巡回审判,并邀请居民代表以及赵老太原单位代表等人员旁听庭审。

庭审过程很顺利,法院依法宣告赵老太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并指定张先生为监护人。

“什么是意定监护?”“签署遗赠扶养协议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庭审结束后,为扩大案例的影响力和教育性,承办法官张旭卫针对老年人监护和养老的相关问题,以“以案释法,守护夕阳”为题,开展法治宣讲活动,通过对法条的深刻阐述和相关案例的解释,为老人们如何妥善安排自己的养老问题提供了建议。

“以前总觉得养老是自家的事,听了今天的庭审,我觉得不管是孤老还是其他老年人,都要对自己的养老和监护提前安排、妥善规划。”居民代表宋先生觉得此行不虚。

2025年8月15日,长宁区法院法官前往虹桥街道社区开展巡回审判,并在庭审结束后,开展“老年人财产权益处置”专题普法讲座,并发放《遗嘱订立提示》和《遗产管理人申请指南》。图为巡回审判现场。叶诗妍 摄

类似的场景,在上海法院各巡回审判点屡见不鲜:审理赡养纠纷时,顺便讲“孝老爱亲”的美德;处理邻里矛盾时,提醒“换位思考”的重要性;解决劳动争议时,强调“诚信履约”的道理。巡回审判不仅是“断案子”,更是在基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法治和德治拧成一股绳,让社区更和谐、更温暖。

如今,上海法院聚焦不同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精准对接基层司法需求,设立了不少特色巡回审判点。如上海高院、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在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嘉定区安亭数字汽车园设立劳动争议巡回审判站;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在上海改革开放“试验田”——临港新片区设立知识产权纠纷巡回审判点;黄浦区人民法院设立新天地国际商事巡回审判站,集中巡回审理涉外民商事纠纷,助力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等。

2024年12月5日,黄浦区法院商事审判庭法官在新天地国际商事巡回审判站回答企业代表的法律咨询。陈琪 摄

又如,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联合辖区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设立“润法宜商”新虹桥巡回审判站,承担虹桥商务区内商事案件集中审理职能,更好服务保障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助力打造国际一流法治生态圈;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联合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核心腹地金泽镇设立环境资源案件巡回审判点,将专业审判力量前移下沉至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筑牢守护绿水青山的法治前沿阵地。

自2024年7月上海高院联合上海市委社工部,启动社区巡回审判赋能基层治理试点工作以来,截至今年8月,上海法院已在全市217个街镇的综治中心、党群服务工作站和企业园区等设立巡回审判站点323个,开展巡回审判980余件次,化解矛盾纠纷2900多起,形成有关制度建设49件,开展普法活动760余场,进行法治宣传480余次,形成审判白皮书、司法建议、社区公约、调解指南、基层治理手册等理论成果95件。上海法院“推进社区巡回审判赋能基层治理在街镇全覆盖”项目,入选2025年上海市“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位,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上海法院正以社区巡回审判这个“小切口”,做好赋能基层治理这篇“大文章”,以法治促自治、保德治、助善治,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记者:张巧雨 | 通讯员:胡明冬 戴曙

责任编辑:辛九慧 | 联系电话:010-67550730 | 电子邮件:fzk@rmfyb.cn

来源:豪主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