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开展废塑料气化项目: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携手LYB、巴斯夫、科思创、科莱恩等企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06:07 1

摘要:在塑料废弃物不断累积、环境压力加剧的背景下,将复杂塑料垃圾气化(gasification)直接转化为化工原料成为业界与学界共同探索的方向。近日,全球影响联盟(Global Impact Coalition,GIC)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

在塑料废弃物不断累积、环境压力加剧的背景下,将复杂塑料垃圾气化(gasification)直接转化为化工原料成为业界与学界共同探索的方向。近日,全球影响联盟(Global Impact Coalition,GIC)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以及BASF、Clariant、Covestro、LYB(LyondellBasell)和Suez等公司,宣布了一项校企联合研究,旨在评估塑料废物气化过程在技术与环境层面的可行性。这项合作既代表了行业向“循环与净零”(circular & net-zero)迈进的重要一步,也暴露了多个关键的技术与经济瓶颈。

项目概况

合作方:GIC、ETH Zurich,以及化学与材料企业 BASF、Clariant、Covestro、LyondellBasell 与 Suez。

研究内容:将混杂的塑料废物(包括含杂质、污染程度不一的废料)通过气化生成合成气(syngas,主要是氢气与一氧化碳),然后进一步转化为乙烯、丙烯等化工基础原料。这些原料可用于生产塑料、洗涤剂、涂料、纺织品等。

ETH Zurich 将负责技术经济(techno-economic)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估(life-cycle or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以判断这一过程是否可以推进至试点规模,并在什么条件下才具有商业可行性。

塑料气化的基本原理

气化是一种热化学过程,将废塑料在有限氧/气化剂(空气、蒸汽、氧气等)的条件下,于高温(约 500-1300°C)中分解成可燃气体(syngas),同时产生固体残留物(如灰分、炭等)。如果将这些 syngas 进一步清洁、处理并合成为乙烯、丙烯等 C2+ 烯烃,就能较好地融入现有石化产业的原料链中。

流化床气化流程图

业界与学界目前的经验与技术现状

(以下资料为现有研究的补充整理和分析)

技术与工艺挑战

原料(feedstock)异质性与污染
废塑料混杂性高(不同种类的塑料、添加剂、染料、污物、水分等),污染物(如卤素、重金属、有机残留物)会严重影响气化反应的稳定性与产品质量。处理这些问题需要预处理(清洗、分选、脱水等)工艺,以及在气化与下游合成过程中强大的净化系统。文献中经常指出,feedstock 的质量、组成变动会对气化效率、合成气品质及 tar(焦油)生成量造成大的影响。

焦油与杂质的控制
在气化过程中往往会生成焦油(tar)、重芳烃、有机杂环等。这些杂质如果不能被有效去除,会在反应器内部、换热器中沉积、导致堵塞、腐蚀或降低效率。若合成气要用于高纯度用途(例如合成化学品、烯烃类产品),对这些杂质的控制要求非常高。

能耗与温度/气化剂选择
高温(尤其接近气化上限 1000-1300°C)有助于减少 tar 生成、提高裂解与转化效率,但也带来材料耐高温的要求、热损失、设备成本高等问题。气化剂(如空气、纯氧、蒸汽等)的选择与混合方式也会影响反应热平衡、合成气的组成(H₂/CO 比)、以及后续气体净化难度。

经济成本与投资规模
由于上述预处理、设备耐高温材料、净化系统、维护及持续运营的要求,初期资本支出(CAPEX)与营运费用(OPEX)都很高。由实验室到中试、再到商业化规模往往需要跨越很长周期。

环境与生命周期影响
虽然气化被视为比直接焚烧或填埋更环保的选择,但整个流程(包括运输、预处理、气体净化、热源提供等)会产生温室气体及其他污染物(例如气体排放中的有毒物质、固体残留物处理)。必须进行全面的生命周期评估(LCA),以判断在特定条件下是否真的能带来净环境效益。

实际与试点案例

韩国能源研究院(KIER)最近开发了一种连续氧/燃气化(oxy-fuel based gasification)工艺,可以处理热固性塑料(thermoset plastics),并将焦油生成量相比于商用标准降低了约93.4%,为高质量合成气制备带来希望。

在共气化(co-gasification)中,将塑料与生物质或煤混合使用,可以改善气体产率、提高合成气的热值,并有助于焦油或杂质的控制,但混合比例、材料预处理仍然敏感。

这次合作的潜在突破与意义

潜在的积极作用包括:

推进废塑料循环利用:如果能够成功将混合废塑料气化并生成可用于化工原料的高品质合成气,可大大扩展化学回收(chemical recycling)在塑料循环中的角色,从而减少对原生石化资源的依赖。

温室气体减排:在合适的条件下(如热源可再生、能源输入优化、污染控制得当)气化过程比焚烧或填埋可能引发的排放更低,并可能成为低碳化工产业链的一环。

产业与科研结合:此类合作将结合企业的实际规模与市场需求,以及学术界在流程优化、环境评估、材料与催化剂研发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有助于缩短从试验到商业化的转化周期。

—5—

仍需突破的关键障碍

然而,要让气化废塑料转化为化工原料真的走到规模化应用,还面临不少难题:

Feedstock 的一致性与供应链问题:废塑料种类太多且污染程度不一,如何在成本可控范围内收集、清洗、分类,是现实中最大的挑战之一。

焦油、杂质、污染物净化技术的成熟度:哪怕在实验室中取得焦油大幅减少的成果,转移到大规模连续运行中仍可能遭遇设备沉积、腐蚀、维护频繁等问题。

能耗、热能/气体净化与副产品处理的经济性:这些环节经常被低估,但会极大影响整体成本和环境足迹。

法规与环境安全标准:不同地区对排放、废气处理、固体废物处理、有毒物质残留等法规不同。项目若要国际推广,必须适应多种规范;公众接受度、安全性风险也不可忽视。

市场对合成化工原料的需求与价格波动:乙烯、丙烯等化工中间体市场价格与原油、天然气价格关系紧密。若成本过高或者供给不稳定,可能难以与传统路线竞争。

—6—

结语:可行性与行业前景

综合目前的资料,我们可以做如下判断:

气化塑料为化工原料路线在学界与产业界都已被认定为一条具有潜力的路径,尤其是当传统机械回收不能处理的混合塑料、热固性塑料或污染较严重的塑料被淘汰物料,气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价值回收”方式。

但“潜力”不等于“保证成功”。要从实验或中试规模迈向商业规模,需要成本、工程与环境安全性上的多重条件都达到较高标准。

本次 GIC-ETH Zurich 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校企合作,如果能做到严格的技术经济评估、环境评估,并在试点中成功演示(包括 feedstock 前处理、气体净化、焦油控制、下游合成技术等环节),将是塑料循环回收行业的一个里程碑。

来源:人的皮囊之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