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2年3月的无锡是什么模样?是和风细雨,还是乍暖还寒?美国学者威廉·约瑟夫当时拍下的一组彩色照片记录了这个特殊的时刻,也为我们黑白的记忆勾上了五彩。
1972·3,五彩无锡(作者 吴炯)
1972年3月的无锡是什么模样?是和风细雨,还是乍暖还寒?美国学者威廉·约瑟夫当时拍下的一组彩色照片记录了这个特殊的时刻,也为我们黑白的记忆勾上了五彩。
1972年,是一个鼠年。那是“文革”中期,彼时无锡的模样,恐怕只有四十五岁以上的人才有些记忆。那时我们的照片,多数是在照相馆里拍的黑白照片,即使有照相机的家庭,又有几个人舍得把镜头对准家庭人物以外呢?
那么,一旦面对这几十张1972年在无锡拍摄的照片,而且还是彩色照片时,记忆就有了色彩。
当时的中国,彩色照片绝对是个希罕物。这些彩色反转片今天收藏于美国Wellesley College大学,拍摄者威廉·约瑟夫在网上制作了一个专题,然而所有的无锡照片都没有标明日期。
1972年,世界上最大的新闻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间是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28日离开中国后不久,一个“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第二次访华代表团3月10日经香港入境访问中国内地。新中国成立后的许多年里,几乎没有几个美国人到中国访问,由于这个代表团被我们认为是“进步”组织,所以成为了最早访华的团体之一。
这个访问团当时访华的全过程,至今找不到任何公布过的详细官方记录。唯一能查到的记录是一条新华社消息:“新华社一九七二年四月十一日讯中 央 政 治 局常 委、国 务 院 总 理 周 恩 来,中 央 政 治 局 委 员张 春 桥、姚 文 元,外 交 部 副部 长乔 冠华,今天晚上会见了美国‘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友好访华代表团全体成员,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接见的准确时间是当晚的23时15分,可见中 央对访问团的重视。那么,访问团是几时来到的无锡呢?照片的拍摄者似乎没有确切的记录。
拍摄者威廉·约瑟夫当年只有25岁,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政治学的博士,现在他是美国Wellesley College大学政 治系的教授。当年他随团在北京、天津、上海、济南、广州、无锡、唐山参观,行程是由南而北。在其他城市的照片日期排列中,我们发现在上海所拍照片的最后日期是3月16日,而21日已在济南拍照,中间一站就是无锡。根据当年的交通推算,眼前这些 1972年无锡的照片,应该就是在1972年3月17日到19日期间拍摄的。分析一下可以看出,他们在无锡的行程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大概有这些内容:
参观惠山泥人厂
无锡人一看便知。照片上,我们能辨认出的泥人有白毛女、阿庆嫂,明显有着时代的痕迹,还有一个狗熊踩花球的泥玩具和带有传统风格的胖囡抱鲤鱼,这个“年年有余”的泥人十分抢眼。工人们聚精会神地工作,十分投入,一位男青年正在创作一个新作品,似乎是一个表现中朝人民友谊的题材。
观看小红花艺术团的演出
照片中有一组小朋友的演出照,我立即反应出这应该是无锡小红花艺术团,果然,威廉·约瑟夫记作“Wuxi Little Red Guards”。当年,接待外宾是小红花艺术团光荣的政治任务。所有小演员的脸都化妆为两团大红,那时的化妆基本如此。在一个以乒乓球比赛为内容的舞蹈背景中,立有一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标语牌。这是当年最流行的竞技口号,让人立即联想起乒乓外交和政治挂帅。
节目中还有藏族舞蹈和以工农生产为内容的舞蹈,除藏族舞蹈外,所有的舞蹈动作犹如当年的样板戏和雕塑人物的动作,孔武有力,体现着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说起小红花艺术团,不得不提到他们的民乐人才,今天著名的二胡演奏家邓建栋正是1972年10岁那年入选无锡市小红花艺术团的,这场演出中有他的任务吗?
参观河埒生产大队
照片中还有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有鱼塘,有缝纫机绣花车间,有老人、儿童,有一家三口的合影。威廉·约瑟夫称呼这里为“Ho Lo Production Brigade”,结合照片中的鱼塘等风物,“Ho Lo”应该就是河埒。当时的河埒生产大队,是养鱼的先进单位。看得出,参观的内容是经过刻意安排的。比如鱼塘捕鱼,小船上6位农民除了穿着防水的“套鞋”,身上的穿着都非常整洁,没有捕鱼应穿的防水装和袖套。
特别有意思的是一位双手合十的老人,头戴当年常见的深褐色平顶呢帽,胸前佩着一圆形胸章,粗看下以为是当年人人佩戴的毛主席像章,细看之下竟发现中间是四个英文字母“CCAS”,上下两行字不甚清晰。这怎么可能?
原来,“CCAS”就是“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Committee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的开头字母的缩写。在所有的照片中,仅发现一例佩有这样胸章的中国人。这位老者这枚胸章是哪里来的呢?唯一的可能是临时发放的,或是拍摄者给他戴上的。这枚胸章是美国人带来的“旅游团标签”吗?
这枚胸章上CCAS上有两行字在照片上无法辨认,但最终我们还是找到了实物。在一枚网上拍卖的这枚“文革”胸章上,可以清楚看到上下两行字分别为:“美中人民友谊万岁”和“打倒美帝国主义”。可以认定,这不是美国人带来的,而是我们为他们的到来量身定做、并发放给他们的。
当时就是这样,我们一边高呼“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一边“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地寻求外交突破,因此形成了这样有趣的场景。更有意思的是,当访问团离开无锡到达唐山时,招待美国客人的精美奶油裱花蛋糕上却裱着四个大字:“打倒美帝”!一查时间,恰巧是4月1日愚人节,今天看来颇为幽默。
参观市区
照片中无锡市区的内容仅有在一家新风饭店中拍摄的几张。透过玻璃窗,外面的围观者已是人山人海,有人在维持秩序。面向解放北路的方向,还能看到拱北楼的残垣,面向中山路的一面,能看到对面第一百货的老楼。饭店里坐满了人,似乎生意还不错,在1972年豆腐百页都要凭票供应的年代里,这样的场景让人怀疑这又是安排下的政治任务。细看之下,只有少数桌上有菜,其中一个大菜是青菜炒油面筋,另有一包“飞马牌”香烟。这家饭店,就是百年老店“聚丰园”。
大运河
照片上的大运河应该是吴桥段的大运河。吴桥南北繁忙的河道里有许多运输的船只,还有许多挂帆的小船。岸边堆放着缸、瓮、砖和黄沙。
限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访问团不可能进入没有安排的地方拍照,但我们仍然要感谢威廉·约瑟夫,他记录下了1972年春天的无锡。
照片中人们的穿着,除了中山装、军装外,还保留着中式服装,宽大平整,但发型潦草。那时候流行的歌曲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爱北京天安门”,那时候常见的标语是“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以阶级斗争为纲”、“为人民服务”,那时候最受欢迎的节目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与报纸摘要”。今天,除了部分标语还能从这些照片上看到外,所有的声音都逝去了,照片呈现出永恒的宁静,所有人的表情是那样的平和、淳朴和友好,也流露出好奇。
一张照片上,一位中年妇女拿着奶瓶给一个婴儿喂奶,旁边还有一位年轻秀美的母亲抱着幼小的孩子。看到这里,我们会想,这两个孩子今年应该有37岁。
1972年的春天早已逝水无痕,那么照片上的无锡人,他们现在还好吗?
来源:小马哥深度看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