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把27万个人医美报销进公司成本,还被曝有562万异常缴款,多家公司相继注销
她把27万个人医美报销进公司成本,还被曝有562万异常缴款,多家公司相继注销
周一中午我在电梯里刷到这条热搜,整个人都愣了一下
实名举报的博主“金钧L”又出手了,点名宋祖儿,把个人医美当公司开支这件事讲得明明白白
更扎眼的是,2024年1月那笔562万元的“异常缴款”,没有解释,没有说明,像一团雾
别忘了,她在2023年被约谈后,已经补了272万元税款
这事不是今天才冒出来的
从2023年8月开始,就有人实名举报她涉税问题,金额被指高达4500万元,这个数字后来在网上被广泛传播,但一直停留在“爆料”的层面
12月,“金钧L”第一次正式举报,之后有了那笔272万的补缴
2024年8月27日,网上又传出涉税录音,提到工作室逃税属实、补缴271.69万元,同天她的工作室发声明否认偷逃税,强调未受行政处罚,还反指爆料者侵犯名誉
到了今年9月15日,“金钧L”再次提交补充证据,像是要把这事追到水落石出
医美报销这一条最容易让人共情,因为太生活了
你可以理解演员在镜头里要好看,可私人消费和公司成本的界限总要分清
有财务从业者在评论区说,这种把个人花销虚增为成本的做法,一旦被查实,就是偷税,数额大了要担刑责
我听到这句话心里一紧,毕竟,纳税不是“你懂不懂门道”的事,而是法律问题
如果确有其事,别拿“工作需要”来糊弄;
如果没有,也请出示干净利落的账目
还有那562万
正常补税通常会配合说明和对应科目
一笔这么大的钱悄悄缴了,却没人解释它的性质,公众难免起疑
有人说可能是立案后的补交或罚款差额,也有人觉得是正常税负调整
我不敢凭空下结论,但沉默越久,想象空间就越大
公司层面也有动静
工商信息显示,她关联的几家企业里,多家已注销,如今只剩一家影视公司还在存续,且她持股比例并不高
一些注册资本只有1万元的小公司注销得很快,路人看着难免会心里打鼓
有人联想到此前“出事艺人”的操作,也有人说也许是业务收缩、合规整顿
在没有确凿信息之前,这两种可能都存在
可你看,公众的信任就是这样被一层层消耗的
更微妙的是人和人的纠葛
有说法称举报人与她有长达七年的恩怨,2018年起围绕合同问题多次对簿公堂,结果屡诉屡败,后来才走上税务举报这条路
这是网上流传的脉络,当事双方并未坐下来给出一致的版本
说到底,私人恩怨可以有,举报也可以有,但最后总得落在事实和法律上
与此同时,戏还是在拍
她目前在拍《表妹万福》,团队对此次举报没有回应,评论区的声音两极分化,有人觉得是“盯梢式报复”,也有人说清者自清,不怕查
我理解剧组的难处,进组就是一条流水线,停下来牵扯一堆人,可公众的疑问摆在那儿
面对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沉默并不等于体面
把镜头拉远一点,这不是第一起,也不会是最后一起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蔡自力在2025年7月28日提到,税务部门累计曝光了60余起网络主播、文娱从业者偷逃税案件
行业的风向已经很清楚:
打击偷逃税不是一阵风,而是重建秩序的系统治理
相关行业组织也在不断重申
依法纳税,已经被写进演员从业的底线
我们不是没见过前车之鉴
邓伦因偷逃个人所得税被查实,最终被追缴、加罚合计1.06亿元,账号被注销,几乎从公众视线里消失
另一个例子更贴近这次争议点
袁冰妍曾被通报通过关联企业列支个人消费,补税、滞纳金加高额罚款,作品下架,社交账号被封
这些案例每次拿出来回看,都像一记响亮的提醒:
别心存侥幸,遵纪守法不是谈判筹码
我更在意的是规则能不能持续起作用
如果举报站得住脚,请依法依规处理,处理结果公开透明;
如果站不住脚,也请还人清白,别让“网传录音”和“爆料长图”替代结论
这几年我们见过太多信息泡沫,吃瓜容易,复原事实却很难
所以我真心希望税务部门尽快给一个权威答复
也想对所有在镁光灯下的人说一句
观众愿意买单,是因为相信你的专业和人品,作品归作品,纳税归纳税,这两件事谁也别拿谁当挡箭牌
资本和流量带来的每一分红利,都对应着同样份额的责任
把账目做干净,说话才底气足;
把底线守住,事业才走得长
这事还有得拉扯
截至目前,税务部门尚未就此次举报作出公开回应,事件没有最终结果
无论是误会还是确有其事
都该给公众一个交代
等来的最好消息是事实清晰、程序正当,而不是又一场情绪的过山车
到那时,大家各自散场,问题归位,作品也好做人也好,才算站回该站的位置
信源资料
扬子晚报:《演员宋祖儿再次被实名举报,举报人:她将27万元个人医美消费报销为公司成本;宋祖儿已注销名下多家公司》-2025年9月22日
深圳新闻网:《95后演员宋祖儿再被实名举报税务问题》-2025年9月22日
沈阳网:《知名女星再被实名举报!》-2025年9月22日
来源:是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