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哥这辈子不能没人管。父母过世后,就一直是我在照顾!”今年4月,在江苏省苏州太仓市浮桥镇新邵村,严国明正向来家里看望他哥哥的青年村干部顾玲燕介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我哥这辈子不能没人管。父母过世后,就一直是我在照顾!”今年4月,在江苏省苏州太仓市浮桥镇新邵村,严国明正向来家里看望他哥哥的青年村干部顾玲燕介绍。
房间里,茶几、木凳等陈设简单,被严国明收拾得一尘不染。顾玲燕知道,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十分在意哥哥严月明的生活环境。
顾玲燕与严国明结识,起因是严月明从小患有小儿麻痹,近几年已瘫痪在床,是村里的重点关怀对象。
“严月明没有结婚,更没有孩子。他是谁照顾的呢?”多年前,顾玲燕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严月明的家。她发现,这个瘫痪在床的老人的弟弟、弟媳一直在默默陪伴、照顾着他。
从那时起,顾玲燕时常与村里的年轻人来这对兄弟家做客,同他们聊天,帮他们干干菜园里的农活。“严国明30多年照顾哥哥的事迹,也深深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顾玲燕工作在农村,家住在市区。受严国明的影响,她回家看望父母的频率都提高不少,“亲情最可贵!”
顾玲燕发现,在严国明的床头,有一个闹钟。每天早晨5点半,这个闹钟一响,严国明便立即起床,帮哥哥擦洗身体、喂饭、换尿布。
开始严月明由父亲照顾。1988年,老人去世,严国明就“接过接力棒”。最开始,严国明一家住着茅草房子。那时的哥哥靠着一根拐杖,生活勉强能够自理。
“每天把饭给哥哥做好,我就出去干活了。”彼时,生活虽然艰难,但他却从没想过放弃哥哥。父亲临终的嘱托“照顾好你哥,家里指望着你呢”,他经常会想起,也深知自己夫妇二人已经成了哥哥唯一的依靠。
村里人都知道他妻子殷琴芳很不容易。20岁嫁进来,严国明的一句话让她动了心:“我哥这辈子不能没人管,只要自己有一口吃的,就不会忘了哥哥。”
严国明白天去镇上的工厂打工,殷琴芳则在家织布、种地,抽空给哥哥洗衣服。晚上收工后,两人还要给哥哥按摩双腿,防止肌肉萎缩。村里人劝他们:“送养老院吧,你们还年轻。”严国明却拒绝了。
2021年,命运再次冲击这个家庭。65岁的严国明突发脑梗,说话含糊不清。祸不单行,哥哥严月明因病情加重彻底卧床,大小便失禁,连吞咽都成问题。
面对双重打击,严国明依旧坚持和妻子轮流照顾哥哥。行动比以前迟缓,他就提前半小时起床;说话不清楚,他就凑到哥哥耳边,一遍遍地耐心重复。在儿子的帮助下,严国明给自己定起闹钟,早上5点半换尿布、上午9点再换一次、下午两点按摩……
“闹钟就是我的眼睛。”他摸着闹钟说。
“这是女儿买的,她说透气性很好。”严国明掏出一包尿布,标签上印着“抗菌防漏”。自己的儿女成了这个家的新支柱:儿子定期购买降压药和营养品,女儿每隔一段时间来打扫卫生。每逢周末,屋子里便充满了欢声笑语。
一次,孙女问他:“爷爷,你为什么总给大爷爷擦手呀?”
严国明回答:“因为他是爷爷的哥哥,就像你的另一个爷爷。”说到这里,老人的眼眶有些湿润。在旁人眼中,严国明的生活只有苦累。但若用心感受,苦涩中藏着无数温暖的细节。
比如藏在闹钟里的浪漫:每天下午严国明给哥哥定的“下午茶闹钟”都会响起。那时他会端来温热的水,哥哥可以用吸管自己喝。
这么多年下来,生活越变越好。他们从茅草房搬进了两层小楼的新房。新房落成的那一天,严国明推着哥哥的轮椅,在院子里转了整整3圈。“他说想看看新房子的瓦片有多亮。”
采访即将结束时,严国明正在给哥哥换尿布。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老人干枯的手上,那双手微微颤动,像是要抓住什么。几个月前,严月明的身体情况恶化,已不再能用语言交流。但他依旧望着弟弟,通过眼神交流情感。
在当地村民看来,严国明用布满皱纹的双手托起的,不仅是兄长的余生,更是中华文明千年未断的伦理之光。
如今,政府的长护险政策与民间自发的互助温情交织成网:在顾玲燕等村干部的帮助下,严国明一家也申请各项补贴,享受介助、长护险、适老化改造等各项服务。考虑到老两口年龄越来越大,当地政府安排护工每天上门免费服务3小时,与严国明夫妇一起为严月明洗脸、按摩。
去年,严国明荣获“太仓好人”荣誉称号。这份镌刻在岁月里的手足深情,已悄然在更多年轻人心底播下孝悌的种子。春夏之间,新邵村院落中的树木不断冒出嫩芽,严家屋檐下的亲情灯火,希望能照亮更多孤独的生命。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