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与华广告遭狂喷,但为啥越骂越火?了解真相太扎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20:35 1

摘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华与华做的广告,网上骂声特别多,不少人觉得这些广告没审美、太扎眼,甚至吐槽看了不舒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华与华做的广告,网上骂声特别多,不少人觉得这些广告没审美、太扎眼,甚至吐槽看了不舒服。

可奇怪的是,越是被大家吐槽的广告,反而越容易火,找华与华合作的品牌也没断过,明明满是争议,为啥华与华的广告能越骂越有热度?

毕竟通常大家都喜欢好看、讨喜的东西,没人会主动关注被骂的广告。

但等弄明白背后的门道,不少人又觉得挺扎心:原来广告圈的逻辑,和咱们日常想的不一样,不是靠“被喜欢”才能赢。

九月即将结束,西贝预制菜一事也渐入尾声,西贝背后的两位人物,华杉与华楠却声名鹊起。

他们创办的“华与华”营销公司,那些经典案例,开启了众人记忆深处的“回忆”。

之前罗永浩和西贝老板贾国龙吵预制菜,华杉跳出来帮贾国龙,说那些反对声音是“网络黑嘴”,让老板硬杠,这下大家才注意到“华与华”这号人物。​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生活中那些招人烦的那些广告,基本都是他俩的手笔。​

就以蜜雪冰城为例,那憨态可掬、圆滚滚的“雪王”形象,以及脍炙人口的“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之歌,皆出自华与华之手。​

​结果呢?蜜雪冰城一跃成为互联网顶流。

再来看中国餐饮界,门店超万家的六大品牌中,除兰州拉面与沙县小吃外,蜜雪冰城、华莱士、正新鸡排、绝味鸭脖这四家,都曾接受过华与华的专业服务。​

​漫步街头,目光所及,“小葵花妈妈课堂开课了”“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等广告如影随形,华与华打造的这些宣传语无处不在,仿佛一张无形大网,让人无论怎样躲避,都难以逃脱“掌控”。

​当然,吐槽声也不在少数,有人直言“华与华的设计,总能精准戳中我视觉痛点”,更有人称其为“审美的堕落”,总而言之,依旧有一部分人认为他们的广告格调不高。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华杉曾抛出“有审美能力的人不存在”这一论调,此语一出,瞬间激怒了众人。​

可是令人诧异的是,那些饱受嫌弃的广告,非但没有被市场冷落,反而热度飙升,在大众的吐槽声中越发“声名远扬”。​

​就像当年的脑白金,“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被评“十差广告”之首,可销量一直好得很。​

​还有恒源祥,北京奥运会时播“恒源祥,鼠鼠鼠;恒源祥,牛牛牛”,观众吐槽“想砸电视”,但品牌知名度一下就上去了,连那些4A广告公司都瞧不上的广告,为啥最后能越来越流行?​

​其实秘密很简单:嫌弃是种超强烈的情绪,而大脑就爱优先处理带情绪的事儿。​

​你越吐槽一个广告,大脑就越反复琢磨这个信息,看似你讨厌它,可恰恰是这份“讨厌”,让它没法被你忘记。​

相较于“喜欢”这一积极情感,“嫌弃”所代表的负面情绪,往往具备更为强大的唤醒力量,更能够快速触动人心。

​处理“嫌弃”之感的脑区为杏仁核,它掌管着“遇险或战或逃”的应激反应,此区域一旦激活,便会使心率、血压攀升,还会让人注意力高度聚焦。

​这个过程是自动的、飞快的,并非还要逼着大脑先处理这个让你嫌弃的信息。​

广告要的从来不是“你喜欢”,而是“你记住”和“你花钱”。​

​人们总觉得一个东西要成功,得让人喜欢,可快消品这些商业产品,思路完全反过来。​

​“喜欢”是长期的情感连接,要花很多钱、等很久才能看到效果,但“记住”是抢占你的脑子,短期就能见效,成本还低。​

商品要的是你当下就买,才不管你买的时候是不是翻着白眼呢,只要你掏钱,目的就达到了,所以被嫌弃反而能被记住,进而让你忍不住去消费。​

​还有个“纯粹接触效应”:就算你一开始讨厌某个东西,只要反复看到它,最后也会慢慢产生好感和信任,这就是你愿意花钱的动力。​

​现在大家都碎片化刷手机,“丑”比“美”效率高多了,滑屏的时候,一个奇怪、扎眼的“丑东西”,肯定比一个精美但普通的东西更能让你停下来。​

​“这啥玩意儿?”就这一秒的停顿,广告的目的就达到了,这就是所谓的“屎里淘金”模式。​

不是拉低审美

不少人指责华与华的广告拉低审美,称为“精神污染”,这般言论流露出一种“精英傲慢”的姿态。​

你想啊,很多品牌的核心用户,根本不是一二线城市的白领和精英,而是三四线城镇、农村的老百姓,华与华专做的快消品更是这样,它们要的是大基数、大流量,得让大多数人都能接受。​

基于普罗大众需求创造出来的东西,往往普遍“通俗”,毕竟大众审美参差不齐,这类事物多处于审美金字塔之底部,难登高雅之堂。

​可对老百姓来说,这种“俗”的东西更接地气、更容易懂,不用花心思去琢磨,信任成本也低,毕竟谁买个牙膏、喝杯奶茶,还得先研究“这广告美不美”呢?​

而且广告拼的就是“抢注意力”,“美”是温和的,像春风化雨,可“丑”是有侵略性的,能直接吸引到你的注意力,强行在你脑子里留下印象。

​就像在嘈杂的菜市场,你轻声细语说话没人听,但只要大声吆喝,立马就有人注意到,这就是效率最高的方式。​

​大家用“审美”去评判这些广告,其实是用错了标准。​

​广告本质是商业工具,核心目的是卖货、让品牌增长,“审美”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之一,不是最终目标。​

尤其是快消品,要的是“大量、立刻被买走”,对广告唯一的要求就是“有效果”,哪怕被骂,只要点击量上去了、销量涨了,这广告就是成功的。​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商业审美了,只是对那些想赚“大多数人钱”的品牌来说,放弃“高审美”选择“俗广告”,是成本更低、风险更小、效率更高、数据反馈更好的策略。​

​这不是“美学倒退”,只是商家在商海中选了一条更实在的“赚钱路”而已。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