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聚焦“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语文核心素养;以“沉浸式游湖品文”为情境主线,打破“逐字翻译+内容分析”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疏通文意、品析手法、体悟情感,实现“文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空灵悠远雪之景,天下谁晓人之痴?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教材版本: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单元主题:第三单元·山水小品: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
二、教学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聚焦“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语文核心素养;以“沉浸式游湖品文”为情境主线,打破“逐字翻译+内容分析”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疏通文意、品析手法、体悟情感,实现“文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三、内容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经典小品文,选自《陶庵梦忆》。文本以极简的“白描”手法,记录了张岱在崇祯五年十二月湖心亭赏雪的经历:开篇用“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勾勒阔大雪景,再以“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细化景物,最后通过“亭中遇客”的情节,暗藏明亡后文人的孤独落寞与故国之思。
本文是单元“山水小品”的核心篇目,既体现了古代山水文“情景交融”的特点,又承载了晚明小品“清隽淡远”的文风,是引导学生感受文言之美、理解文人精神的优质文本。
四、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以下基础与不足:
1. 基础优势:掌握了“崇祯”“更定”等文言字词的基本解法,有阅读简短文言文的经验;对“雪景”有生活感知,能初步理解文本中的景物描写。
2. 认知难点:难以体会“白描”手法的极简之美(易将“简单”等同于“平淡”);对张岱“遗民身份”缺乏了解,难以读懂“亭中对饮”背后的孤独与故国之思;容易将“赏雪”仅理解为“闲情逸致”,忽略文本的深层情感。
五、教学目标(四大语文素养目标)
1. 语言运用:能准确翻译“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等关键句子,积累“是日更定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重点字词(更、强、白)。
2. 思维能力:通过对比“白描”与“工笔”的差异,能分析文本中“一痕、一点、一芥”的炼字妙处,理清“写景—遇人—抒情”的行文逻辑。
3. 审美创造:能结合文本语句,想象湖心亭“阔大而静谧”的雪景意境,感受张岱“以简驭繁”的审美追求,体会小品文“形散神不散”的艺术特色。
4. 文化传承:了解晚明小品文的文体特点,结合张岱的生平,理解其“痴于赏雪”背后的遗民情怀,初步感知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精神传统。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析“白描”手法的运用,感受湖心亭雪景的意境;理解“痴”字的内涵(痴于景、痴于人、痴于情)。
教学难点:读懂“亭中遇客”情节背后的孤独感与故国之思;体会“极简文字”中蕴含的“极丰情感”。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环节1:情境导入——入“雪境”,引兴趣(5分钟)
视觉情境创设:播放30秒湖心亭雪景动画(画面:漫天飞雪、天云水交融、孤亭立于湖心),配低沉的古琴曲《梅花三弄》片段。
问题引导入境:“同学们,眼前的雪景让你想到哪些诗句?(学生自由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孤舟蓑笠翁”等)而300多年前,有一位叫张岱的文人,在这样的雪夜独自来到湖心亭,他看到的雪景、遇到的人,都藏在一篇短短100多字的文章里。今天,我们就当一次‘时空游客’,跟着张岱一起游湖心亭,读他的雪夜故事。”
板书课题:湖心亭看雪(张岱),并简要补充作者背景:“张岱是明末清初人,明朝灭亡后,他隐居不仕,写下《陶庵梦忆》,回忆过去的生活——《湖心亭看雪》就是其中一篇。”
(二)环节2:初读感知——循“游踪”,通文意(10分钟)
任务1:自由读文,正音断句(3分钟)
情境指令:“作为‘时空游客’,我们首先要‘读懂路线图’——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如‘更定gēng’‘强饮qiǎng’‘毳衣cuì’),遇到读不通的句子做标记,稍后我们一起‘扫障碍’。”
教师范读:重点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的停顿,让学生感受节奏美。
任务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7分钟)
情境任务:“现在我们分组‘查攻略’,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3个段落(每组负责1段),找出本段的‘游踪关键词’(如第1段‘崇祯五年十二月’‘湖心亭’)和‘疑难字词’,5分钟后每组派代表‘讲解路线’。”
重点突破:
第1段:引导学生明确“更定”(晚上八点左右)、“拥毳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体会张岱“冒雪游湖”的“痴”。
第2段:聚焦“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一芥(小舟)、两三粒(人)”,让学生用手势比划“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视角变化。
第3段:解释“三大白”(三大杯酒)、“客此”(在此地客居),为后续分析“遇客”情节铺垫。
全班核对:教师用PPT展示译文,纠正偏差,确保学生准确理解文意。
(三)环节3:研读品境——赏“雪景”,析手法(15分钟)
任务1:品“白描”之妙,绘雪景图(8分钟)
情境创设:“作为‘资深游客’,我们不仅要‘看景’,还要‘懂景’。张岱用18个字写雪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如果让你画这幅‘湖心亭雪景图’,你会怎么画?”
对比分析:
展示“工笔画雪景”(细节繁复:雪片纹理、树木枝桠)与“白描画雪景”(仅用线条勾勒轮廓:长堤画一横线、湖心亭画一小点),提问:“张岱为什么不用‘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的细节描写,反而用‘一痕、一点’?”
引导结论:“白描”手法的特点是“删繁就简”,用极简的文字勾勒景物,留给读者想象空间——“上下一白”让我们想到天地辽阔,“两三粒人”让我们感受到雪景的静谧与空旷。
朗读强化:全班齐读该句,要求读得“舒缓、辽阔”,想象自己站在湖心亭,眺望天地皆白的景象。
任务2:探“遇客”之情,解“痴”字(7分钟)
情境提问:“张岱本想‘独往湖心亭看雪’,却意外遇到了两位客人。当童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里的‘痴’仅仅是‘痴迷雪景’吗?我们再读第3段,找一找‘痴’的其他含义。”
小组讨论:“3人一组,思考:1. 张岱‘夜雪独往’,痴在何处?2. 客人‘拉余同饮’,他们的‘痴’和张岱一样吗?”
引导深入:
张岱的“痴”:表面是“痴于雪景”(冒雪独游),深层是“痴于故国”——明朝灭亡后,他不愿仕清,借“独游”逃避现实,“湖心亭”成了他安放孤独的地方。
客人的“痴”:更多是“痴于闲情”(雪夜赏雪饮酒),而张岱的“痴”多了一份“落寞与悲凉”——从“强饮三大白而别”的“强”(勉强)能看出,他虽遇知音,却难掩内心的孤独。
教师补充:结合张岱“国破家亡,无所归止”的生平,让学生理解“痴”是他的“伪装”,孤独才是他的“底色”。
(四)环节4:拓展升华——悟“文心”,传文化(10分钟)
任务1:对比阅读,懂“小品文”(5分钟)
情境引导:“跟着张岱游完湖心亭,我们发现这篇100多字的文章,既有美景,又有故事,还有情感——这就是‘小品文’的魅力。它不像长篇文章那样宏大,却像一杯清茶,越品越有味道。”
补充材料:展示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提问:“这句话和‘上下一白’有什么相似之处?”
总结特点:小品文“以小见大”,用日常小事、简单景物,传递深层情感与人生思考。
任务2:情感共鸣,谈“收获”(5分钟)
情境分享:“如果你是‘时空游客’,游完湖心亭,你想对张岱说一句什么话?或者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比如写景的方法、面对困境的态度)?”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手法”“情感理解”“文化认知”三个角度分享,如“我学会了用简单的词语写景物”“我知道了古代文人遇到挫折时,会寄情山水”等。
教师小结:“《湖心亭看雪》不仅是一篇文言文,更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看到了张岱的孤独与坚守,看到了中国文人‘于平淡中见深情’的审美与精神。希望大家以后读文言文时,不仅要读懂文字,更要读懂文字背后的‘人’与‘心’。”
(五)环节5:作业布置(5分钟)
1. 基础作业:背诵全文,默写“天与云与山与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并翻译。
2. 提升作业:模仿“白描”手法,写一段你见过的“最美的自然景象”(如雨后的公园、清晨的校园),100字左右。
3. 拓展作业:阅读《陶庵梦忆》中的《西湖七月半》片段,对比两篇文章的“游湖情境”,下节课分享。
八、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张岱)
一、景:白描·极简
阔大: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细微:一痕(长堤)、一点(亭)、一芥(舟)、两三粒(人)
二、情:痴·复杂
表面:痴于雪景(冒雪独游)
深层:痴于故国(孤独、坚守)
三、文:小品文·以小见大
景→人→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