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生服务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如何将优质、便捷、温情的服务精准送达居民身边,是基层治理一直以来的核心命题。长春市绿园区青年路街道以一场深刻的服务模式变革作出了回应——
民生服务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如何将优质、便捷、温情的服务精准送达居民身边,是基层治理一直以来的核心命题。长春市绿园区青年路街道以一场深刻的服务模式变革作出了回应——
清晨,去“幸福食堂”吃一份热腾腾的豆腐脑和油条;上午,在“幸福学堂”里学习书法和绘画技巧;午后,来到社区活动中心参加手工DIY活动;傍晚,通过“社区管家”平台预约的家政服务人员准时上门——这一幕幕充满烟火气的幸福场景,正是长春市绿园区青年路街道深耕社区服务、破解民生难题的生动缩影。青年路街道多方联动社区合作伙伴,打造集便民服务、文化交流、健康管理于一体的社区服务新生态,用“民生温度”叠加“幸福厚度”,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以前社区想办义剪、义诊、惠民大集等活动,不仅人手紧、资源少,也很难有持续性。现在引入社区合作伙伴之后,各种资源都能高效对接,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服务。今天的义剪就是与蓝梦职业培训学校合作开展的,深受居民欢迎。”在澎湖林苑小区定期举行的义剪现场,青年路街道青阳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王苗道出了社区服务模式的关键转变。
一直以来,社区服务存在着“主体单一、资源匮乏”的治理痛点。为打破这一困境,青年路街道科学运用社会资源,引进20余家优质社会资源,构建起“党建+合作伙伴”的资源整合体系。在这一体系支撑下,资源有机整合、优势互补,企业的场地、技术、资金优势与居民的就医、就餐、学习需求精准匹配,实现“以阵地换资源、以服务换支持”的良性互动,社区服务不再是单打独斗。
走进青年路街道银融社区“融邻·HUI生活”服务综合体,很难想象这个居民茶余饭后聚集的温馨空间曾经是废弃的锅炉房。银融社区将闲置用地二次利用,引进多家合作伙伴,打造服务综合体,为居民提供医疗、就餐、学习、休闲娱乐等服务。
聚焦辖区老年居民的医疗需求,银融社区与长春市卫健委开展深度合作,邀请各大医院的内科、外科、眼科等各科专家,每周五来社区开展义诊或健康讲座。
“岁数大了偶尔有个小疼小病去医院太麻烦,现在好了,咱们社区每周都有专家来义诊,家门口就能看病,真的太方便了!”说起“融邻·HUI生活”服务综合体,居民于淑琴不住地夸赞,而更让她满意的是涵盖家政、维修、居家养老等6大类100余项服务的“社区管家”项目。“以前开锁、修家电总也找不到靠谱的,有时候钱花了不少,问题还不一定能解决。这回好了,价目单一目了然,服务人员也专业,我们用着放心。”
午餐时间,“小暖融邻”新竹社区餐厅饭菜飘香。“今天有大枣馒头和酸菜团子,这俩都是我爱吃的。”“妈妈这个水果沙拉好吃,我还想吃!”“今日特供香辣蟹,12元一份……”正在选餐的居民排成长队,一份份荤素搭配、品类齐全的小碗菜色香味俱全,价格也很实惠。
“我喜欢吃炖菜,今天这个茄子就很合我胃口,选两份菜,选一样主食,十来块钱就能吃好。”正在用餐的居民李阿姨是这家餐厅的常客。除了做饭不便的老年人,记者还看到有不少上班族和学生前来用餐。
肉菜6-8元、素菜3-5元、凉菜2元、米饭1元,还有减脂餐、麻辣烫、冷面等特色餐食。该餐厅坚持“公益第一”属性,定价亲民,每天供应三餐,仅午餐时段,用餐人数就超过1000人次。
在解决老年人“做饭难”、年轻人“难做饭”的问题之余,“小暖融邻”新竹社区餐厅将服务触角延伸,提档升级为“中央厨房”,为青年路街道辖区7个居民“幸福食堂”统一配餐,通过统一采购、集中加工、标准化生产,不仅降低了社区食堂的运营成本,还实现了口味一致、营养均衡的膳食供应。
“公益+低偿”发展思路,搭载规范化、集约化运营模式,让民生服务更有品质。新竹社区联动社区合作伙伴吉林省金石置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探索社区服务新模式,利用闲置空间,灵活布局小体量、多功能的服务设施或场所,打造惠民小街,不断完善社区功能配置。除了运营社区餐厅外,惠民小街还开设智惠医院、惠民超市、幸福学堂等生活服务项目,还有正在建设中的理发、干洗、居家养老等项目,涵盖居民日常所需的方方面面。
“惠民小街原本是基隆中街上的一条无名小路,以前哪有这么多人啊,现在这条小街可太火了。”说起惠民小街,居民郑秀琴竖起大拇指。
从“资源洼地”转变为“服务高地”,社区合作伙伴的深度参与,成功盘活了城市边角空间。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低价、放心的民生服务,曾经的闲置空地,如今已“脱胎换骨”。
今年76岁的王树芳和73岁的范淑杰都是新竹社区居民,她们俩原本闲居在家养老。得知社区里开了一个社区工坊,有来自电商企业的老师教大家做各种手工艺品,做完了直接就能通过电商平台卖出去,这让老姐妹俩有了积极性。
在老师的指导下,二人从简单的小布袋开始缝起,一个大概可以赚三块钱,做完直接就能领钱。老人笑着说:“就算不赚钱也比在家干待着有意思,更何况还能挣钱!”
“我们一直在思考,怎么能让社区活动更丰富、更吸引人,也希望居民不只是一走一过,而是真正能在社区活动中有所收获,最好也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新竹社区党委书记刘莉介绍,社区工坊有编绳、钩织、布艺等项目,为居民提供原料、工具和场地,所有成品都可以直接变现。
不仅如此,针对辖区科技企业少、居家宝妈多的实际,青年路街道还搭建“电商大院”创业就业平台,与天森传媒等3家电商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成3个社区惠民直播间,开展主播培训40余场,为社区服务注入“造血”动能。
住在新星宇和煦小区的居民黄秋颖是一位“宝妈”,参加主播培训后,她成功在社区惠民直播间里找到了自己的事业方向。“我会做串珠挂链,自己以前也做了很多,但是很难变现。有了直播间之后我每做出一批成品就来直播,每月能收入一千元以上。”
“社区服务不是‘一阵风’,要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机制,才能长久惠及居民。”青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云峰表示,为保障服务质量,青年路街道完善“申请-社区推荐-街道备案-街道授牌”的准入制度,定期结合社区考核、居民服务评价,对社区合作伙伴进行动态管理,细化约谈、退出等措施,确保社区合作伙伴服务“真惠民、真有效”。
民生服务没有终点,幸福升级永无止境。从单一服务到“医食学购管”一站式覆盖,青年路街道打破资源壁垒、链接社会力量、拓展服务边界,让专业服务“触手可及”,让居民“有求必应”。
青年路街道之所以能破解资源短缺、服务单一的老难题,关键在于不再将社区视为基层治理的“孤岛”,而是解放思想,转变为连接各方资源的“平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闲置的空间重获人气与价值,企业打通了践行社会责任的通道,居民享受到了便捷优质的服务,而社区,也逐渐转型为“精准牵线人”。
在采访中,最打动人的是居民需求“被重视”、问题“被解决”的踏实感。补齐民生短板,未必需要巨额投入或推倒重来。有时候,它始于一个旧锅炉房的改造、一次企业与社区的真诚握手、一位普通居民被点燃的笑容。一个个看似微小的民生服务,聚沙成塔,逐渐融汇成基层治理的真实温度。
来源:吉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