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占领满洲后:西方预判日本将攻苏,东京却决意先抢夺中国资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07:25 2

摘要:1933 年 6 月,日本陆军高层会议上,“对苏作战” 议题被详细讨论。陆军大臣荒木贞夫(Araki Sadao)主张优先备战对苏战争,计划 1936 年发起进攻,称彼时 “既有开战理由,又有国际支持,更具获胜基础”。而永田铁山(Nagata Tetsuzan

1933 年 6 月,日本陆军高层会议上,“对苏作战” 议题被详细讨论。陆军大臣荒木贞夫(Araki Sadao)主张优先备战对苏战争,计划 1936 年发起进攻,称彼时 “既有开战理由,又有国际支持,更具获胜基础”。而永田铁山(Nagata Tetsuzan)、东条英机(Tojo Hideki)两位日本将军则持相反意见,认为 “日本若要对苏作战,需整合黄种人所有资源,为全面战争做好准备”。东条英机强调仓促行动风险极高,永田铁山(时任参谋本部第二部部长,主管情报)亦支持这一观点,指出 “对苏作战需有 5 亿人口的中国作为后方,像庞大劳工营般支持日本武士,并大幅提升日本在满洲的工业实力”。鉴于 1936 年前难以完成这一计划,他们建议利用苏联政府改善日苏关系的意愿,探讨缔结《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的可能性。

主张 “为对苏战争充分备战” 的一派,核心诉求是先在满洲建立强大的军事经济基地、征服中国。然而,会议多数参与者虽认可 “中国因素” 的重要性,仍投票建议天皇将人力与财力集中于 “对苏备战”—— 苏联被定为 “头号敌人”。

日本军官与将领的侵略意图,并未逃过西方各国首都的关注 —— 西方实则希望日苏爆发军事冲突,并试图推波助澜。美国驻日大使约瑟夫・格鲁(Joseph Grew)向美国国务院汇报:“某军事武官助手告诉我,他与多名外国同行得出结论:日苏战争不可避免,或将在 1935 年春季爆发,部分同行甚至认为开战时间可能更早。”1933 年 10 月,格鲁在给国务院的报告中提及日本 “决心在适当时机清除苏联对其扩张计划的阻碍”,并指出 “煽动日本入侵西伯利亚并非难事”。

苏联对局势有着清醒判断。1933 年 3 月 3 日,外交人民委员部副委员列夫・卡拉汉(Lev Karakhan)在给联共(布)中央的信中写道:“我认为,对美国及其他欧洲国家而言,摆脱危机、化解远东当前局势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挑起日苏战争。他们会拉拢、逼迫我们卷入其中……”

为迎合西方政客的期待,日本政府刻意营造 “占领满洲只为建立对苏作战桥头堡” 的假象。早在 “九一八事变” 爆发前数月,日本政府就正式询问英、法政府:“若日苏开战,能否获得两国直接支持?” 在政府默许之下,日本右翼势力大肆开展反苏宣传,毫无根据地要求在支付满洲渔业区租金时获得额外特权,并于 1931 年 3 月 16 日袭击了苏联驻东京商务代表。

1931 年 10 月底,即日军占领中国东北后不久,日本政府命驻苏大使广田弘毅(Hirota Koki)向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施压,谎称 “有传言称苏联向满洲的中国军队提供援助,对抗日军”。苏联外交部回应称:“苏联尊重与中国缔结的国际条约…… 即便以‘援助’为名实施军事占领,也与苏联的和平政策及世界和平利益相悖。” 但 1931 年 11 月 19 日,日本政府再次以强硬措辞要求苏联 “停止干涉满洲内部事务”。11 月 20 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答复:“苏联政府在与各国交往中一贯奉行严格的和平政策,高度重视维护并巩固与日本的现有关系,坚持不干涉他国冲突的立场。苏联相信日本政府亦愿维护两国关系,并在所有行动中尊重苏联的不可侵犯利益。”

此举明确展现了苏联的立场:拒绝如西方所愿卷入日满冲突,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联对日本侵略漠不关心。1931 年 9 月 25 日,《真理报》在题为《军事占领满洲》的头条文章中写道:“唯有中国工农革命在中共领导下取得胜利,才能终结帝国主义对中国劳动者的暴行。中国工农多年来武装反抗帝国主义与国民党,成效显著。如今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镇压中国人民,全世界劳动者都奋起支持中国革命。苏联劳动者密切关注中国的斗争,始终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

苏联对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道义与政治支持,令日本当局不满。日本军方频频武力威胁,扬言对苏开战,苏满边境 “边境事件” 频发。面对日军的挑衅,苏联政府要求日本政府 “制止满洲部分军方势力系统性开展的反苏活动,此类活动正加剧日苏关系紧张”,同时采取措施避免两国武装冲突。

1933 年 6 月,苏联向日本提议出售其在满洲修建的中东铁路(俄文:КВЖД、英问CER),这一举措正是苏联为消除日本挑衅借口所做的努力。当时,日本对 1932 年 12 月苏中恢复外交关系不满,蓄意围绕中东铁路制造紧张,借铁路运营频繁挑起严重冲突。在持续两年的谈判中,苏联政府最终以 1.4 亿日元的价格(远低于苏联在铁路建设中的投入),将中东铁路转让给伪 “满洲国” 政权(实则由日本控制)。

然而,苏联为缓和日苏关系所做的努力,遭遇日本的明确拒绝 —— 日本政府与军方无意与苏联建立长期睦邻关系,反而蓄意将 “远东日苏战争威胁” 打造成常态化因素,迫使苏联不得不加强国防建设。苏满边境由此陷入一种 “局部军备竞赛”:双方均在边境部署大量兵力与武器,以防战争中战败。但本质区别在于:苏联对远东邻国无领土野心,仅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而日本已走上对外扩张道路,妄图凭借军事力量建立庞大殖民帝国,计划将苏联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纳入其中。

1933 年 3 月,日本宣布退出国际联盟,无视国际舆论,公然继续推行对华扩张政策。日本的野心不止于满洲,还试图通过在兴安省、内蒙古、新疆大肆安插间谍,扩大对苏与对蒙古人民共和国(МНР)的作战基地。日本的威胁促使苏蒙两国于 1934 年 11 月 27 日缔结双边协定,约定 “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他国军事入侵”。这一协定打乱了日军计划 ——1935 年初起,日军开始在满蒙边境公然组织挑衅与武装袭击。1936 年 3 月,《苏蒙互助议定书》签署,规定 “若一方遭军事入侵,另一方需提供包括军事在内的一切援助”。日本右翼势力借此大做文章,以 “布尔什维克俄国侵略”“对抗共产主义威胁” 为口号,进一步煽动国内反苏情绪。

1936 年 11 月 25 日,日德两国在柏林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其秘密附件第二条规定:“协定有效期内,缔约双方未经对方同意,不得与苏联缔结任何违背本协定精神的政治条约。” 至此,日本实际上已将 “与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 排除在议事日程之外。

获得德国这一西方 “强力盟友”(不久后意大利及其他亲德欧洲国家也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后,日本备受鼓舞,加速扩大对华扩张。而苏联加强东部地区防御的举措,对日本将领形成震慑,迫使他们一再推迟对苏作战计划。日本军政界逐渐形成共识:“与苏联决战前,需先迅速打赢对华战争。” 除政治与经济目的外,日本发动对华战争的另一核心目标,是将中国打造成稳固后方,为日后对苏进攻奠定基础。

1936 年 8 月 7 日,日本政府通过秘密决议,明确指出:“鉴于当前日苏关系及‘北进政策’实施情况,对华施策的核心应是尽快将中国北方打造成反共、亲日满的区域,并推动全中国成为反苏亲日地区。”1937 年 6 月 9 日,即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前一个月,驻扎在满洲的日本关东军(集团军群)参谋长东条英机向陆军参谋本部发报:“从对苏备战角度分析当前中国局势,若我方实力允许,最优策略是先打击南京政府(即国民党政权 —— 作者注),消除后方威胁。”

1937 年 7 月 7 日夜,北平附近的卢沟桥以北,中国士兵与驻华北日军(所谓 “中国驻屯军”)发生交火。日本宣称这是 “中国方面引发的偶发事件”,并借此将冲突扩大为战争。但日本天皇大本营与陆军参谋本部的档案证明:日本军政高层正是利用这一事件,实施了早已制定的 “征服全中国” 计划。

来源:黄胜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