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了三千个非洲官员学生,他们最羡慕的不是上海深圳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19:33 4

摘要:那时候我刚好在商务部兼职,当客座研究员和教授,开始给非洲官员上课。这事在中非关系里算新鲜玩意了。非洲五十多个国家,我因为会法语,专攻法语区那些,正式用法语的得有二十七、八个国家。

得从2005年、2006年那会说起。

那时候我刚好在商务部兼职,当客座研究员和教授,开始给非洲官员上课。这事在中非关系里算新鲜玩意了。非洲五十多个国家,我因为会法语,专攻法语区那些,正式用法语的得有二十七、八个国家。

我的课基本覆盖二十来个国家,从那时候到现在,十五年过去了,班次没细数过,但学员名单一统计,差不多两千九百个,接近三千了。

这些人都是非洲的中层干部,管农业的、管港口的、管电信的,各行各业都有。

培训班的设置挺有讲究的,按语言分大类,英语、法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为主,英语和法语是主力。一期班下来,少则六七个国家,多则十几个。

好处是能跳出国界看问题,培养大局观,但坏处是非洲国家差异大,每个国家操心的事儿不一样,议题没法太细。

双边班针对具体国家,像布隆迪、刚果布、塞内加尔、尼日尔,这种班交流更接地气,能聊本地痛点,但区域视野就弱了点。

主题班更专业,按行业来,电信发展、港口管理、渔业、林业、农业、矿业,各有各的圈子。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像友好城市班、媒体班,全是广播电视的,或者姐妹城市的,生态合作、渔业合作的专项。

这些分类让我对非洲官员的关切、中国在他们眼里的形象、期望,有了更细的了解。

每期班不算路途,来回三周,前两周上课,后一周实地看。地域上一般一个沿海一个内地,根据班型调整。沿海多看贸易、渔业、农业,内地就看治沙、扶贫。

课上不光讲高大上的,还讲实用。比如竹藤加工,对我们没啥,但非洲很多国家想加产业链附加值,就爱听。

撒哈拉区的来沙漠治理感兴趣,去宁夏沙坡头、中卫治沙、库布齐沙漠,看那些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的项目。森林多的国家,对大兴安岭的有限开发感兴趣,那边资源丰富,但怎么保怎么用,他们琢磨半天。

这些官员对中国看法五花八门,受历史影响大。

很多发展中国家,殖民时代西方模式根深蒂固,不是留学欧洲就是受那套影响。08年金融危机后,西方停滞,中国却在中非关系深化时快步走,差距拉小。

东部沿海像珠江新区、浦东、天津滨海、广州珠三角,他们一看,震撼大,颠覆旧印象。我们总说别光看沿海,内地差距大,到西部看看。

现在这十年,扶贫成功,西部国际化,甘肃、贵州那些过去落后的地方,也上台阶了。他们去西部,冲击一样猛。

过去中国人爱自嘲,说中国是非洲加欧洲的怪组合,形容东西差距大。这二十年,扶贫脱贫推进,差距小多了。

现在他们看,我们的内地比欧洲中等甚至中上地区还领先。比方乌鲁木齐、昆明,现在发展现状和潜力,甩开希腊、塞浦路斯、葡萄牙、中东欧巴尔干那些好几条街。这对非洲官员触动不小。

当然,不止表面热闹,他们很多关注国内议题,像三北防护林,从新疆到黑龙江、内蒙,几千里,搞了三十年。

非洲受影响,有从达喀尔到吉布提的撒哈拉南路植树计划,叫非洲长城,但进展慢。资金缺,经验缺,他们来取经,不光钱,还想学循环经济,那玩意搞好了成产业,但周期长、投资大。

撒哈拉带国家感兴趣的多。

大趋势看,他们的参照系变了。过去向北看欧洲,向西看美国,现在向东看中国、分量重。历史原因,殖民宗主国影响强,后来苏联模式也掺和,但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苏联那派在非洲跌势。

今天看中国,五味杂陈。欣赏中国五千年文明底蕴、社会组织度高,有党的领导。非洲很多国家,政府命令到村就卡壳,部落酋长传统强,动员力弱,有心无力。

举例,中非合作有些领域开发慢。非洲农业滞后,人均粮食低,但土地最多,未开发潜力大,按我们估,能养两个半到三个非洲。

技术普及、土壤改善、种子选、灌溉发达,这些后头有社会结构问题,习俗、人力参与度低。白人种植园过去成功,但不平等剥削。

中国在非洲建二十六个以上农业示范中心,不光推技术,希望非洲农业大步。但效果有限,除了技术,还有本地条件制约。

中肯集团,我们中国农垦,在非洲插手,但不为主粮进口,先帮非洲自给。这反过来说明,模式落地看当地土壤。非洲五十多个国家,一半以上人口两千万以下,市场小。

看中国,他们兴奋又自知,社会动员、人力开发跟不上,常说中国模式独特,不可移植。我们对外展示时,包括问题,让他们自己选,不会硬推。

中国模式成功,靠文化底蕴、社会组织、国民认知、基础设施改善、教育普及。这些非洲欠缺。英国殖民地,对欧洲模式影响不强,本地人治本地人。

法国殖民地,跟法式联系紧。莱茵模式、北欧德国式,在非洲小。60、70年代独立高潮,苏联模式有影响,但实践不成功,80、90年代衰落。

今天非洲中小国家,看中国时挑着学。欣赏历史、社会力,但承认做不到。粮食安全是硬骨头,土地多却养不活。规模经济开发难,传统结构卡着。

中国示范中心帮推,但人力本地化是关键。潜力大,效果慢。

培训让我见识非洲基因多样。法语区多,英语区英国遗风。葡萄牙语区、阿拉伯语区各有特色。但共同点是,向东看的势头强。

西方模式,他们现在中肯,不盲从。全球化加速,中国崛起,他们参照亚洲、发展中国家多。

这些年,班次从2006年起步,到现在,学员近三千。商务部框架下,结合中非论坛承诺。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强调人文交流,培训是抓手。

学员回国,推动项目,像塞内加尔学固沙,马里试农业技术。

但他们最念叨的,不是上海深圳那些灯红酒绿。沿海高楼、港口忙碌,第一眼惊,但聊深了,转到内地。扶贫怎么从贫困村变产业园,治沙怎么让沙漠吐绿洲,西部怎么从边陲变枢纽。

这些实用、接地气的变化,才是他们眼里的宝。上海深圳是结果,内地是过程,他们想抄作业的,是那套从穷到富的内功。

来源:林伯南一点号

相关推荐