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忧渡》火得一塌糊涂,热度一路狂飙至9500,妥妥的爆款。可就在大家追剧追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蒲松龄的后人 “坐不住” 了,出来 “喊话” 要求署名,说《无忧渡》各种借鉴《聊斋志异》,却没给蒲松龄老先生一个 “名分”。
《无忧渡》火得一塌糊涂,热度一路狂飙至9500,妥妥的爆款。可就在大家追剧追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蒲松龄的后人 “坐不住” 了,出来 “喊话” 要求署名,说《无忧渡》各种借鉴《聊斋志异》,却没给蒲松龄老先生一个 “名分”。
虽然按照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自然人的作品,其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蒲松龄逝世已逾三个世纪,因此任何人可依法自由使用该作品的表达形式,无需取得授权且无须支付报酬。但是这事儿好像不能简单地说是谁对谁错。先从《无忧渡》本身来说,它的成功有目共睹,把聊斋那种奇幻、诡异又充满人性思考的风格给延续下来了。就像 “碧玉回春” 这一单元,舞姬为了容颜不老吃碧玉梨,这情节和《聊斋志异》里的《陆判》确实有点像。还有 “入画” 那一集,和《聊斋》里的《画壁》也能对上号。
可话说回来,《无忧渡》也不是照搬《聊斋志异》,它在原来的基础上玩出了新花样。就好比《聊斋志异》是棵大树,《无忧渡》就是从这棵树上长出来的新枝,根还是那个根,但枝丫却伸向了新的方向。而且,现在这个时代,观众的口味和蒲松龄那个时代大不相同,《无忧渡》在保留聊斋精髓的同时,把现代人关心的东西融入进去,让这个故事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再从蒲松龄后人这边来看,他们出来 “喊话” 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祖先的东西被用了,没提一句,心里不平衡也正常。不过,换个角度想,这也说明《聊斋志异》的魅力太大了,后代人都为它 “站出来” 了。要是蒲松龄老先生地下有知,估计得乐开花,自己几百年前写的东西,还能在今天引发这么大的动静。
所以啊,《无忧渡》这事儿,与其说是 “借鉴”,不如说是 “现代再续”。它把聊斋的文化基因给继承下来,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出来。而蒲松龄后人的 “喊话”,说不定还是件好事,让更多人知道《聊斋志异》的好,也让《无忧渡》和《聊斋》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不就是文化传承的魅力嘛,一辈辈传下去,还越传越有新意。
来源:纵横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