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信息触手可及的时代,我们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停留,都在无形中参与着一场关于情绪的深层互动。中央网信办近期开展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不仅是一次对网络乱象的集中治理,更是一次对数字时代情感生态的深刻反思。如今的网络空间,早已超越了单纯的
在这个信息触手可及的时代,我们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停留,都在无形中参与着一场关于情绪的深层互动。中央网信办近期开展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不仅是一次对网络乱象的集中治理,更是一次对数字时代情感生态的深刻反思。如今的网络空间,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信息传递功能,逐渐演变为一个复杂的情感场域。在这里,愤怒、焦虑、恐惧等情绪被精心编排、反复放大,成为吸引注意力的重要工具。一些内容生产者深谙人性弱点,利用算法偏好,将社会中的个别现象无限渲染,制造对立、激化矛盾,把原本可以理性讨论的话题变成情绪宣泄的战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负面信息的敏感度远高于正面信息,这种“负面偏好”在算法推荐机制下被不断强化。于是,越是极端、越具煽动性的内容,越容易获得传播优势。久而久之,理性平和的声音反而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和情绪化的表达方式。这种趋势不仅影响了公共讨论的质量,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他们开始习惯用标签定义他人,用情绪代替思考,用站队取代对话。
更值得警惕的是,焦虑已经成为一种可复制、可盈利的商业模式。从就业压力到婚恋困境,从教育竞争到生活成本,现实中的不确定性被刻意放大,转化为令人不安的“危机叙事”。紧接着,各种所谓的“解药”应运而生——课程、咨询、产品,层层嵌套,形成闭环。用户在不断消费中陷入循环,既渴望解脱,又难以摆脱。
与此同时,网络暴力也呈现出视觉化、娱乐化的倾向。借助技术手段,攻击行为被包装成“爽文”“名场面”,甚至成为流量密码。观众在围观与互动中不自觉地成为共谋者,模糊了善意与恶意的边界。
面对这些挑战,治理不能止于封禁与处罚,而应着眼于构建更加健康的内容生态。平台需优化算法逻辑,减少对极端内容的过度推荐;教育机构应加强情绪素养教育,帮助人们识别操纵、独立思考;政府则可通过政策引导,推动网络环境向良性发展。每一个网民也应意识到,我们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情绪的参与者。唯有提升自我认知,保持清醒判断,才能在这场情绪浪潮中守住内心的自主与平静。当越来越多的人学会理性表达、包容差异、拒绝煽动,网络空间才能真正成为连接人心、传递温暖的桥梁。
来源:晓晓神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